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实施研究

时间:2022-10-12 05:03:34

导语: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实施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实施研究

摘要: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它是指以社区为纽带将社区内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元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其在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优化组合、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社区一体化教育合力。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运作要以终身学习理论、系统论、共同体理论、科学发展观等为理论基础,做到三点:构建一体化组织机构,保证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运作的整体性;健全一体化的各项制度,确保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运行畅通;完善一体化教育内容,提升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层次。

关键词: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理论基础;实施途径

当前世界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一是普及化,二是一体化,三是优质化。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合力教育,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在现代开放的社会中,生活在社区中的幼儿必然会受到社区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学前教育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家庭联系十分密切。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份文件指出我国要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幼儿教育,打破各主体的独立性,形成互动与合作的关系。2016年,教育部对《幼儿园工作规程》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在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中的地位和途径。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投入还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更要强调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走质量、效益性的教育发展道路,必须把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甚至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起来,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并发挥三方的整体优势,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因此,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问题。虽然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协同”现象:一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作中地位不对等,二是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表面化现象严重[2]。因此,有必要对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含义

在对学前教育一体化进行界定之前,往往都存在“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是什么”的价值预设,因此,对该问题的回答体现了研究者的态度和思路。具体而言,对“学前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界定提供了本研究的弹性空间,而对“一体化”的理解则构成了本研究的着力点。首先,什么是学前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或传统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到6或7周岁(入小学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宣传与贯彻《儿童权利宣言》的精神,试图为广大儿童提供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中,1981年巴黎的“学前教育国际协商会议”将学前教育对象确定为0岁—入学儿童。198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主题为“低费用、多途径发展幼儿保教”的国际幼教专家会议。会议提出,要考虑儿童、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发展幼儿保教选择的途径要与家庭社区的期望及当地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要把儿童作为完整的个体对待,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不应分属卫生、教育、福利等不同部门管理。会议明确了直接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保教机构有:托儿所、家庭托儿所、综合性儿童发展中心、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的场所等;培养保教人员(孩子的父母、兄姐等家庭成员,社区群众等)以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动员社区的工作人员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改善社区儿童保教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3]由此,学前教育的概念转变为:出生(或包括胎儿期)至六七岁(入小学前)儿童(城市的、农村的、家庭的、入托幼机构的)的身心发展。涉及到父母(家庭成员)、托幼机构保教人员与社区有关人员。可以说,这是提倡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开端。其次,什么是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它是一种为了满足社区发展需求与个体终身学习需要,基于社区参与与公民精神,通过整合利用社区各种资源而进行的教育活动[4]。它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社区全体成员的全过程为基本思路,力图创建一体化、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和格局。社区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紧密性和结合一体化,它是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的集合体与统一体[5]。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学前教育应是社区内为0—6岁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它是以婴幼儿为对象,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区域性教育。最后,什么是一体化。一体化可分解为“一体”和“化”两个部分。其中“一体”包含两个意思:其一,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其二,全体。根据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价值诉求,这里的“一体”主要指“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的意思。由此可见,“一体”具有明显的系统论特征,即学前教育的“一体”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具02020年第9期终身教育有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对于“化”而言,此处指一种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一体”本来是名词,其后加上一个“化”字,“一体化”构成一个动词。一体化的英文为integration,意为融合、合并。但学前教育的社区一体化更多地指融合。就“XX化”的字义而言,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某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指一种“质的转换”;一种指某种事物向某种性质或状态所做的改变或变化,指一种“转换的过程”。[6]由此不难发现,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有着双重特征,既可以认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是一个过程,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预设的目标,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彰显一定的、不同的主题。因此,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是过程性和目标性的统一。综合以上关于“学前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思考,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可以界定为以社区为主的一体化,是以社区为纽带将社区内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元力量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其在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优化组合、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一体化教育合力,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供良好的教育影响,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幼儿园、家庭、社会力量等要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上,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和制度,构建一体化沟通和交流渠道,破解存在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从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突破现有的障碍,积极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协调发展,这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延展性的目标体系。

二、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是一个新的教育体系,它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撑,其实际运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从其内涵出发,终身学习理论、系统论、共同体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在不同层面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概念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一)终身学习理论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价值取向。终身学习理念是在终身教育的思想前提下延伸发展出来的。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终身学习会议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把终身学习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这个定义不但强调了终身学习应发挥人的潜能,而且提出还要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依此不难发现,终身学习所表达的丰富理念:首先,它是对教育本真的呼唤。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最终指向的是作为教育的主体的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终身学习正是从对人的自我实现的人文关怀出发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其次,终身学习是一种全方位的和开放的学习。从横向上来讲包括家庭、社区和所有其他可能的生活空间,它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学习资源,形式多元化,机会人人均等,每个人都有发展机会,终身学习将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最后,终身学习理念是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其根本宗旨是人的全面、多方面发展,以此促进整个社会达到自由的最高境界。所以,它关注的是整个社会协作体的整体进步,跨行业、跨部门、不同层次和所有部委(不仅是教育部)的合作与结合是根本,也是协力实现其他发展目标的根本。它必然呼吁打破社会各个部门条块分割的关系,加强资源的流通流动,并通过资源的合理流动、自主配置,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它必不容于现存的各种猜忌、隔阂、陌生、单调合作的关系,必然在所有的学习者、学习团体、社会协作体之间建立以对话为基础的交往关系,在交往中使主体自我学习得以实现。[7]“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发展从时间上、空间上和教育上保证了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可以使幼儿来自三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同时,“一体化”又是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引下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以关怀为价值取向建立的一种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以幼儿为中心,以理解、关怀和对话为前提和表征,能够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在这种关怀取向的伙伴关系中,幼儿感受的是一种“家庭式的幼儿园或社区”“幼儿园式的家庭或社区”“社区式的幼儿园或家庭”,师生在幼儿园即是学习,亦是生活和成长。整个社区为一个大学校,所有社区成员都作为大学校的教育资源,扮演着师生的双重角色,教育资源在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流动和共享,教育活动则是建立在平等、协助基础上的对话和交往。当幼儿园、学校、社区经常性地共同努力和清晰密切地沟通时,他们之间“最大”的交叠便出现了。这与我们现代所倡导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相一致。(二)系统论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构建提供了方法论思想。所谓系统论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目标[8]。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实质上是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学前教育系统,积极消除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对立,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还应树立系统化的思维方式。系统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整体,而这一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是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发展的目标模式。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作为学前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空间层次的调整与规划、资源的配置与共享、文化的渗透与传播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使学前教育系统不断朝着稳定的状态发展,使学前教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实现其超越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自优势的整体功能。系统论指导我们对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深度和宏观的把握,也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彰显系统联动提供了理论指引。(三)共同体理论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提供了实现模式。共同体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和共同交往,并由此结成具有一定共通性和稳定性关系的组织形式,是人类历史存在的基本方式[9]。从群体角度看,共同体是指基于一定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而结成的集体或联盟,该共同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帮扶,互通有无,共担责任,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状态的组织形式[10]。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致力于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主体融合、统整为一个有序、互补、高效的学前教育共同体,增强学前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在这个教育共同体中,幼儿园、家庭、社区基于共同的目标——为了幼儿的综合、全面发展以及教育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提升,而相互关联、互动,相互维系、帮扶。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互相兼顾另一方的利益,并能够将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统筹规划,取得超越单个成员的功能,推进学前教育深入开展。(四)科学发展观为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确保了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取向。“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以幼儿为中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系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它的发展关系着整个教育和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也应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次,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也应紧紧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即“幼儿”为中心,把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成长和发展作为主要任务。最后,科学发展观也是整体发展的观点,是整合、协调、互动发展的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就要求把社区教育加以整合、协调、互动。“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就是学前教育朝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发展。

三、实施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途径

实施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而且确保了整个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促使学前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要想形成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格局,保证这个复杂系统能够协调、高效地运作,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一)构建一体化组织机构,保证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运作的整体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了。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11]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正是这样一种发挥整体、协调作用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运作。因此,必须发挥各级组织机构的整体协调性,使各方教育力量真正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首先需要上下协调,构建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例如,可以成立“教育一体化”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主要由幼儿园领导、家长代表、社区领导等组成,旨在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幼儿园、家庭、社区等主体关系,负责研究和拟定一体化教育发展工作目标、年度计划、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一体化教育的制度,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其次,不同层面的各级组织机构在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中也应发挥不同的作用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区委、区政府领导根据上级政策和要求充分发挥领导、规划、协调的职能,负责领导、规划、协调启动社区一体化教育的运作。通过责成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学前教育,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区委区政府应同有关委、办、局及街道办事处明确各自为学前教育办实事的具体内容和考核要求,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牵头,统一协调区层面的“社教委”“青保委”“关工委”等各种群团组织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上,由各委的常设办公室督办使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在社区这一层面上的组织机构必须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区社区教育办公室作为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常设办公室必须会同区教育局制定实施规划,向各街道社区、幼儿园下达工作实施意见,负责协调街道社区之间、幼儿园之间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由街道文教科负责实际操作,基层幼儿园作为社区成员责无旁贷地发挥自己的指导和参与作用,而家长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力量。这样一种统一指挥、分级实施、横向协调的组织运作保证了运作的整体性。(二)健全一体化的各项制度,确保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运行畅通。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正常运行必须有一系列科学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证其运作的规范、畅通。根据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运作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制度。1.区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区联系会议制度,来保证计划的制定、贯彻、检查。如儿童假期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街道社区教育的联席例会制度等。2.集约化指导制度。为了使规划实施通畅、评价准确,以及在运作的各个环节层确立的规范要求更科学、更具操作性,应充分发挥区教育督导室、区教研室、科研室等有关方面的力量,形成集约化的指导机制,指导社区一体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质量和专业层次。3.督导评估制度。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受区委区政府委托,发挥督导评估的功能,对社区的教育工作,形成不定期的专项督导制度,并逐步在督导评估的对象上扩大到区有关委办局的“督政”上,发挥一种监督保证作用。4.表彰激励制度。区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定期表彰在组织和实施社区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中卓有成效的街道社区、幼儿园、基层单位、教师及家长,定期表彰社会方方面面支持社区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单位及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有了一系列制度保障,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才能走上制度化的轨道,一体化才能有可能真正实现。(三)完善一体化教育内容,提升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层次。从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社区一体化的教育内容首先具有社会性,因此,其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社会生活,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社区一体化教育力量的自身优势。具有社会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也是深受家长和幼儿欢迎的,开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也能够促进参与社区教育的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自身发展。其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内容具有实践性,一般都是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的。幼儿是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锻炼能力的,家长也是在实践中学会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最后,社区一体化的教育内容还具有实用性。它不一定强求教育内容体系的完整,它可以从家长和幼儿成长的需要出发,从社区资源的特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设置,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和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从社区教育内容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出发,在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发展中,可以从不同方面开发教育内容。从满足幼儿发展的维度,可以开设满足幼儿兴趣爱好的内容系列,如声乐、器乐、舞蹈、球类等,还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内容系列,如自我保护训练等;从优化育人环境的维度,可以开设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素质的内容系列,如心理健康指导、早期教育指导、社会交往指导等,还有优化社区育人环境的内容系列,如亲子活动、家庭读书活动、文娱活动等。有了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内容,学前教育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层次才能得到提升。

作者:张志欣 单位: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