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新型语文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1 08:52:00

导语:网络环境新型语文教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网络环境新型语文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是当今的时代潮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逐步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网络这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教学中,我尝试利用互联网这片广阔的天地来辅助教学,利用网络的资源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特点来创设教学中的最佳情境,优化语文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渐变,创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让网络为语文教育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情况:容易形成学生浮躁心态、掩盖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课堂时间分配也出现两难境地,教师素质也亟待提高。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中国教育报》)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对于这场信息技术之战的主角——学校而言,就是要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来构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我们亟需探索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现代语文教学呼唤真正的网络教学环境

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活环境的挑战,许多学校都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了校园网络平台,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也为学生配置了电脑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能自己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距离真正的网络教学还有差距,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不允许及资源的有限,多数课件都成了传统板书的翻版,依旧无法满足学生在信息时代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学生学习语文还是只能无奈地面对一本教材,无奈地面对老师换一种方式的“满堂灌”,知识面依旧狭窄,新鲜了一阵之后又渐渐沉闷枯燥。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尴尬,课堂效率依旧无法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强烈呼唤着真正的网络教学,要基于网络环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手段,充分发挥现代化电教设备的优势,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语文视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发挥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长陈至立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转变,我积极参加了各级部门组织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了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运用先进的理念加上先进的技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了对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利用网络资源海量化的特点,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越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越好。网络资源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绚丽的色彩,是使学生“胃口大开”、饱食精神食粮的上好“调味品”,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网络大量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在创造最佳教学情境这一点上,可用于三个时段:

一是用于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内蒙访古》为例。课文是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的难点有二,一是对塞外风光及山脉、古迹的时空和位置的理解和体验近乎一片空白;二是对引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很陌生。因此,在引导学生研究教材后,教师将教材内容按地域风貌、历史地位、事件和人物等几个系列专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题,并由兴趣相同、选题相近的同学组合为小组,团结协作,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和网上查询来完成所布置的任务,最后做小组总结,以便在全班展示交流。由于有目标、有方向、有指导,学生的热情立刻被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次研究活动中来了。

二是用在课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堂展示是在深沉而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开始的,由师生制作的演示文稿撩起古老而“富有诱惑力的”内蒙的面纱。继而教师采用大翻转、长短焦、缩放、推拉等形式,并伴以旁白给予点拨。将《内蒙访古》的全文梗概(《诗篇》、《古长城》、《大青山》、《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的后院和秘密》)给同学们过一次电影,让其在对全篇思路和内容有所了解的情况下,聚焦本教材所节选的《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此时音乐和画面已将学生融入历史烟尘,他们群情激奋,跃跃欲试,急待展示各自在“古长城”和“大青山下”访问和探索的收获和经过。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击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填补学生的不足,或作点睛引路之用,师生置身于“古长城”和“大青山”的地域风貌、历史烟尘中,尽情领略,不断探索。

三是用于课后,引导学生巩固和迁移知识。在热烈而紧张的课堂实践后,学生已经对《内蒙访古》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但难免会显得凌乱,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到读书笔记上;并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堂演示文稿再加工,将各组演示文稿发送到教师专门开设的校园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在校园BBS上,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疑问发表出来,对有些看法老师可以适时解答。

所以说,网络环境下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跨越千年之久的历史时空,去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观点,还培养了学生广揽资源、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他们收集、筛选、组合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利用网络的形式多样化特点,优化语文教学手段。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就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直观性是教学的基础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能有效地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模拟演示。对于语文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环境,如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等,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教学高一第一册的《时间与空间旅行》,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三个速度有个形象的理解,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太空虚拟,将三个速度对比演示,显示其区别。另外文中提到的宇宙现象,如虫孔理论,也可制作动画进行演示。

实物对照。对语文学科中时空分布跨越性大的事物,如涉及到大量地理信息和历史沿革等,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相关的实物照片一组一组排列到一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中,可以把“甲骨文”、“竹简”、“木牍”、“书”、“视盘”、“缩微图书”等,用图片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影片放映。如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段文字,前半部分描写了白洋淀水乡盛产芦苇的富饶景象;后半部分是通过大家对白洋淀席的赞誉,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理解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深究此处的描写同表现作品的主题以及展开情节的关系。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威胁着这些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时候,只要稍有一点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人,能不奋起斗争、保家卫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和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搏斗吗?以水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参军,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年轻妇女们在斗争中的锻炼成长,都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出现的。这里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题、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学习时,如果先从网上链接一段录像并放映,既能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印象,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分析,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条件,其教学手段远不止以上三种,早期的电教手段如录音机、录像机、幻灯片、投影仪,以及目前使用较多的多媒体计算机、VCD机、数码投影仪等都是可以综合运用的。

3.利用网络的活动交互性特点,实现学生主体渐变。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要逐渐隐蔽,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逐渐增强,最后达到由依赖教师到自己独立学习的目标。要实现学生主体的渐变,就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做语文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做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这一点。

电脑和其他媒体设备相比,一个最大的区别之处就是随意可编,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要。一方面,人可随心所欲地操纵电脑,另一方面,电脑根据人的操纵指令做出相关的反应,甚至能对错误的指令做出提示帮助,这就是所谓的交互性。利用这一特性,把教学内容、习题等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编程输入电脑,学生各自上机学习,根据个人的水平和知识,选择适当的学习层次,学习过程和方式由学生自己来控制,完成低难度的级别后可升级到较高层次。这种游戏般的挑战,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也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探索中引发的思考

在进行网络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实现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主地获取信息,实现了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网络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的心态。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但学生似乎不太习惯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有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教师有序但学生失控的状态,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也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的心态。

2、网络资源的直观、形象容易掩盖学生分析思考的过程。如学生本来要动一番脑筋来深入理解的一些现象用不着劳神费力了;本来要在脑海中驰骋、想象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受起来变容易了;本来要动手或亲身体验而获取的经验被屏幕上有趣的动画取代了;本来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来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人机的“对话”……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时间。

3、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两难境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按照现行的课时计划把教材上的内容从从容容地上完已经有些紧张,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上网查询相关的内容和材料,而学生可以支配的实际上网时间也少之又少。如果不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又会给网络管理带来更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网络教学就显得非常尴尬了。

4、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素质。长期在教学一线耕耘的老师都知道,任何一节课,既包含有教材中规定的共性的东西,又附带着教师的个性色彩。因此,用于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也应当在容纳教材中共性知识的同时,体现出使用者的个性特点。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表现也从前台走到了后台;而计算机只能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但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手握长缨,才能随心所欲。教师的唯一选择就只能是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应该说,现代教育媒体的强大优势已勿庸置疑,它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培养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善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所长,防止负面效应,方能真正优化语文教学,创建真正适用的语文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的探索还只是开始,我们仍需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刊登)

[2]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

[4]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

[5]《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