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实施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0 09:20:00

导语:公开课实施模式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开课实施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公开课出现了功能异化的现象。要让公开课回归本真,需要对其实施环节进行重构,以寻求有效的改进策略。公开课可以分为主题先定、理论跟进、实践尝试、课后评议和成果延伸等五个步骤,我们可以尝试实行主题统摄、步进辅助和评价促进等一系列效能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公开课

近年来,对于公开课作假、作秀的抨击十分猛烈,甚至有人呼吁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公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革除其弊端,探索公开课实施的新模式,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公开课的功能异化

公开课是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公开课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一是非正常的虚假形式备课。备课时,教学进度为公开课让步,对一节课的全过程进行排练导演,再经过主讲教师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最后才和“观众”见面。二是课堂上形式主义泛滥,使人看到的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师或设悬念、或作引导、或解疑点拨,一切过程顺理成章,学生配合十分得体。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轮番上阵。公开教学时不考虑实际需要,各种多媒体轮番上阵,整个课堂学生不知所云,教师手忙脚乱。[1]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近年来,伴随着各种教学竞赛和评优,公开课诸功能均衡作用的局面被打破,评估功能被过度地凸显了出来。公开课多了功利和急躁,成了“面子课”“形象课”,成了一些教师和学校扬名的阶梯和舞台。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压力影响了教师的坦诚态度,公开课失去了探讨和交流的应有之义。可见,公开课异化的根源在于评估功能的膨胀和误导。

要让公开课回归正确的道路,就必须改变这种评估功能独大、并且偏重奖惩性的倾向。公开课的实质精神应在于研讨。公开课对教学进程的设计核心在于探讨学生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公开课的基本立论点。[2]

当然,改进公开课的效能并不是要将它完全回复到日常课的状态,因为公开课毕竟不同于一堂普通的日常课。它不仅要完成常规性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承载着展示、交流、研讨等多样化的任务。因此,一方面要去除公开课弄虚作假、过度包装的弊病,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它等同于日常课,因为“公开课之所以需要,归根结底是其与日常教学的天然联系,及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的提升作用”[3]。否则,便丧失了公开课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公开课的实施流程进行了重建,并且采取了效能改进的一系列策略。

二、公开课实施环节的重构

为了让公开课回归本真,将它打造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我们采取了将公开课过程拉伸、细化各个环节

的办法,整个公开课分为主题先定、理论跟进、实践尝试、课后评议和成果延伸等五个步骤。

(一)主题先定

公开课效能的提高首先要从主题的确定做起。没有确立主题的公开课往往只能任由教师选择其“出彩”的课进行展示,这种过于随意的公开课确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公开课蜕变为教师的“个人秀”,通常是表面上热闹一阵子,开课之后便悄无声息,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事先确定主题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围绕着主题进行思考、讨论、评价,使公开课成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主题一般围绕新课程改革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确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规定动作”是指根据课程改革中教师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确定的主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生生合作”),这是各科教师在开设公开课时都必须共同探究的内容,由科研室和课题组确立;“自选动作”则是分学科确定的公开课主题,由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情况确立。

(二)理论跟进

经过上述方式确定的探究主题既是教师们所关注的,也往往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因此,为使探究主题能够深入下去,就必须做好理论“补课”的工作。我们认为:教学实践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否则,教师的教学探索和课堂行为就会变得盲目和无效。为此,我们采用邀请相关专家作报告、举办学术沙龙、进行书面学习等方式,使学科教师在听、评、研之前对所要探究的主题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其中,“规定动作”部分的理论学习材料主要由学校科研室负责提供,以学习“资料包”的形式发放给教师,供教师自学与研讨。“自选动作”部分主要由教研组长负责查找相关资料,科研室给予一定的协助。此外,我们还借助各路专家的力量,邀请专家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打造指导的平台,让教师与专家成为亲密伙伴。

(三)实践尝试

在这一环节,首先由执教教师根据实施主题确定执教内容并认真备课。执教的具体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等情况自行确定,但必须围绕确定的主题来选择执教内容。教师在备课中除了要考虑如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更要考虑着重如何针对研究主题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比如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怎样有所突破。

随后,由教研组共同商讨教案,具体的形式有两种:其一,全体成员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这种方案能够帮助全体教师完整地把握课堂教学,系统地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其二,全体成员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焦点集中,有利于“点”上的突破。

接着,执教教师根据共同商讨的教案进行试讲,在试讲时,全体教研组成员均要到场听课。试讲后,共同帮助执教教师及时修改教案,执教教师则要在认真听取听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本人教学风格的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最后,由执教教师参照修改后的教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在正式开课时,教研组成员都要按时参加听课活动。

(四)课后评议

在完成公开课教学后,必须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时,同教研组成员都要参加。为使评课有效开展,教研组长事先确定两名主评,由他们做主题发言,其他成员随机发言。为了使评课能够真正体现出研讨的作用,我们建议所有参与评课的人在发言时采用“2+2”模式,即谈两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谈两点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此外,在评课中我们还注意倾听了学生的“声音”,让学生走进公开课评价。采取学生参与现场评价或课后书面评价的方式,由教研组长负责,并在课后评议时向组员介绍学生评价的情况。这样做避免了在评课中对教学对象的忽视,从而改变了评课仅限于教师内部探讨的传统。(五)成果延伸

通常,公开课的实施到评议完成就终止了,而我们将公开课的实施再向后延伸,对其成果进行“深度加工”和进一步挖掘。因此,在公开课的教学与评议结束后,我们增设了一个成果延伸的环节,努力做好“推”与“研”的工作。

公开课的活动是有时间终点的,但其效应理当是延续性的。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公开课形式的完结而停止探索,将成果束之高阁。教师仍然要在日常教学中围绕主题继续尝试,将通过公开课实践所得的收获推广运用于日常课,使日常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解决公开课与日常课“两张皮”的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引导教师将教学成果向科研成果转化,即根据主题实践活动所提供的“素材”和“养料”,要求及时撰写教学案例或论文。每一实践主题至少保证有一定数量教师撰写相关论文,而每一位教师则必须写出一篇有关公开课的心得或论文,作为年度科研成果上交。另外,在“公开课评价记录表”中,我们专门设计了“可拟研究课题”一栏,引导教师深化思考。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将公开课的探究主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并且在研究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申报课题,争取形成有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公开课效能改进的策略

在完善公开课实施环节的同时,我们尝试实行了主题统摄、步进辅助和评价促进等一系列效能改进的策略,现将这些策略一一阐释如下。

(一)主题统摄策略

从公开课的准备到执教上课,从听课评课到课题研究,所有的环节都用一个主题串联起来。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把一个问题搞深搞透,汇聚共同的智慧进行教学与科研的攻坚,避免了貌似全面但又不够深入的现象,能够真正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在主题统摄的思想指导下,每个学期教研组确定1-2个主题,有了明确而集中的主题,教研活动漫无目的、形式主义的痼疾就得到了解决,教师可以围绕着主题展开理论学习和相互研讨。主题性的系列化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共享经验、共同探讨的平台,使它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生活。在主题的牵引下,教师寻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在获得了相应的理论储备后,教师便会对惯常的教学活动做出新的设想,并付诸实施。

在执教者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他教师也一同围绕着主题展开研讨,帮助执教者出谋划策。这不仅让执教者有所受益,也让其他教师得到了启示。

在对公开课的评议中,我们也要求教师摆脱面面俱到的思想束缚,聚焦于一点深入挖掘。总之,一个主题一以贯之的做法保证了公开课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教师从点上突破、逐步积累,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步进辅助策略

公开课并不仅仅是面向众多听课者进行公开教学的一堂课,而是由多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完整过程。因此,若想提高公开课的效能,就需要组织管理者对公开课实行全过程管理,而不是放弃中间环节只进行终端控制。这就意味着管理者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给教师以切实的辅助性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公开课的准备和实施。图1显示了校方在公开课的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工作。从图1中可以看出,伴随着教师的工作进展校方适时地给予帮助,在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能得到校方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对教师的辅助是从一开始就介入的。在确立公开课的主题时,我们没有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一方面注意发动教师,鼓励教师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提出来,确保主题真正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来自于教师的切身感受,以便使教师更有探究的欲望,也保证探究的结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另一方面,学校也充分注意专家的意见,利用科研室的专业优势,借助教科研中心等外界的力量,共同参与主题的确立过程,把好主题确立关。

在理论学习阶段,学校注意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利用从日常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引导教师进入理论学习的状态,并且采用青年教师读书会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智慧共享。

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学校强化教研组的功能,把所有的教师都纳入主题探索的轨道,避免了一些人游离于教科研活动之外的现象,使得全体教师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并且集中了所有人的智慧,避免了教学探索中的“孤军奋战”。

(三)评价促进策略

公开课的功能异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不科学的评价的影响。因此,提升公开课效能必须在评价上下工夫。学校重点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开展必要的培训。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听课评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带上笔记本、走进教室仔细听、走出课堂认真评就行了。其实不然,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发挥听课评课的多重功效,并非易事。为此,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听课评课方面的书籍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并且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以便为改善听课评课质量打好基础。

其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课需要精心准备,听课评课同样要事先做好“功课”,否则,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吸纳了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生成式”听课的观点,要求听课者对上课流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和反思,寻求改进方法,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4]生成式听课改变了传统听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听课者要预先熟悉教学内容和学情,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问题去听课,最大限度地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习、听有所问。

其三,推行聚焦式研讨性评课。在我们看来,一堂公开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所以评课时我们主张摆脱从教学目标设计到教学内容组织,从教学方法选择到教学效果评定那种面面俱到的评价旧习,鼓励教师抓住一点深化探究;二是要处理好设问与答案之间一对一和综合性的关系,要有效利用“直叙式”设问和“探究式”设问的优势。这样的评课有针对性,便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

其四,发挥学生的评教作用。我们认为: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知情者,让他们参与评价往往可以从中获得新颖、独特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使学习活动更好地达成定向、监控和调节的状态。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学生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虽然由于学生对于评价教师相当陌生,初步的尝试尚有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认为这种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因此,今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公开课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吉维玺.陷入怪圈的公开课[J].甘肃教育,2006(5B):23.

[2]裴娣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10-25(8).

[3]张华.公开课:日常教学的理想化及合法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3(6):13-15.

[4]叶际琴,陈霞.新课程与公开课的教研价值[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6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