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博物馆儿童教育

时间:2022-07-30 05:14:55

导语: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博物馆儿童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博物馆儿童教育

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形成、智力发展、语言学习以及潜能的开发是其成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青少年儿童教育作为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础构成,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及家庭。作为课堂外的青少年活动教育基地,博物馆肩负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的双重职能,其所具有的公益性、社会性、终身性的施教特点,可与在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终身教育实现全面对接,博物馆已变成青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博物馆与青少年儿童之间已经形成某种“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博物馆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成果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更主要的是创造和实践着一些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这些对博物馆的青少年儿童教育有不可小觑的借鉴作用。建构主义来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等。事实上,博物馆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机会,鼓励他们合作、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提供更广大的学习范围,不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而利用博物馆的优势资源如文物、展品、实物标本等,并以多元而具弹性的教育活动来呈现在青少年儿童面前;提供主动探寻与建构知识的场所,注重启发引导青少年儿童,注重互动以及青少年儿童多元观点、经验的建立,和多角度、全面观察事物。博物馆的这些教育形式和方向,一定程度上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不谋而同。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学用一致的学习情境和真实情境中的有意义学习。博物馆教育比起普通学校教育有明显的灵活性,它提供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在学校里简单地复制,这表现在它更多地是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家人、朋友或同学通常会结伴来到博物馆参观或活动,这对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可以提供基本的“情境”,而情境的营造可以增强整个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一种对革命先辈的敬慕之情。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比课堂上反复宣讲来得事半功倍。只有课本和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起各种教育资源,最好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

第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社会协商,学习中的合作备受重视。青少年通过参观博物馆或参与博物馆活动充分完成“协作”、“会话”等学习环节,“教”和“学”的位置不断地、反复地交换。很多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允许两个或更多的观众一起参与,比如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等,这样的设计给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合作互动的机会。只有当青少年儿童同环境中的人们及其同伴相互作用时,学习才能发生作用从而激起各种各样的内部发展过程。另外,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可以和青少年儿童就参观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这不仅使青少年观众学会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而且还学会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让青少年儿童在快乐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在博物馆里,所有的主题和实物允许自由地选择,可以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有取舍地进行学习。青少年儿童经由实物展品、辅助展品、说明文字、视听材料和其他相关活动等一系列的要素所激发的刺激反应,从而出现在认知、技能、情意诸方面出现的相应变化。博物馆不仅提供陈列、展览的讲解,还开辟了让青少年儿童动手的场所或者有互动参与的展项或活动,配备有固定的空间、齐全的设备、专业的策划及辅导人员。这是一种双向教育,更能激发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博物馆中常结合文物或展品知识开展相互讨论、联合动手操作或实验,例如制作各类模型、手工活动、临摹描绘文物等,可以使青少年儿童更好的了解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型态、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等相关知识,进而激发其想象与创作的潜力。

第四,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反省认知观相一致,都强调青少年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和控制。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不同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它完全是自愿发生的,是一种“自导式的学习方式”,青少年儿童自愿参加活动、接受教育的。它强调以青少年儿童的兴趣为学习的导向,以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习的内容,教育工作者由权威性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探讨、调查与研究的指导者。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青少年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和认知取向而建构起来的。另外青少年儿童虽然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有限,但可以反复再来,多次重复地进行学习,在博物馆也无须担心考试不及格,不会象学校学习那样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第五,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教”与“学”的中心地位,换句话说,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但这并不表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无须指导任何东西。在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以青少年儿童为中心,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是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利用符合主题的情境、小组合作、协商对话等要素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对活动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必须配合青少年儿童的脚步和学习经验,随时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正,包括参观时可以先鼓励他们描述自己所见所闻,同时也听听别人的想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其对活动所要表达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青少年儿童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在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前提下,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保证青少年儿童的参观质量和效率,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