小学美术学科育人路径与实践
时间:2022-05-25 11:55:48
导语:小学美术学科育人路径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坚持以美育人的美术学科育人主张和教育原则,建构美术校园文化课程、美术乡土文化课程、美术川地文化课程、美术家国文化课程“四域”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美术学科育人路径,建立美术学科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表现性、增值性、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科育人;以美育人
一、强化“以美育人”的美术学科育人主张
(一)美育具有重大的育人价值
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能拯救世界”,其实美育的教育价值和生命意义离不开美之于生命发展的思想影响与行为牵引。学校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国家将“以美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2020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改进和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二)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行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说明美术在我国古代就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2018年,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术教育是一种具有极强人文性、统整性的育人方式,可以使人在获得审美体验、精神满足的同时,使机体更和谐,感知更敏锐,思维方式更多样,情感更细腻,引起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体验,实现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
(三)从美术教学走向以美育人,是学校美育的必由之路
当下不少学校美术教学过重美术知识、技法和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弱化美术育人,不能达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美育价值。多年来,成都市成华小学坚持“美浸生活、美润人生”的办学理念,依托艺术学科教育,拓展、提质学校美育,找到了以美育人、优化师生生命成长的特色发展路径。这里的“以美育人”,重在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文化育人价值,特别是学科中的美学因子及其美育价值,塑造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灵魂,培育丰盈的学科文化素养,奠基生命全面而卓越的素质发展。
二、坚持以美育人的美术学科教育原则
美术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主要通过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在培养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展开美术实践,形成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针对当下美术课程重知识轻文化育人、重技能轻审美育德、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必须建构培育美育核心素养的美术课程,才能达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术学科育人目标。实现美术学科育人目标,我们坚守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传承育人。美术是艺术,也是血脉文化与哲学,更是借用物象剖析自然的科学,它是绵延五千年的鲜活生命体,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我校美术学科课程建设致力于发掘美术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如三星堆泥塑课程,从川地文化源头挖掘艺术接入点,发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地美术文化成果,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创美家乡的生命情怀和审美创造力。二是统整育人。实现美术学科育人价值,必须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统整融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校充分挖掘运用各学科蕴含、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并在资源统整融合中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如“走进大师”绘本课程,根据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最近发展区,与语文、科学学科教学结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探索校园,在美术课堂上线描绘制绘本,讲述自己的绘本故事,整个课程从“趣”出发,整合融通了多门学科课程,达成了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三是创新育人。我校美术学科课程建设突出“永不变”和“经常变”的课程思想。“永不变”指达成美术学科培育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的本质不变,“经常变”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学科评价方式不断创新。如掐丝岩彩课程,通过统整美术学科知识与国家扶贫政策、到凉山调研视察时事热点,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并采用体现情境体验性的具身学习方式,形成从山地“采野”到石料研磨、从创意主题到画面构图、从线条绘制到精细上色的教学流程,体现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学的躬身实践、情感体悟、自主创生的创造性学习特点,将爱国之情融入点线面体,综合达成美术学科育人价值。
三、建构美术学科育人“四域”课程体系
坚持以美育人价值取向,我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指向和发展需求,结合美术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立足本土统整美术学科资源,开发了美术校园文化、美术乡土文化、美术川地文化、美术家国文化“四域”美术课程。校园文化课程采用烙铁画、绘本、纸艺等方式,呈现学生校园生活图景,引导学生发现、热爱身边的美;乡土文化课程采用线描、剪纸、水粉画等形式,展现成都民俗风情,引导学生感受、拥抱家乡生活、文化之美;川地文化课程采用版画、麻线、泥塑等方式,表现四川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崇尚巴蜀文化之美;家国文化课程采用岩彩、国画、彩绘等形式,引导学生厚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根,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四域”美术课程在不同年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构成匍匐祖国大地、吸纳生活源泉,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窄到宽、由低到高的课程内容与价值阶梯。运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练习”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掌握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生命素质发展和个性释放。
四、美术学科育人路径
改善课程设置。在确保国家规定课时量不变或增加的基础上,形成学校统一的美术学科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创造设置班本化课程,并以美术学科拓展课程常态运行呼应,支持和巩固美术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校本化美术学科备课标准,促进教师创造性备课: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发现、探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将备课延伸至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实时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备课方案,将评价结果向备课起点和全程反馈,形成再次教学的优化方案。引动全员课程开发。在学校有力支持下,老师们或统整或独立开发课程,不断创新课程形态,丰富层级化、多样化的美术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引领育人。聚焦美术学科课程建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发展评价、环境优化、资源统整等关乎美术学科育人质量的问题,形成科研课题,展开团队攻关。
五、探索学生美术学科素养校本评价
我们根据尚美育人的美术学科教育思想、育人目标和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美术学科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基础素质与个性特长,强调结果优化与过程并重,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表现性、增值性、多元化评价等方式,让评价融入美术学科育人全程全域,提升美术学科育人价值。改变一张画纸定乾坤的评价弊端,根据学生美术学习表现特别是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进行多元化评价,以开发学生美术潜能,发展美术个性和创造力。展示性评价注重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发展的成功体验。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生作品展,在班级、校园、网络等多种平台展示,接受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在这种常态化、可视化、生活化的评价氛围里,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探索的动力、发展的自信、成长的价值。
作者:宿强 罗锦霞 张怡
- 上一篇:共青团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角色定位
- 下一篇:高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