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时间:2022-12-23 10:53:42
导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学前教育五大教法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不足、课程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育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程由“育己”到“育人”的改革。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学生中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了解社会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能够获得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知识技能、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学前教育人才。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三方面: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我概念的教育;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的教育;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重大意义。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不足。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来说,成人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幼儿的模仿观察学习是最直接有效的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不容乐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近年来已占比我国总的大学生人数的30%。[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其内部来说,是个体心理机能失衡;就其外部来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不良。[2]试想,如果由自身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又怎么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五点量表对学前教育专业396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请他们对社会性发展进行自评。调查结果显示,准幼师自我评价平均得分为3.27分,人际交往自评平均得分为3.32分,集体归属感自评平均得分为3.4分,总体自评分数均不高。另外,谈到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期待时,62.3%的同学均提出“希望从课程中获得更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法及策略的支持”,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亟须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应及时进行改革与补充。1.2课程教学现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不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不足,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不够,负面感受较多。[3]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知识点繁多,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把握不足,重视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课堂实践训练单一,缺少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等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亟待通过课程方法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质量。[1]
2.1联系社会现象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引领着其他课程领域的价值方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人;“学前儿童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善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的幼儿,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表达真诚与善意的人;“科学教育”课程旨在培养爱科学、善探究的幼儿,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具有科学伦理的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幼儿感受美与表达美的情趣与能力,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包含培养学会体验与感受人性之美的人。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开始与社会现象建立起联系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将亚马逊森林大火与人类的命运相结合,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从网络暴力、校园暴力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开始从低自我评价、怀疑迷茫的心理状态来思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感受到课程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及意义是学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基础。2.2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道德规范、交往适应、文化环境及非专门化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能力;能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初步设计开展幼儿常见社会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正等。[2]以上的课程目标并未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发展,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对象———学前专业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这样会导致学前专业学生在未来无法为幼儿言传身教,无法胜任幼师岗位。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需要丰富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兼顾该专业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学习社会性发展的方法策略,接纳自己、发展自身的社会性,同时也要教授学生社会交往与适应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学习中提升自我社会性水平,进而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为幼儿言传身教,从实践“育己”,迁移到“育人”。2.3联系真实社会性发展困境,深化课程内容。将学生自身生活面临的社会性发展困境以及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面临的真实社会教育问题(即幼儿园中的社会教育困难情境)引入课堂,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例如,将与父母有效沟通的方式,建立友谊的方法,认识与克服恐惧、正确与他人共情的方式,迁移到指导幼儿园家长进行科学的亲子沟通、幼儿交往冲突的介入与指导、幼儿违规行为的解决策略、幼儿安慰行为的产生与指导中。这些真实的社会问题都与学生当前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息息相关,当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课程内容时,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2.4重视案例分析与情境体验结合的教育方法。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要技能,在课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案例重现,案例分析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互动参与式教学有利于课程教学的生动化。参与式情境表演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学生代入了“教师”与“幼儿”的模拟情境,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移情能力,并能更真实地感受到幼儿的困境及教师教育的实际困难。通过表演实践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其相对讨论分析解决策略,更能直观、生动、有效地解决问题,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生活及工作情境中的知识迁移及应用。[3]2.5挖掘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多维社会教育途径。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蕴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论是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节日娱乐活动、家园合作活动,还是环境创设活动,都可作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活动途径。如幼儿在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时,在生活活动中与同伴相互帮助、在教学活动中讨论人际交往策略、在游戏活动中练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在节日娱乐活动中丰富人际交往的情感、在家园合作中增进亲子关系、在环境创设中给予幼儿无声的人际策略支撑等。同样,只有当学前专业学生理解了一日活动皆可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之后,他们才能够在大学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学习。2.6重视课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社会性发展策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类社会实践。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强化、移情等丰富的社会教育方式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增强积极的自我意识。通过课内外小组交往合作、人际困惑解析等方式促进生生间的人际交往,通过讨论与提供方法策略促进学生为社会适应提供支持,本身就在生动演绎着社会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情景、感受教师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行为与策略对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模仿教师对自己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方法,在未来的教育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方法的迁移,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自我社会性发展的同时,获得支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认知与能力。
综上所述,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应实现育己”到“育人”的社会教育改革。该课程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联系社会现象,丰富学前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深化课程内容、运用情境体验的教育方法、挖掘一日生活中的多维社会教育途径、重视课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课程目标实现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育己”到“育人”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以上途径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现教育目标,能够为社会培养出自尊、自信、自主、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幼儿教师。
作者:潘瑞琼 单位: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校区
- 上一篇:多生源“思政精准化”教育管理研究
-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信息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