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29 11:01:08
导语:乡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实践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时,提出了“文化自信”,自此“文化自信”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变得同等重要,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最小集合。文化自信始于乡土文化自信,而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着危机,教育的属性之一是对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兴国实验小学利用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实践中,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解决了乡土文化传承的困境。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教育实践
1研究缘起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中国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和将军县,兴国县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就是兴国山歌。2006年兴国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国山歌是当地本土兴起的一种民间歌谣,相传是秦末一个木匠在建造阿房宫时所唱的歌,用于缓解劳作的疲惫。国共两党对峙时期,兴国山歌作为共产党人的战斗号角,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兴国山歌对于当地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乐曲,它更体现着当地人民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无畏的精神力量。但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人口大迁徙、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涌入乡村,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会唱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兴国山歌的传承岌岌可危,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一种乡土文化的消失不在于它的存在形式,而在于乡土文化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所渗透的中国文化基因的消失[1]。基于兴国山歌在当地的传承现状,兴国实验小学萌生了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想法,以期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2路径探析
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需要文化与教育的相互渗透。对于教育而言,乡土文化是显性的教育资源;对于乡土文化传承而言,教育是隐性的文化传承方式。将乡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凭借教育影响把两个要素合二为一。兴国实验小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策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有效地将兴国山歌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2.1校本课程开发。文化传承既需要人的参与,又需要有效的文化传承载体。“文化之继续,在于教育的过程。”[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管理过度集中的教育现状,提出课程管理向下推移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就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灵活性,满足了学校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课程专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中呼吁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使命。[3]兴国实验小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程理论研究为基础,利用兴国山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生活化的内容特点,将课程内容与兴国山歌进行融合,把兴国山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学习资源的选择。[4]为了让课题内容与学生的身心成长相适应,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兴国山歌有效传承的双重目标,兴国实验小学先是成立教研组,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讲座教学,对本校的学生成长情况进行调研,根据兴国山歌的音乐特性以及学习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别编制教材,进行教学安排。对于1~2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以要求音乐赏析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兴国山歌的音乐旋律;对于3~4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学习和演唱不同族群的歌曲,培养学生对山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对于5~6年级的学生,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认知兴国山歌与兴国当地文化的关系,涵养乡土情怀,提高文化自信意识。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确定各年级段的学习目标后,需要对兴国山歌的表现形式进行筛选,确定学习资源,以实现课程目标。经过专家组的指导和教研组的研究决定,以“哎呀嘞!”开头的散歌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将知识点按照兴国山歌的曲调、节奏配以歌词,组织成曲,实现课程目标。2.2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是课程传播的手段,是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活动。而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5]兴国实验小学为了将兴国山歌融入教育中,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最终总结出适合山歌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式。2.2.1渗透教学。文化的属性在于它润物细无声的涵养属性。兴国实验小学利用文化的这一属性,决定把兴国山歌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兴国山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化整为零,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丰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现教育性教学原则。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兴国实验小学将语文书本上拼音知识按照山歌的旋律编成兴国山歌,学生们在传唱中掌握了拼音知识和山歌曲调。如“b、d、q、p真有趣,都一个大肚皮。b像6来9像q,小朋友们要牢记”。与此同时将山歌故事贯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2.2.2反复练习式教学。兴国山歌的传唱在学习分类中属于技能性知识的学习,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在于练习。[6]兴国县实验小学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反复练习式教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演唱—纠正—再演唱,反复地练习,最终能够准确唱出兴国山歌。教师提供示范,学生模仿,通过不断重复音律、节奏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唱不准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教学或者单独教学,教师口传心授,学生在学与唱中体验山歌文化,感受兴国山歌韵律带来的美感。把课本中应知应会、需要记忆的知识编成山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2.2.3参观式教学。参观教学法就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到现场实地进行观看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直接经验的一种教学方式。[7]兴国实验小学注重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情感体验及学生对乡土文化在视觉、听觉、动觉上的感知。兴国实验小学在校园内修建了山歌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陈列了兴国山歌的文化史、兴国山歌的历史旧照以及兴国山歌的历史影像,将乡土文化历史缩影置于校园生活中,让学生从看、感、听中体验和感受山歌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乡土文化情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开放的教育资源做支撑,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对山歌的“知”与“做”有效结合起来。兴国实验小学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把兴国山歌与学生成长、社区基础教育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目标。3.1成立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广播是学校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校园媒体。为了强化兴国山歌的学习氛围,兴国县实验小学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编制成兴国山歌。选拔优秀小山歌手在课间吟唱山歌,并在广播站播放,利用唱山歌的形式,从正面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在校园内营造了学唱山歌的良好氛围。3.2组建学校山歌队。为了让兴国山歌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兴国实验小学组建了兴国山歌队,选拔有天赋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兴国山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山歌队除了应邀参加县里、市里的演出外,还增添了许多原创性的曲目,如《歌乡明天更辉煌》《立德、乐学、报国》《兴国梦》等。这些曲目不但增强了兴国文化的底蕴,还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思想感情和业余生活。3.3兴国山歌进社区。为了扩大兴国山歌的影响力,扩充传承队伍,学校分批次、分阶段、分年级地把兴国山歌带进家庭和社区,利用每周五下午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家庭和社区进行对接,通过兴国山歌进家庭、进社区的实践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学校个性化育人的品牌效应。3.4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社会的亚文化,是学校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集合。[8]兴国实验小学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山歌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机制的传递,更是一种视觉效应的展现。兴国实验小学通过学校山歌文化墙,定期的校报、手抄报,促使学生开始画山歌、写山歌,使山歌遍布校园的角落。
4实践反思
4.1成效与不足。总体来看,兴国实验小学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学校范围内实现了人人会唱兴国山歌的目标,活跃了教学元素,带动了语文、音乐、思想品德等学科建设,创造了学校特色;在兴国县城范围内,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动,营造了良好的山歌文化学习氛围,创新了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培养了新的传承人,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百姓的好评。除此之外,兴国实验小学将当地的山歌文化推广到其他省市,为文化传承和课程改革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课程开发上过度依赖校外专家,本校教师在课程开发和教研素养上还有所欠缺。虽然兴国山歌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兴国山歌只是乡土文化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乡土文化的全部,对于类似的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并没有将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教育实践的可复制性不高。4.2结论。兴国实验小学将兴国山歌融入学校教育,无论对于教育改革还是传承方式都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学习和思考。石中英曾言,中国的教育不能仅需要在国家的建设上努力,更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文化繁荣的国家。[9]要想文化昌盛就需要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我们的学校教育更不能忽视对青少年一代文化传承使命的培养。兴国县实验小学把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构成了闭环式的文化传承系统,抓住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既发挥了文化的教育价值,又发挥了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参考文献
[1]余淑芬.乡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丁念金.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34-38.
[4]李秀伟.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变问题与改进[J].教育研究,2014(5):107-112.
[5]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志荣,李玉国,马俊红.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1153-1155.
[7]卢红月.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8]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
[9]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11-14.
作者:商宪春 徐 姿 单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油气开采学徒制建设远程教育研究
- 下一篇:移动学习融入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