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观察能力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1 03:25:00
导语:网络环境观察能力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本文是笔者通过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现代化进行的探索,并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去发思自己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观点是: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强化教学信息的有效刺激,及时准确地提供反馈信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从而打破了语文课堂沉闷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种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优势辅助教学的做法也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可以加快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语文教学现代化观察力
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把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突出。学生要在观察中学习知识,又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对象的明确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网络与多媒体能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供大量的直观、形象的感性的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利的。有感于此,我十分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引入网络与多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语文博大精深,诸多情感因素孕育其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与网络的作用,让语文教学同音乐、影视、美术等接上轨,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生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不过了。兴趣是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前提,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吸引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注意,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正是运用网络与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长处。兴趣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的第五册《我的旅行》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食物消化的全过程以及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与功能。我先显示人体消化器官图,又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动画的效果,表现出食物消化过程的逼真状态,同时配以逼真的声音,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激发学生对消化系统的兴趣。我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认识食物消化的全过程以及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与功能上。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十分认真地观察“我”和“同伴”——豆瓣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从而获得感知。这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我”和“同伴”----豆瓣在人体里的旅行过程进行观察,让学生从中知道吃食物应该细嚼慢咽,明白囫囵吞枣是不利于消化和吸收的道理。由于多媒体的作用,学生浓厚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通过观察获得了新的知识,在教学中如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必定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同时我还配合学校倡导七彩读书的活动,让学生在平常的观察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引入网络与多媒体,多角度观察,教给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非常好奇、好动、专注力不够集中,这样就很难达到观察的目标,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而网络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采取文字、图像、声音和动态事物联接起来的媒体系统,通过网络与多媒体的互补去突出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抛弃了传统教学中静态的观察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可爱的》这节习作指导课中,曾经有心理学家分析过:喜爱动物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小花猫、小狗、小兔子、小鸟等等的小动物,小朋友不仅喜欢得不得了,而且也十分熟悉。但如何把它们的特点说出来、写出来呢?我从小朋友所熟悉的电视专题片《动物世界》入手,让学生从画面中了解到各种动物的特点:如老虎威风凛凛,猴子活蹦乱跳,熊猫文质彬彬……学生看到这熟悉的画面,听到那些动物们各自发出不同的叫声,真是各自各的精彩,使学生很快就想到身边熟悉的动物,就有了想说的欲望,从而为课内的训练做好了准备。举个例子说吧,同学们是喜欢写小白兔的,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对小白兔的外形、动作等进行观察,然后再对小白兔的特点展开充分的讨论,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深入的训练。学生们踊跃发言:小白兔全身雪白;眼睛红红的;耳朵是长长的,向上竖起;三瓣嘴的;吃东西时不停地蠕动;走路时蹦蹦跳跳……通过学生自我去观察、感知并表达出来,这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但这时老师能从旁继续指导,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的话,效果就更为理想了。学生通过再次感知,到寻找认识规律的升华。因此,我再让学生看录像的时候,便要求学生按顺序去观察:先观察小白兔的整体形象,再观察小白兔的部分特征,在“部分”中按从头部到尾部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有序,则说之有序。“观”是基础,按顺序观察所得,则头脑中的“映像”有序,口头表达时则思维清晰,所说的话自然也有条不紊。学生这时的观察能力就能得以提高。利用多媒体手段能突出观察对象,控制观察目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事物,是他们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的“重心”都落实在让学生“有所为而作”上。而留心身边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急功近利”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中心观”制约了学生习作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和积极情感的培养相当缺乏,导致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行文干涩、作文模式化等诸多症状。
如何运用学生的观察注意力,去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呢?在作文教学中,应进一步做到从内容入手,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乐于作文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习作素质,我觉得先要从内容入手,积累素材。
小语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大纲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作文教学要把作文内容的开拓、积累放在第一位。叶圣陶也多次强调内容积累的重要,“教师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应该积蓄些什么,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的积蓄,写作的欲望便引起了。”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接触生活实际,了解当今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努力营造出“大作文”的氛围。“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学生有了内容这个“源泉”,再因文、因人而异地作形式和技巧上的指导和点拨,定能写出好文章。当然,要强化内容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因为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内容积累的前提和保证。首先教师要注意明确观察的目的,培养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强的特点,在观察前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的过程十分强调循序观察,抓住特点。开始指导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而后则教给他们分析事物的方法,布置他们选择好观察对象,学写观察提纲,课外独立进行观察练笔等,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教给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掌握可以促使学生自能观察,并独立写好观察记录,受用终身。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写景类文章的训练开始,教给观察方法。如定位观察法、多层次观察法、变焦距观察法、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抓特点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等等,并告诉他们观察无定法,只要能使习作言之有序,并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这就是成功的观察。在指导观察景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定期交流观察所得,并从观察所得中选取好的素材写成作文。
其次就是要强化思维训练,激活习作思维。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重语言训练轻思维训练,重求同轻求异,指导模式化,习作雷同化的现象,大大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练习,每一步骤都离不开思维,构思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把作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应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出发,强化思维训练,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它们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总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文章贵有真知灼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爱思、多思、善思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感知的印象更加明确和完善,并从感性到理性,获得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在学生练习习作时我不仅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以期把语言写得生动形象,更要其运用逻辑思维来合理地组织语言,构建句段,罗列篇目。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作文在立意、构思和表达形式方面仍常有混乱,不会“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子地写下去”。因此,我在课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讲读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句段篇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在习作指导时让学生在掌握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表达思路,让学生有序地组织语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协调发展,学生作文才逐步做到语言形象、思路畅通,逻辑严密,文风生动活泼。
另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不可缺少的。作文有法,作文的一些基本规律应求同;文无定法,作文的具体写法应求异,如指导学生写拾金不昧,我让学生懂得拾金不昧存在多种情况,即使都是拾钱包,也有不同的拾法,我着力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力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指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让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在习作时,小学生对为什么写常感到困难,就事论事,立意不高。如指导学生写《趣事》,学生习作时注意了事情的“趣味性”,忽略了趣事也应有意义,从中受到启发,我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对写作材料的思想性进行再认识,使文章写出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强调思维多样和求异。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思考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找出最佳的表达形式。思维的独创性要求思维独特、新颖。写作的构思,从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直到形成文字前的整体规划,是一种创造。我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认识事物,表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他们具有“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的精神。思维的批判性则表现在要求学生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是非。我在作文训练时,逐步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实际上也是训练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善于进行自我反馈。
在教学当中还要着力培养乐作情感。作文之根在于真情实感。一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思想的高下或优劣,还取决于情感的真假和强弱。所以,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的情感为主线,强化情感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首先教师要注意示范,唤起写作情感。学生对写作对象“无动于衷”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写作情感是否强烈。教师的写作情感与学生的写作情感成正比的,因为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如果教师只在岸上绷着脸“叫练”,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必然望文兴叹,望师而叹,即使作出文来也多有空话、大话;倘若教师能以百倍的信心、极大的热情指导学生作文,并同时“下水”做出样子,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向上心便会随之产生,写出好文章就大有希望。
在教学中,我积极热情地深入到学生中间,甘做学生的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感染的效能。每次作文我都写好“下水作”,与学生共尝写作的甘苦,激发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能写好”的坚定信念。
另外要努力激发写作情感。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激发情感。如何认识“小学作文的性质”是激发写作情感的关键。为此我改变了以往的偏见,即把作家的“创作”和学生的“习作”分开。本着“任何时候也不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不以压低学生作文分数作为严格要求的手段”等原则,对学生的作文实行高分激励政策,处处引发他们写作上的闪光点,对待差生,尤其“另眼看待”。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要求适度,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解决了学生惧怕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还要动力创设情境、陶治写作情感。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因为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学中我采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法,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如指导《拔河》一文时,我将学生带到操场拔河,感受拔河时的热烈氛围,学生情绪高涨时再作文便有了倾吐的欲望。
由于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从内容入手,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注意观察的能力,去强化思维训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习作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引入网络与媒体,通过观察去分析事物本质,提高能力
运用网络与多媒体,具有把事物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把细小事物放大的特点,这样大大有利于学生对一些空间、抽象事物的观察。而加强观察的目的性,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观察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把它扫描到电脑上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如我在教学《亲人》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声、韵母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声、韵母的音形与插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各自的插图,我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的读音,可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可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三位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正确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在观察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从帆没有张起来,可以联想到是逆风行驶;从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纤夫们都在使劲;从纤夫们的衣着、外貌、神态可以联想到他们的悲哀、痛苦、不满和反抗,从而体会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因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如《晨读》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网络里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锻炼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授《观潮》这篇课文里的潮汐涨落情景时,课文里是一幅静态的图画,如就书本的去分析是比较复杂,学生在观察中往往有不知道怎样才是涨潮,怎样才是退潮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使钱塘江大潮的场面表现出来,给学生一种动态的图画,突出观察的对象。同时教师适时地指图,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和图中潮来时和潮过后不同的情景,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雄伟的场面,听到那汹涌澎湃、如雷贯耳的潮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感觉到自然的伟大力量!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使学生能直截了当地了解到潮汐涨落的自然现象,而不用教师多费唇舌。从而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多媒体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观察的效果,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真地、正确地深入观察,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
2、教育与研究(2005年第3期)
3、中小学电教(2005年第6期)
- 上一篇:经贸局科学发展观政策措施
- 下一篇:课外网络阅读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