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12 05:08:24

导语:混合式教学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混合式教学下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在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的新形势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热点。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使命,其课程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前师资的质量。结合时代和政策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依托,从课程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考核方式三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混合式教学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帮助、促进、引导和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问题解决。[1]当前,高校正积极构建“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课程改革的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因此,混合式教学为当前环境下高校专业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适用性分析

(一)响应时代和政策的呼唤。2018年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正快速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展现出信息资源丰富、获取便捷快速、不受时空限制等一系列优势。但近些年随着各地高校课程改革研究和探索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学生单纯的线上学习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和指引,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学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高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需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设计教育活动、开展组织管理、进行沟通协调的能力,还应具备进行教育观察、反思以及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应当顺应社会发展与相关政策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导向,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反思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弥补传统课程教学的不足。不得不承认,当前高校课堂的吸引力并不强,迟到、缺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很是普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讲授”课堂已经融入了各种多媒体技术,尽管有了这些看似新鲜的元素,但还是无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本质,只不过是从传统的灌输变成了“机灌”而已,大学课堂始终没能走出教师“权威”的束缚。混合式教学则加大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摆脱教师的无差别“灌溉”,将系统的知识讲授环节改为学生的线上自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技能培养。[2]文史类课程采用混合式学习更能拓展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3]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有天然的学科优势。(三)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学习的效果。不可否认的是,包括幼教专业的大学生在内,囿于当前普遍的教学模式,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其进入大学阶段后,一时之间难以实现从被动督促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另外,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课前基本不进行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极为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自主学习不但是混合式教学的起点,也是混合式教学所要培养的目标,[4]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够将教师的传授转变为学生主动的获取,促使学生从“我要学”的角度主动学习。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准备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1.以能力获得为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创造能力上。[5]根据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应突出教育性和创新性,结合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专业热情较浓、好奇心强等特点,以“活动”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将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获得幼儿教师基本的沟通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2.以教会学习为取向。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目标应避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以积极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追求,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与高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的课程目标应有助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积极探索、善于分析、乐于实践的习惯为落脚点,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建构长期、有效的自学能力。(二)课程内容的选择。1.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首要把握好的就是基础性与发展性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就如一颗种子的成长历程———生根、发芽、长叶,最终开花结果。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在囊括幼儿教师必备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还应兼顾学前教育最新政策要求、幼儿教育前沿研究动态、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不断进行更新与优化,在保留“必备”的基本知识之上不断“革旧鼎新”,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2.理论性与实践性一体化。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本身就来自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对幼儿教育过程中教育规律的揭示与教育问题的尝试解决。因此,课程知识除了包括对客观规律的总结以外,还应含有学习者个性化的解读与实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需要适应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的素养要求,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方面的内容。新课程内容的编排更加重视实践操作环节,以幼儿教师工作内容为依托,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3.完整性与开放性相统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要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进行选择与设计。在实际的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学前教育各专业课程的知识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在同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时体现与运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借助于幼儿园实践项目将多学科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学科体系的破坏,而是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应用。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时的分配。1.比例适当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过程拆分成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两个前后衔接的部分,因此课程学时也应相应调整。学生在线学习时长不低于总学时的1/3,不高于总学时的2/3。2.循序渐进授课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也需要逐渐适应,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改革尝试的初期,可以适当降低线上学习时长的占比,随着进度的推进,学生开始适应自主学习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逐步增加在线学习的时长。3.灵活可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时长分配应以服务学习效果为宗旨,在宏观把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机动性地安排线上与线下学时的比例。线上学习部分课时的分配可以根据教学视频的长度与学习任务量来调整,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最低课时,而线下教学部分的课时需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与问题反馈情况进行设计。(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是体现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主要是学生自学与师生合作研讨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更加关注“学生学法”的设计,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交往互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应包含引导学习者参与多向交互的方法、收集学习者数据的方法、给予学习者学习过程支持的方法、促使学习者参与场域以外学习的方法等等。[6]2.以任务为驱动。任务驱动法是以项目任务为线索,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学生围绕任务要求进行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并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一方法与混合式教学高度契合,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贯穿到线上与线下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线上学习环节,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向学生任务,提供学习材料和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与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解学习任务,每人领取对应模块,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各自任务,接着进行组内成果分享,总结转化,形成学习报告。线下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并对汇报成果进行点评,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3.以问题为导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中并不乏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与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联,与学前领域的社会热点话题相链接。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中,问题导向式教学应贯穿于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如开展“幼儿一日生活制度”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幼儿一日生活的视频材料,并提出若干关键问题,依据这些问题引出后续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真实的幼儿一日生活,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就此开展一次线上+线下的讨论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转化。(三)教学流程的设计。混合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加,其教学流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线下教学,基本流程如下:1.线上教学环节。传统的知识传授放到线上学习部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设计线上教学视频和课件,遵循由浅入深、容量适中、兼具创意性和启发性的原则,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课前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或微信群本课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的内容与要求,促使学生进入状态。随后,教师需要选择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与互动,解答学生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起到对学生线上学习的督促作用。2.诊断性评价环节。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好坏关键在于中间的诊断性评价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章节测试题目,及时上传到学习平台,并向学生通知,提醒学生按时作答。对于作答情况,教师要结合统计数据细心分析,找出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与难理解的问题,以此为依据进行二次教学设计。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确定课堂教学的拓展程度,不可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课堂教学环节。混合式教学线下课程阶段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知识的系统讲授,而是对线上学习的拓展与深化。第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前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解读,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着重讲解,对重点知识再次强调,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力求将疑难问题全部解决。第二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课前的任务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之间相互点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第三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表现抛出拓展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发表观点展开争论,当学生回答符合要求时,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并适当讲解其思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时要进一步追问、继续提问。[7]第四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程作业,同时为学生下节课的任务。

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考核

考核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反馈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混合式教学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加入线上学习情况的考查,注重活动过程中形成性的评价、增加对每个学生质性的描述。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考核必须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线上考核以网上教学平台的统计数据为主,包括学生的平台登入次数、微课观看次数与时长、学习论坛观点发表数量与质量、在线单元测验成绩与阶段性考试成绩。这些数据快速易得、客观准确,大大减轻了教师的统计负担。线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组内讨论情况、师生互动情况与问答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三者的平均得分计入总分。另外,对于学生课堂上展示的学习成果,由教师根据完成情况与汇报质量进行评分。2.过程+结果。混合式教学评价需要加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涉及学生线上学习动态与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与表现,以及随堂的测验与阶段性的考试。而最后的期末考试则属于总结性的评价。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由30%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的组成,过于注重结果性的评价。为了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应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占比,以7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确定总分。3.定量+定性。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靠量化的分数评价学生,评价者运用一套标准评价所有的被评对象。评价只关注被评价者的共性,而忽视了被评对象的个性和个体间的差异。[8]质性评价更能关注到学生过程性的表现,更能反映三维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时,要按照量化分析与质性评价相结的原则,既通过客观、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测验学习者的知识掌握情况,还通过主观、充分的质性评价方法,如反思日记、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表述分析。[9]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使命,其课程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前师资的质量。因此,在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的新形势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际,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依托,从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三个方面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史玉新,樊旭.基于建导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29-32.

[2]金一,王移芝,刘君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1):37-40.

[3]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52-55

[4]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

[5]王怀波,李冀红,杨现民.高校混合式教学中深浅层学习者行为差异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44-50.

[6]吴南中.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兼论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设计的支持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18-24.

[7]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06):63-66.

[8]南纪稳.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3(03):89-92.

[9]李少梅,唐宇.“以本为本”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9(09):3-12.

作者:王亚琳 马彩云 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