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县城集聚现象分析论文

时间:2022-09-28 04:23:00

导语: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县城集聚现象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县城集聚现象分析论文

[摘要]农民工子女集聚当地县城中小学就读,是中西部主要农民工输出地区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现象。这些孩子“进城流动”不过是其父母为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作出的另一种“留守”安排。这种违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法律规定的教育现象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择校行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全面推进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集聚县城

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根据随迁与否,我们一般将农民工子女分为两大类:随父母进城就读的称为流动儿童,与进城父母分离而滞留农村户籍地的称为留守儿童。实地调查发现,另有一类介于二者之间、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集聚县城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户籍学生,长期未能进入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的视野,至少迄今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下面,结合江西的案例,就集聚县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略作分析。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在乡镇及以下农村中小学生源日渐减少的同时,县城学校的学生却日益爆满。农民工输出人数越多的地方,这一现象便越突出。从而使我们将这一现象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对于当代中国年轻父母来说,子女教育问题就是他们“天大的问题”,也是促使他们努力打拼、辛苦创业的巨大动力。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同样不例外。对于这样一部分农民工——他们在务工城市尚立足未稳而又有一定的积蓄,或是一人在外而没有办法将孩子接到身边来照顾——来说,他们为孩子寻求良好教育途径的目光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向当地县城学校。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工子女集聚县城学校借读的方式主要有:一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陪伴,在县城租房(手头富裕的就干脆在县城单独或合伙购房居住)借读,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二是将孩子寄养在县城亲戚朋友家中借读,有的甚至想方设法把孩子的户口也挂在县城亲朋名下以取得入学就读资格。对于当地政府来说,鉴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当地带来了滚滚财源,同时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到县城学校借读,也有利于加速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对农民工子女集聚县城学校就读问题大多取支持态度,不少地方政府甚至要求所有县城学校不得设置任何“门槛”,大开门户接纳所有愿意进城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一些农村中小学几百平米的校舍中往往只坐着几十名学生,浪费严重,而县城中小学的班额则迅速膨胀,接受进城农民工子女借读人数较多的县城中小学校平均班额大都达到60-70人甚至更高。根据江西省吉安市的调查,随着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增加,近些年该市县城学校的班额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小学阶段,2005年全市县城学校平均班额为63.99人,2007年达65.2人,增加1.21人;初中阶段,2005年全市县城学校平均班额为60.33人,2007年达61.5人,增加1.17人。我们曾在一所设计容量为1000名以内学生而实际招收近3000名学生、严重“超载”的县城小学看到这样的场景:即使分年级做课间操,学生的手臂仍然无法完全伸展开来。其拥挤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农民工子女集聚当地县城中小学就读,是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地区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这些孩子“进城流动”不过是其父母为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作出的另一种“留守”安排,与留守原居住地的孩子一样,他们同样远离父母而由祖辈或亲朋代管、监护。

二、调查与分析

(一)集聚县城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的调查统计,到2007年6月,全省集聚县城的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为280882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5825064人)的4.84%,占全省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1527265人)的18.39%。从性别结构分,集聚县城的农民工子女中男孩为162380人,占总数的57.81%;女孩为118502人,占总数的42.19%,男孩相对多于女孩。从年龄结构分,6~11岁儿童为152880人,占总数的54.43%;12~15岁儿童为128002人,占总数的45.57%。从分学段情况看,小学生为176068人,占集聚县城农民工子女总数的62.68%,占全省小学在校生总数(3999286人)的4.40%,占全省县镇小学在校生总数(859530人)的20.48%;初中学生为104814人,占集聚县城农民工子女总数的37.32%,占全省初中在校生总数(1807153人)的5.80%,占全省县镇初中在校生总数(667735人)的15.70%。从集聚县城农民工子女绝对数看,小学生显著多于初中学生,但小学与初中阶段分年级人数都相对接近。从入读方式分,交借读费就读的为62329人,占总数的22.19%;不交借读费就读的为218553人,占总数的77.81%。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与浙西接壤的上饶市人数最多,为56046人,占总数的19.95%;毗邻粤北的赣州市其次,为52551人,占总数的18.71%;第三是处于江西中部的抚州市,为36120人,占总数的12.86%。3市合计超过全省总数的一半。从集聚县城农民工子女县均人数看,全省85县(市)(不含11个设区市所在地14个中心城区)平均为3304.49人;上饶市县均人数最高,为5095.09人;其次是南昌市,为4970.2人;第三是新余市,为4562人。(调查统计结果详见表1)

(二)集聚县城农民工子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全省集聚县城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规模较大,占全省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近两成(其中小学阶段已超过两成);且小学生显著多于初中学生,提示越年轻的农民工父母对子女教育越重视,对为孩子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热情越高。

集聚县城的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能够不交纳借读费就读,意味着多数劳务输出地政府为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而主动采取了县城学校“不设防”措施。

从集聚县城农民工子女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情况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农民越多的地方,同时经济、教育越发达的地方,集聚县城的农民工子女人数相应更多。

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县城集聚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从农民工子女大量集聚县城中小学的动机看,多数农村中小学生主要是为选择更好的教育而设法进入县城学校借读的。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的差距仍然较大,所差关键并不在校舍建设与教学设施等硬件,而在管理尤其是师资等软件。在江西,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年不断补充进来的新手教师基本上都安排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县城学校所需教师则直接从农村学校选调。由此形成农村小学与教学点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不断被选调到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的优秀教师又不断被选调到县城学校的怪圈。而留在这个怪圈最底端的农村小学与教学点的,则永远是刚招聘来、极不安心的新手教师和一些只会使用粉笔和黑板、一心等着退休的“爷爷奶奶”辈转编的民办教师。

农民工子女大量集聚县城学校导致的根本问题是,使乡村与县城中小学校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走向与均衡发展的方向南辕北辙。一方面,为接受逐年增多的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将再度向县城学校集中。近几年,由于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向了办学条件极其薄弱的农村小学与教学点,县城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步子有所放慢,加之县城学校原有设计规模偏小,面对不断涌入的农村中小学生,在已有学校扩容困难的情况下,许多地方不得不在县城大规模改扩建和新建学校。调查中,许多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表示,即使3年建一所学校也难以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需要。毫无疑问,县城大规模改扩建与新建学校必然迫使各地纷纷将原本不足的教育经费大量向县城学校倾斜,与此同时,也必然大量从农村中小学选调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来填补县城改扩建和新建学校的教师缺额。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逐年减少造成校舍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又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转向县城学校而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难以及时改善;特别是,由于将再度面临大量优秀教师的流失而必然使农村中小学愈加薄弱。三、思考与建议

(一)农民工子女集聚县城就读的性质

透过上述对集聚县城中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调查与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对这类大规模借读行为的性质做一个简单的概括:首先,应该承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核心,就是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换言之,为子女寻求更好的、优良的教育,这是广大农民工及其适龄子女合理的教育诉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逐步满足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这一愿望与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无序进城、集聚县城学校就读的现象本身,不仅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同时严重影响着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而是一种不宜放任的择校行为。

(二)引导农民工子女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

那么,在现行教育法律与政策框架内,应该如何来满足农民工及其适龄子女希望得到更好教育的合理要求呢?唯一也是根本的办法就是全面推进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必须对农民工子女大量无序涌入并集聚县城的现象进行疏导。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统一的政策规定:既无县城户籍、也非县城就业务工农民的随迁子女,原则上不得安排在县城中小学就读,促使农民工子女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提出这一政策建议是基于: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从大局出发,顾及整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一个县而言,相对于仍然就读于乡镇中小学的学生来说,集聚县城中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只是少数;若任这少数人享有更好的教育,势必使大多数继续留守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得到的教育越来越差。从受教育者角度看,这种造成新的教育不公的现象就是不合理的,也是必须尽快得到纠偏的。

因此,推进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必须在学校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按“就近入学”原则稳定每所学校的生源,除农民工随迁进城就读子女外,一般不允许跨学区择校就读。

(三)办好县城学校不等于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

要使所有的农村孩子,无论家庭条件好坏都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于当地学校就读,各地就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办好每一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当前,在许多地方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与做法:即在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包括生源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都逐步向县城以及乡镇学校集中,从而认为,只要办好了县城和乡镇学校,就是办好了全县的教育,也就是办好了整个的农村教育,由此导致大量的农村小学与教学点被严重忽视,其办学条件日益恶化,教育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大幅度滑坡。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认识和做法是十分狭隘和不可取的。

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整体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关键是要在县域范围内统一办学标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同类学校在教师配备、经费投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得到同等水平的保障。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薄弱,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含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推进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首要而关键的是必须在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其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法规制度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同时确保:一是实现县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二是定期、优先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三是严禁从农村中小学选调优秀教师进城任教;四是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行县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定期轮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