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社会支持启示
时间:2022-03-29 10:56:00
导语: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社会支持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流动人口激增,大量学前流动儿童涌入城市,学前流动儿童因政策、福利保障机制等多种原因,仍属于受忽视的群体。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在社会支持理论视野下分析3~6岁流动儿童早期教养的政府支持系统、群体支持系统和个体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应协同社会多方面力量,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才能有效解决学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
关键词:社会支持;流动儿童;学前教育
1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开始出现大量流动儿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公民计划编著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1]学前儿童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需要社会关注他们。对于学前流动儿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他们受教育的问题,但要解决好众多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与社会力量携手合作。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究影响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现状,在此基础上探寻改善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2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现状与分析
2.1政府支持系统。学前流动儿童能否全部享受幼儿园早期教育、能否享受有质量和高水平的幼儿园早期教育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提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但到目前为止,外来务工人员0~6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仍没有专门的政策。政府要从制定针对学前流动儿童特点的政策和形成社会舆论去解决3~6岁学前流动儿童“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保障学前流动儿童能够接受与城市幼儿质量相同的公平教育。2.1.1上海市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上海拥有数量庞大的学前流动儿童。为了解决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问题,2008年,上海市教委、市农委、市人事局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促进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目前,上海开办了大量民办三级幼儿园和看护点,招收的学前流动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后,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中,提出了“逐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需求”的发展目标。然而,上海流动儿童入小学因梯队赋权制度,不少适龄儿童因达不到要求需要超龄留在大班,不能顺利升学。2.1.2北京市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北京市也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举办小规模幼儿园暂行规定》,将外来务工人员学前教育机构纳入教育行政管理体系。2014年7月底,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对非京籍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改革。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让家长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学前流动儿童入园接受教育的机会。2.2群体支持系统。群体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主体之一且不受政府组织或指导。目前,群体支持系统对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和民间力量组织的非正规群体。2.2.1幼儿园。目前,帮助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群体支持力量主要还是依靠幼儿园,但幼儿园的数量和条件还不能满足所有适龄幼儿入园。首先,公办园报名名额稀缺,会优先照顾本系统、本地区的孩子。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幼儿需要父母的《上海市居住证》,还需要七证和来沪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就读公办幼儿园打分表,但录取与否还需要视名额和打分情况而定。这就意味着在层层筛选后,学前流动儿童还是上不了公办幼儿园。其次,民办幼儿园是家长的第二选择。但是我国民办园还存在硬件设施条件差、师资队伍质量不均衡、营利现象突出等问题。也有少数有大量资金投入和能保障硬件条件及师资力量的民办幼儿园,但是其收费之高,不是外来务工人员所能承受的。2.2.2非正规学前教育。除了幼儿园,在解决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上,民间也有不少力量自发组织为促进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北师大张燕的四环小组由大学生和研究生担当志愿者组织孩子们的教育和游戏活动,以非正规形式为农民工提供育儿支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为了解决学前流动儿童无早教的状况,在云南省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船房社区开始了“公益幼儿园”的有益尝试。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投资100万元建立流动儿童“爱心幼儿园”,这是青岛第一所专门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爱心幼儿园”并且按照市级示范标准建设,同时幼儿园的保教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补贴。[3]2.3个体支持系统学前流动儿童的个体支持系统主要依靠其家庭,父母的学历水平和对学前流动儿童所提供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都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2.3.1父母自身学历水平。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父母学历大多低于本地儿童父母。[4]而学历在深圳、上海等地入户是可以加分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流动人口想申领《浙江省居住证》,除要有稳定工作、无犯罪记录等条件外,还必须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3.2情感支持。学前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依恋父母、需要情感陪伴的阶段。但是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与幼儿进行亲情上的情感交流。大部分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只是在下班回家后与幼儿进行日常的谈话,对于和幼儿一起玩亲子游戏、讲睡前故事等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就更少了。2.3.3经济支持。据调查,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的收入一般较低,有70%的调查对象月工资在500~2000元之间。[5]良好的经济支持是帮助幼儿接受教育的前提之一,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可能无法承担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对于购买学习材料、电子产品以及报名兴趣班更是无力承担。
3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社会支持的启示
3.1政府支持系统。3.1.1加强学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力度。目前,学前流动儿童仍以就读民办幼儿园为主。政府虽然下达了许多重要文件帮助学前流动儿童接受教育,但是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具有特殊性,政府需要考虑其特点,根据本地流动人口的特点制定政策,帮助流动人口的子女能够在适当的年龄接受适当的教育。对于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学前流动儿童未来将是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只有增加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和帮助他们接受教育,才能换来未来城市更加美好的发展。3.1.2政府协调各部门促进学前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司法、妇联、教育、文化、公安、民政等,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行为协调尤为重要。[6]政府部门可联合各部门加强对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将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内容,自上而下地颁布政策。在经济上,对流动人口经济有困难的,可以适当补贴;在环境上,做好流动人口登记,整治流动人口密集区和学前流动儿童所在幼儿园的周边环境,给幼儿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情感上,构建学前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保护体系,利用闲置的屋舍开办公共图书馆、幼儿托管所或建造公共体育设施,减轻家长的负担。3.2群体支持系统。对于学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幼儿园应该主动站出来,一方面,适当降低幼儿入园门槛,保证学前流动儿童能够与城市幼儿享受平等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开展育儿知识的讲座和定期开展家访,让幼儿园更好地了解幼儿,能够方便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开展教育活动,也能密切联系家长,方便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成长问题。其次,相关学者需要关注到这一群幼儿,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除了要丰富相关理论外,还要切实走进流动人口群体,真实了解学前流动儿童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幼儿建立心与心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做教育,为幼儿的明天谋发展。3.3个体支持系统。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也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但是家长需要对幼儿的教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家长首先应该建立教育的责任心,要意识到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学前流动儿童的父母应当与幼儿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平常多陪伴幼儿,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学习状况和内心的想法,与幼儿园、社区多沟通,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与幼儿园老师建立密切的联系,不断学习教育知识;同时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应该尽量采用鼓励、温和、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不要体罚和打骂幼儿,掌握正确的教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心,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张英.国内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222-223.
[3]杜智鑫.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公益幼儿园”尝试[J].社会与公益,2013(6):70.
[4]上海市卢湾区妇女儿童委员会办公室.让每一个学前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29-32.
[5]庄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3):24-27.
[6]许传新.“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9):24-28.
作者:崔玥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研究
- 下一篇:油气开采学徒制建设远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