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

时间:2022-05-05 04:26:00

导语: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品质

摘要: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现出了他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销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学生素养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现出了他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销路,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钻研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中引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但根据教学需要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或现象,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都可以把它们展现在学生面前,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上述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思路格外开阔,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这对培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信息技术可以把课文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树立远大理想。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和练习时间与密度,从而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必须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定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恰到好处的应用,要考虑其不可代替性,如果不是这样,先进的技术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

二、正视信息时代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冲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教学内容多元化。以往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文字资料,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教学资料共享化。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资料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料经数字化后存贮。这样使得教学资料能够方便的大量存贮,而且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数字化资料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教学形式开发化。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集中学习的封闭、集中形式,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扩展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将学校乃至全国、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整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学生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开发化。

4、教学过程个性化。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其顺序,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也呈现个性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化。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教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确保信息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已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感悟、信息实践能力,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呢?

1、投石探路——认识信息

同样重要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有的人却漠然视之,这正是由于各人的信息意识强弱不同所致。信息,指的是当人们与外界接触时,有意无意所接受到的一些事物材料,有数字、文字、影像、数量关系等。如果能使学生对接受到的这些信息源加以分析、整理,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或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则将促使他们关注周围的事物,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大大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1)、感知信息。信息意识形式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状态,二是自觉活跃状态。前者指人们从社会的信息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事先未料及的信息;后者指信息意识的觉醒状态,它促使人们制订信息活动计划,主动关心和了解各种变化,并作出相应的选择。数学教学时应力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状态转化为自觉活跃状态,当他们面对一些信息时,能快速作出对信息的判断并引起思考。如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掂一掂文具盒、书包、椅子、硬币……,并告诉他们,文具盒大约有200克,书包约有4千克,椅子约有3千克,硬币约有1克……,让学生面对这么多信息,引起他们对千克、克的思考,再适时引入“天平”,进行千克、克的具体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就能关注起周围的事物、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描述、思考,体会到数学与信息的联系及价值。

(2)、评价信息。当信息涌入我们面前时,我们就应及时作出思考,作出相应的判断,哪些信息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明了的,哪些是陌生的,如何评价各类信息?在数学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并评价它们,如互相矛盾的信息,相互一致的信息,系统性的信息等,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感悟能力。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桃树有40棵,柑树比李树多-,李树有60棵,桃树比苹果树少-,杏树有60棵。”让学生从中选择条件再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时,学生便必须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哪些条件是有联系的,哪些条件之间没有联系,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类似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评价各类信息的灵敏度及准确度。

2、找频看球——感受信息

一个球迷,只要找到自己想看的球赛频道,便会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甚至于不吃不睡。数学教学时,就应尽可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情感,培养他们类似于“看球”的热衷情感,当他们多次从多方面感受信息时,便能形成某种持久、稳定的、反映心底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这便是信息情感。当学生形成较稳定的信息情感时,便能产生巨大的信息热情,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与兴趣性。

(1)、对信息的敏感性。不同的人面对同样信息会有不同的态度,敏感性强的人,面对信息,即便是与知识结构相矛盾或不能解释的信息,他们会发出疑问:“这是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去探索、实验,去求知、去寻找原因,他们对信息是热情的、欢迎的、敏感的,从而不断地促使自己知识结构的变化。数学教学时就应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如口算训练的限时、限量,应用题的补充条件、补充问题、改编应用题,概念教学的换一种说法,怎么说得清楚、明白又不重复不遗漏等,让学生多次类似地训练、竞赛,便能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以便周密考虑问题。

(2)、对信息的兴趣性。兴趣是一种持久的情感体验,人们的信息搜集活动是受信息需求驱使的,影响需求力量的大小主要是需求被意识的清晰程度——意识越明确,行动目标越清楚,则信息活动的动机越稳定、持久、强烈,努力程度也就越高。在数学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信息输入时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以较稳定、浓厚的兴致保持下去,从而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信息,这样将激发他们发出超常的智慧和高涨的热情,如教学象“一根木头锯成2段需5分钟,要把这根木头锯成6段需几分钟”这样的开放题,如果平时多让学生观察人数与间隔、折纸、抓楼梯与上几层楼等这样的事物,学生解决问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很快明白锯6段需锯5次,就是25分钟以及别的想法。这样的训练,不仅学生热情参与,还大大开阔了他们的思维。

3、点石成金——利用信息

在信息时代,静态的知识不具有情报信息价值,只有对知识的新认识和深入挖掘,并进行动态处理,才能使其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认识和挖掘出知识的现实价值,并利用好它,这才是信息素质的最好体现。只有具有利用信息能力的人,才知识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他们也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1)、搜集信息。信息就是资源,不掌握最新信息,就等于落后于时代。信息是桥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个人在信息活动中应表现出的积极的行为倾向,就是搜集信息。当我们需要某方面的信息时,学生能有意识地从生活、学习中找到与之相应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小数认识”时,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有关商品的标价,去咨询妈妈每天上市场购物情况,去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在众多的信息面前,学生找到了共同点——小数,则后面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平时可让学生就某一点发表见解,收集资料,如年月日的学习等,学生经常这样的训练,便能很好形成找资料,收信息的习惯,使自己学会学习。

(2)、处理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应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经过分析和评价的信息进行综合,并用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对综合的信息进行表现,这便是处理信息。平时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选择、辨析、改变信息,如信息的多选条件、多选问题,辨析题中字眼的增添变化、不同前提下同一结果、同一前提下的不同结果,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验证,有机处理,这样学生在多样信息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学习。

当代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对课堂的辅予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创造。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新教学观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的学习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1、利用网上资源,引导自学,构建自主式学习环境。

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承担着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重要职能,但它并非是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应引导学生到网上去学习,“网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会捕捉信息、提取信息、搜集资料,开阔视野,促进发展。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人民币”等知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介绍有关知识的数学背景等,如小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人民币等等,这些资料能使学生们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扩展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来,体会网络学习带来的喜悦与收获。

2、巧借信息技术,倡导自主,扩展探索式学习空间。

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冲击着、改变着学生原已习惯了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它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创设情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如:一位老师就利用几何画板上了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周长一定,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正是学生们在网络当中,由一个故事引发而提出来的。教师不但及时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这一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在课堂上又大胆地利用几何画板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预设的界面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师则通过网络,可以调出任意一个小组的画面,监控学生的研究情况,根据不同的问题,予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经历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计算机成了学生验证、研究、探索的工具,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操作、学生看的状态,扩展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空间。

3、凭架网络特性,实现对话,提供协作式学习平台。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网络教育可以扩展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学习。在网上开展网络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素质的培养。网络的特性为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采用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交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这样,他们可以在网上自由交谈、自主学习,并能及时交流学习体会,真正促进自己的发展。

记得莱勒说过:“要用一生去追求更多——更多思想,更多知识,更多好的思想,更多挑战,任何事物都知道更多。”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更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真正促使我们的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