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21 08:06:00

导语:语文阅读教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文阅读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整合过程中,其中一些还存在不足,如强调课件的交互功能而淡化教师的指导性,让课件替代板书和活生生的感性材料等。笔者认为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务本”、“求实”、“适度”,即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完成语文学习、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学习语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信息技术要在最为合适的时机使用,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在”效果;信息技术的整合要画龙点睛,使用的次数与频率要适当,还要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程度相适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整合,顾名思义,可理解为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内容整合到一块儿,让它们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中明确提到了整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符合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要求。

结合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一线亲历、聆听的教研课及在刊物中阅读到的教学案例,我感到:老师们能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创境激趣,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学习融入到情景之中,教学效果不错。但其中一些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是强调课件的交互功能而淡化教师的指导性;二是让课件替代板书和活生生的感性材料等。我认为在整合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务本”、“求实”、“适度”,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营造完美星空。

一、务本

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是师生在特定的语言“场”中的对话。接触阅读文本是第一性的,信息技术属二度创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网页等内容,既要符合语文课程内容,又要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它起到突破难点的辅助作用。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完成语文学习、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学习语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因此,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削弱或忽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我曾听过一节高质量的录像课《爬山虎的脚》,如当学习进行到讨论“爬山虎怎么向上爬”这个问题时,执教老师请同学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圈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6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触-变-巴-拉-弯-贴,老师随即切换电脑屏幕,电脑主界面上包括动画展示区(即播放爬山虎用脚爬墙的动画)、文本出示区(内容为本段文字)、移动文本的交互操作区。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用鼠标按顺序拖至交互操作区。在老师的提示下,其他同学也分步点击交互区文本中的单个动词,观察分解动作或完整观察连续的动画。在老师多样化的引导和激励下,唤起了学生头脑里的已有表象,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表象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才有了他们随着画面入情入境读文的精彩。所以我认为只要课件运用得当,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求实

这里的“实”,指的是教学效果要实在,即信息技术要在最为合适的时机使用,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在”效果。从教学心理来看,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抓住三个时段:一是上课伊始的学习兴奋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课进行中的学习高峰期,唤起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三是课结束时的学习强化期,留下无穷韵味。

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第三册《清澈的湖水》一文时,就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首先她播放了一段风光片(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屏幕上的一幅幅画面,使在场的师生陶醉,被洋溢的画意所感染,被盎然的生机所激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学生的心中产生了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引出对“清澈”的理解,为课文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拉开了学习的序幕。在后续学习中,老师顺学而教,精心设置了“和鱼儿说话”、“小火车进站”等游戏对生字进行巩固,有趣的泡泡炸开、“喀嚓喀嚓”火车进站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突破了识字教学的重难点,而且也是在帮助学生张扬个性,共享收获知识的喜悦。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如一首含蓄而隽永的诗,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资料拓展活动中,老师在演示八组形态、颜色各异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筑的图片、四组反映爬山虎(所属科目、形态、习性和价值)的视频和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从校园局域网、互联网上浏览、搜集有关爬山虎的图文资料,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学生在交流、分享获取成果的过程中,强化了对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印象,也增强了学生利用各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适度

这里的“度”有两层意思:一是采用信息技术所呈现的文、图、音、色、视、动等方式,应能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学生碰到学习难点时,它能帮助克服,不要画蛇添足。二是整合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与频率要适当。

在二年级一堂口语交际课上,师生围绕“问路”展开话题。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神话故事、模拟情境(角色扮演)以及真实的生活问题,由此拓展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其丰富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课伊始,老师播放动画,故事梗概是:唐僧师徒来到一个地方,孙悟空派八戒前去问路,八戒问路粗鲁,没有礼貌,放牛的小孩、采桑的姑娘、耕田的老农都不理睬他。猪八戒回去跟孙悟空说:猴哥,这里的人都不会说话不是哑巴就是聋子。孙悟空听后很奇怪,于是再让猪八戒问路,他变成一只蜜蜂跟随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想着孙悟空看到的和听到的,老师将这出“精彩”继续进行下去,引导学生说出猪八戒问不到路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本次口语交际的规范:问路——说话清楚,要有礼貌,仔细倾听。其后的角色扮演则在学生们的角色体验中让其进一步理解“问路及指路的规范”,进而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则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态生成和活学活用。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氛围中,学生自会神思飞扬,很自然地产生说的迫切需要,形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课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学生是否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否适应信息环境下的阅读与理解,有没有掌握一定的多媒体学习技术与网络学习的技术,我们在整合时都要认真考虑。

总之,我认为应该对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有个界定:对学生而言,它是学具,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本身;对教师而言,它是教具,同样也不能替代老师的引导作用。然而,这个学(教)具功能越强大,信息量就越大、交互性就越强,学生就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驰骋,语文教学便会更好地落到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