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能力研究
时间:2022-05-22 09:29:36
导语: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能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得以创新完善,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夯实学习基础、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目的。本文通过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阶段,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期许通过教学引导,提升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弱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成效,削弱了学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基于此,为了使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得以有效提升,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落实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兴趣指引下,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日复一日高效学习基础上,夯实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灵活运用能力,在灵活运用过程中落实科学创新,掌握创新能力调动方式,提升综合素养。基于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在学习指引下充分调用知识落实创新。例如,在教学《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时,教师可利用情景导入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本周要去郊游,需做好哪些准备?怎样落实这些准备?由于郊游属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可激发学生讨论与探究的积极性,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为创新能力成长提供空间。其中,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针对问题,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创新的过程,在有效落实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1]。
二、通过生活化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用填鸭式教育方法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降低了书本知识的教授成效,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这主要是源于教授的内容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尤其是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超出学生的领悟能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阻碍。基于此,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育方略,尽量拉近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使学生得以调用生活感知能力开展深入思考与主动探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时,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探究活动中,从亲身感受及生活化内容着手,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在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后,学生会发现原来信息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语言、文字、电视、电话、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形式,深入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大胆假设。比如有的学生说,未来信息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人力从生产线完全解放出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的学生说,未来信息技术将朝着虚拟化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其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生活角度探究并创想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有效落实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方法下深入感受信息技术,为其创新能力的高效培养奠定基础。
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目标之间的契合点,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调用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信息”概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信息的内涵,搜集、整合日常生活中有关信息产生、表现、传递、接收的内容,如人们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时事信息,用听觉与视觉接受信息,同时对时事内容进行判断及思考。当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既有认知基础上,创造新型信息表现方式。有的学生以电影《降临》中外星圆形文字为基础,对其他外星世界的信息传递形式进行了创想,如在心中默念信息接收者姓名,在手心画圈,便可使处于不同时空中的接收者感知到信息内容。其中,学生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畅想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有效落实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基础上,使学生得以在创新过程中体悟信息技术的无限可能,感受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2]。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灵魂人物,如果教师教学能力有限,将无法逆转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滞后性的现况,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基于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了解当前教育创新的新形势,明晰国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其中,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应通过教师教育引导,得以达成培育目标。1.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教育主导性地位,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接收成效并不重视,使学生在教师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形成思维定势,有碍创新思维能力的良性培养。为此,教师应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构建高效课堂,凸显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为学生积极融入到创新能力教育氛围中奠定基础。2.关注并把握学生的创新能力闪光点。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得以感知、掌握、累积创新思维的经验,逐渐提升其创新能力,养成创新习惯,提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性。例如,在教学《信息及其特征》时,教师先向学生播放“信息剥夺实验”,将实验者置于与环境隔绝的空间内,观察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起初实验者思维清晰,随着实验进程逐渐深入,实验者开始感到恐慌,思维不清、注意力分散。当“信息剥夺实验”结束后,实验者仍在短时间内处于实验中的信息隔绝状态。待实验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观看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有的学生认为人在实验状态中的恐慌源于信息隔绝;有的学生得出信息是人类生存、活动、发展必备因素的结论。其中,学生在开放式问题引导下,将视觉信号用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过程,就是调用学生创新思维,将“信息”与“实验”二者之间建立关联,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教师看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后,应采用及时评价的教育方略,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善用思维进行思考的行为给予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肯定,提升学生创新自信心,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3]。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为此,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用生活化等创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供路径,以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自主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露.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外交流,2017,(15):214.
[2]朱广萍.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3):25-27.
[3]谢罗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信息与电脑,2017,(7):227-228.
作者:庄水管 单位: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 上一篇:互联网+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 下一篇:多元评价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
精品范文
3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