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复合型导师制构建
时间:2022-04-05 11:47:00
导语:小学教育的复合型导师制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导师制的涵义与发展“导师制”(tutorialsystem)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最初“导师制”的实质是针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并不运用于本科生。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美国哈佛大学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实施,美国的高校把导师制引入到本科生的培养中,从而在世界高校中得以推广。[1]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地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国内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在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在学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始至终地在任何环节上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可见,导师制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二、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长期以来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制,由专兼职的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日常管理。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各行其是,缺乏合作;专业教师虽然会关注学生,但在教学之外主动教育管理意识不强,过分依赖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鉴于此,建立适合我国高校教育实情的导师制迫在眉睫。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各自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导师制实施模式,主要有:“导师+辅导员”模式。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则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处理日常具体事务。其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德育不能有效的结合。“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模式。低年级采取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由专职辅导员或普通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导学;高年级采取导师+辅导员,导师由本专业有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导研。效果针对性强,但连贯性差,不利于大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规划,存在局限性。“导师+辅导员+导师助理”模式。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导师助理,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优点是同学之间更容易沟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导师的工作给予很大的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助理的选拔要格外严格。[2]
(一)复合型导师制实施的基础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从当代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大胆探索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和育人模式,培养基础知识水平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水平高的小学师资。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学院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工作部门紧密合作,建立了以高等教育和小学教学实际需求为支点,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层次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党建、团建工作做保障,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作支持,全面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众所周知,小学教育专业具有师范性和实践性,正因如此,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教学导师+实践导师+辅导员+导师助理”的复合型导师制,以期达到使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效果,全方位、立体打造适合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小学教师队伍,快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复合型导师制中导师的定位
教学导师应该具备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熟悉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能够胜任对大学生导学、导研工作。是将以往的班主任与导师两项工作有机结合,教学导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业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教学体制,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逐步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规划,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教育之中。实践导师是在学院建设“四方协作模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孕育产生的。我们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按市、区教研室、教研组和优秀小学学科教师教研网络进行重组,由市、区教研室推荐,经学校审核批准,聘请市、区优秀教研员、小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实践导师参与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协调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见习、实习及观摩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使大学生历经四年的教学实践,在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听课与评课、说课与讲课等方面均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辅导员一般由有教育学背景的年轻教师担任,是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工作范围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环节。辅导员的工作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紧密围绕专业特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使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导师助理一般是在高年级学生党员或者优秀学生干部中选拔产生,按新生的班级,每班配备一至两名。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教学计划中开设有“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德育与班队工作”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相关课程,导师助理可以有效地帮助新生在入学伊始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协助建立班级学生干部组织;及时反馈新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新生熟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多年实践证明,由于导师助理的身份是学生、接触新生的时间长,所以在指导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复合型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几年来,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导师制的探索,导师们在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学场所和教育机会,尝试跨领域指导学生,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生活动与实践教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等的有机结合。教学导师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教师启发和指导学生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可以更加方便、及时地对话和交流,创设了一种“教”、“学”互动的宽松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专业兴趣、拓宽知识领域,同时也激励了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教学工作,使教书育人真正落到了实处。实践导师的设立优化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合作,打通了与小学教师培养及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相关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高校与小学之间搭建起桥梁。目前学院已与天津市28所小学携手建立了实践基地,聘请了18位优秀教研员和小学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在推动学院实践教学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不仅使高校教师接触到小学一线的教研信息,利于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而且使来自基础教育的实践导师通过与高校教师的接触,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在校大学生也通过实践导师的指导,接触到最前沿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提高了个人学习和反思的水平,为成为既有教育理论又有小学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更加贴近专业特色,工作中心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学生工作中大胆尝试学生活动作为隐性课程的显性化,进行社团课程化建设,把德育一体化落到实处。导师助理在整个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最及时的补充作用,由于同学之间接触不受身份、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导师助理的指导往往更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导师助理本身也将知识向能力转化,学以致用。
四、完善复合型导师制的思考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尚处摸索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在复合型导师制的建设和探索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制约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是要落实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课本为基础的“灌输式”教学,虽在课后有答疑,但课堂教学中缺少启发,学生对如何“学会学习”比较盲然,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导师的定位虽然相对明确,但交叉环节的有效衔接有待改善。如教学导师在进行理论指导时如何更贴近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实践导师如何更具体地了解大学课程体系;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如何深入;导师在指导学生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等等。导师资源相对匮乏。一方面,师生比例失衡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再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则精力不足。另一方面,实践导师来自基础教育领域,高校与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个人行为”,难成规模。此外,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后,如何管理,也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导师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由于导师在复合型导师制中的工作定位不同,绩效评价标准很难统一。此外工作量与激励措施模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3]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其是否能有效实施,不能单独依靠导师的个人行为,而是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导师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强化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提,强化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转移到“导”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同时国家要加速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进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有机衔接,促进高校与基础教育在教学、科研、实践等领域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体制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第三,加强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缩小师生比例。高校教师不仅要高学历,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更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吸引力,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同时,还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发展。
第四,建立规范的实施、考核和激励制度。针对导师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管理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有关导师制的实施、考核与评价体系,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有力实施。
- 上一篇:建设局信息公开自查自纠报告
- 下一篇:社会治安整治宣传月活动事项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