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信息技术环境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21 03:35:00

导语:阅读信息技术环境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阅读信息技术环境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多媒体手段的介入,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在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南,加大语文课程改革力度和深度方面,多媒体的作用不可低估。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形成体验性阅读等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体验性阅读教学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朗读,对文本进行有创意的多元体验,并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以其独有的魅力深受学生青睐。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体验性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媒体也在不断地提高层次。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环境下体验性阅读教学试作阐述。

一、体验性阅读内涵及特点

人们通常把外界事物、情境引起的自身的内心感受,联系曾有的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味,称之为“体验”。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说体验作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的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因此“体验”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行为体验(外部体验)和情感体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特定的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一些认识与经验。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情感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稳定的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以,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滋生的多种体验无不连接着人的心灵世界,而成为生命的成长过程。

所谓体验性阅读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阅读。这种阅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二、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深恐教材挖掘不深,生怕学生理解不透,从导语层层递进到揭示中心乃至于总结全文,设计得滴水不漏,牵引学生步步入瓮。教者把教材掰开,揉碎,嚼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绣球一般投向学生,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呢,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容器”地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有人曾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串闪耀着美丽光环的珍珠项链,它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完美的搭配。而“条分缕析”式的阅读教学。犹如把这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拆解开来,一个个珍珠散落在地上,蒙上尘埃,令人无法追寻它动人的光彩。这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情感荒漠与精神世界的空虚。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

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体现一定教学观念实质和精神的,教师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达成教学目标,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作出的教学决策、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方法、程序和技术,是有效教学的条件,是学生会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教学策略是否能良好地实施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设计《凡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充分利用体验性朗读,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了解人物性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凡卡》一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中描述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先播放一段莫斯科圣诞节前夜大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录像。)

师:莫斯科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生:莫斯科是一个热闹、繁华的大城市。

生:好东西应有尽有。

师:圣诞节前夜莫斯科的人们在干什么?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逛灯市、放烟火、放鞭炮……

师:在这样一个举国欢庆、合家团圆的日子里,凡卡想干什么呢?

生:想唱诗、想围着圣诞树、想和亲人在一起……

师:可是,他能干什么呢?

生(沉默):他什么都不能干。

师:如果你是凡卡,这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生:羡慕、孤独、痛苦……

生:我觉得我被这座城市遗忘了,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同学们,凡卡的命运多么悲惨啊,快读一读,把文中的‘凡卡’换成‘我’,边读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捧起课本,如饥似渴地朗读起来。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汩汩涌出。当读到凡卡吃不饱、穿不暖、还挨老板的打时,有的学生气愤地说:“可恶的老板,可恨的社会。”读到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时,不少学生已经泪光盈盈了。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体验文本,突破重点,化难为易。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有大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更是难以进入情境体验文本。因而,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伴随着生动、形象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能更深入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同志的《长征》一诗时,要让学生通过读、背来理解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把一切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非常困难的。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长征中的著名历史画面重现学生眼前,并配以生动的解说、激昂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了解长征,了解诗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教学目的。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想象,发散思维,拓展深化,多元体验

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读者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现象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想象,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海滨小城》这一课,我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自己去吧》这一课,在课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多媒体出示图片:河边的桃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母猴和一只小猴在说些什么。请学生模仿课文说一说,演一演。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高涨,都积极参与。猴宝宝甲:"妈妈,我想去摘桃子,您带我去好吗?"猴妈妈甲:"摘桃子很简单,自己去试一试吧。"就这样,小猴学会了摘桃子;猴宝宝乙:"妈妈,我想学爬树,您带我去,好吗?"猴妈妈乙:"爬树很容易,自己去吧!"过了几天,小猴学会了爬树。学生说得很生动,表演得也非常有趣。正像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总之,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丰满的形象,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体验性阅读教学,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自觉纠正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条分缕析”式弊端,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