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文教学辅助论文
时间:2022-05-21 08:38:00
导语:多媒体语文教学辅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有其特点和优势,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途径。多媒体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同时也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但另一方面,语文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并非所有的课文都要、都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反思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教学方式已受到全方位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在语文课教学中,多媒体语文教学正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尝试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分两个层面:一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二是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二者相互依托,融为一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教学追求的最佳境界。
显然,多媒体教学知识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大大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其具体优势简述如下:
一、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了一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例如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基础上,可以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以《月光奏鸣曲》配合《荷塘月色》重点段落的讲解,以清新明快的音乐来教授《绿》;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乐曲配合《聊斋志异》的有关诗文,用古朴凝重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中的有关课文,用欢快的圆舞曲插入《项链》的高潮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主体作用的发挥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的显著特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台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三、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心理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有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在教授《雷雨》这一课文,可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再请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由学生来主动参与完成教学任务,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项链》一文"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可在一堂课中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回味无穷。
实践证明,脱离具体语境的孤立割裂式教学很难使当代学生获得正确、完整的语言知识,更难使他们形成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大量语言材料通过声像媒体传播,重要的语言信息予以反复显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变化,直接控制教学进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并不是说语文课所有的课文都要、都能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既与多媒体的特点密切相关,也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紧密联系。
追溯古老中国的国文传授传统,我们发现古人乃至近人更注重对文字及文意(道)的体味与鉴赏,从而摈弃单纯的文字层面的考据与训诂(即韩愈说的“句读”、“小学”)。其实从诸葛孔明“好为梁父吟”的“吟”,到苏轼的“味摩诘之诗”的“味”,再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入神朗诵,我们发现了本为传统却为今人忽视甚或漠视的“吟、味、悟、诵”以及联想和想象。
文学的重要特征在于“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参与缺一不可,而语言作为二者之间的媒介具有先天的优势,因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含的信息量多,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大。同样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有人觉得温柔异常,有人感到莫名辛酸,如果各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描绘一幅“言外之画”的话,前者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静谧的夜空,莲花般皎洁的云朵,调皮的眨着眼睛的星星,周围夏蝉贴心的“知了知了”;后者想到的却可能是孤寂的窗前。凄清的冷风,断肠的枯柳。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幅幅确定的图片展示出来,将抹煞学生各异的生活体验所带来的丰富想象,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更何况人们的情感本身就极其复杂,,如《再别康桥》,同样描写对康河边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二节着眼于“深情”,第三节着眼于“温柔”,第四节着眼于“沉醉”,第五节着眼于“欢欣”,这样细腻曲折的感情变化,岂是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因而,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具有先天的,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的直观性还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一、多种媒体并用不等于多媒体教学
很多老师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演示,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控制,变成现在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执行、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事实上,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不应只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教学媒体也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二、花样繁多不等于教学生动
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程式化了,课文被教师肢解成图片、文字等形式。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才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质。如初中说明文《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可以选取有关故宫建筑的图片、照片或剪辑音像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三、莫把“课件”制作当“备课”
制作语文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致使很多老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甚至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局部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总之,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挖掘语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使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发展智能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参考书目:
1、《高中生心理学》,郑和均、邓京华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2、《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3、《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区培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4、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从书》戴汝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 上一篇:民政局监察室调研报告
- 下一篇:工委副书记素质与党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