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政行园校”构建研究
时间:2022-07-29 03:37:50
导语:学前教育“政行园校”构建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政行园校”四方共同育人是促进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实现政行园校四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幼儿园教师的举措。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探索通过打通多元育人通道、搭建育人合作平台、构建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产教融通团队、共建教学评价体系、共育核心职业素养、共促学生成长成才、共创社会服务品牌等措施,构建学前教育“政行园校”四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共同体。
关键词:三全育人;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如何培育“五育并举”的高素质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如何育人问题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度融合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各育人主体,有效衔接各育人环节,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共同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高等教育而言,这既是办学目标,也是行动指南。本文将结合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泉州幼高专”)近年来的实践,就构建“三全育人”理念下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进行分析与探讨。共同体即指有着相同的目标和需求,又相互联系的多种要素,按照约定的关系所组成的一种统一体。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则是指政府、行业、幼儿园和高等学校四个主体共同参与,以培育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资为载体,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有效衔接四方育人环节,而组成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人才培养统一体[1]。
1构建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的意义
1.1促进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育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助推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使命。当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出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技能和岗位要求匹配相互矛盾的现象,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不能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是政府、行业、幼儿园和高等学校四方以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为共同目标,以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学前教育师资为载体,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政府、行业、幼儿园和高等学校等四个主体相互作用,优势互补,推进高等学校、政府、行业和幼儿园“四位一体”协同育人[2],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利益交叉与成果共享,使得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专业技能匹配岗位需要,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2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高等学校因自身存在育人主体单一、育人要素不足、育人资源有限、育人空间狭窄等问题,单凭其一己之力已无法胜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致力于联合政府、行业、幼儿园和高等学校等四方育人主体,挖掘各主体的育人要素,整合各主体的育人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一种跨时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3]。从育人主体上看,就是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机制、人才、资源以及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引领行业和幼儿园主动参与到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实现四方优势互补,汇聚育人合力。从育人环节上看,就是高等学校引领政府、行业和幼儿园全程参与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到师德养成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育见实习、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中,有效衔接育人的各个环节,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得到高质量的落实。从育人空间上看,就是实现政府、行业、幼儿园和高等学校四维联动,拓展育人空间,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等多方位、多维度、立体化育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全方位发展[4]。可见,构建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即是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共同促进教育、人才、行业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泉州幼高专构建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的实践
2.1打通多元育人通道。为贯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要求,打通多元育人通道,搭建中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培养高素质、善保教的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资,泉州幼高专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3+2”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与合作区域内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实力较好的8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依靠自身丰富的课程资源、稳固的实训基地,发挥学校师资、设备和管理优势,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课程资源库”,为联办学校提供课程体系服务,帮助联办学校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优质核心课程,并组织联办学校与同类高职院校切磋专业课程资源的建设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网;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师资库”,帮扶联办学校定期开展教学交流,帮助联办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以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实践实训基地网”为据点,帮助联办学校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与福建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联合培养“2+4”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福建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输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2.2搭建育人合作平台。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构建与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相适应的合作平台,有效整合行业和社会的资源,是泉州幼高专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与14个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牵头成立了泉州幼教集团和泉州市学前教育职业院校联盟,构建以职教集团和学前教育职业院校联盟为载体的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并以此建立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等协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将协同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实现协同发展。学校首创福建版学前教育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与晋江市教育局联合开展改革试点,推进政校协同培养人才。同时,以两所附属幼儿园为载体构建校园协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学校将其建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的协同人才培养基地,与其建立共生发展的关系,进而形成以“校中园”和“园中校”为载体的校园协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使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产学结合功能和资源辐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3构建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管理运行机制事关能否真正为行业、企业发展培养亟需的专业人才[5]。学校主动对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创新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建立理事会体制下的运行机制,通过完善理事会结构带动完善理事会职能,形成政府、行业、幼儿园、学校多方紧密融合的多元化理事会结构,建立协议、工作、共享、沟通和监督机制,确保理事会高效运行。其次,建立利益共同体,推进政行园校深度合作,通过建立行业、幼儿园专家参与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建立包括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站等多层面的利益共同体,完善置换培训、师资互兼互聘和资源共建共享等管理制度,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使政行园校协同育人走向模式化、制度化,增强办学活力。再者,建立协同人才培养管理机制,通过建立“政行园校”协同人才共育机制、师资共享机制、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和毕业生质量共评机制,实现协同发展。2.4打造产教融通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6],因此,加强基于学前教育政行园校协同育人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首先,学校构建起与幼儿园之间人员交叉任职、多向交流、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专业教师到基层挂职、名师专家到学校兼职”的人才互通、智力互助与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其次,通过团结协作的互帮互助精神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践水平,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氛围。再者,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与幼儿园合作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规范化管理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建设一支以教学名师为主导、高水平双师为主体,辐射带动全省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双师教学团队。然后,以学校和合作共建幼儿园为载体,建设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搭建教师特色发展平台,三方联动,建设校园互通教学团队,鼓励教师走进一线幼儿园,开展专业服务、课题指导、教学改革,帮助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形成“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2.5共建教学评价体系。高等学校开展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高等学校对于如何开展评价、怎么评价,建立政行园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仍是目前应高度重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7]。泉州幼高专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点,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首先,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探索教学管理新机制、建立教学评价新体系、制订质量评价新标准、构建教学管理新制度,建立与多主体协同育人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次,通过科学制订管理计划、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精细教学课务管理、深化顶岗实习模式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精细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再者,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通过夯实合作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政行园校互动交流、提升教学管理民主化水平,为合作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最后,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落实政行园校合作考核制度,做实教学质量监控,形成从目标制订、目标实施、目标考核到目标反馈完整的“政行园校”合作质量评价体系。2.6共育核心职业素养。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师范生,其师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直接关系着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8],因此,培养具有高尚师德和良好职业精神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是坚持树人必先树己的原则,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师德养成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素养。其次,调整课程结构,凸显教师教育特色,课程设置既要保证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课程,还要有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课程,更要有师德教育课程,以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结合专业教育有计划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养成,政行园校共同搭建师德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平台。再者,在政行园校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师德养成与职业精神培育,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将学生的师德素养和职业精神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师德表率作用,坚持“两代师表”一起抓,同构职业精神。2.7共促学生成长成才。构建适应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下的学生管理机制是学校开放办学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通过寻求学校、政府、行业、幼儿园、学生各方利益共赢的共同点,激发各方齐抓共管学生工作的热情,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其次,学校与幼儿园建立校园共同育人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共建一支素质精良、数量充足、互聘共用的学生管理队伍,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再者,根据学生在学业初期阶段、学业中期阶段和学业后期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专业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最后,建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评价主体是学校与幼儿园双方;考核评价标准由学校与幼儿园双方根据校园共同育人模式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共同制订,建立动态评价和激励机制;评价过程也由学校与幼儿园双方在寻求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契合点中共同实施,达到通过考核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2.8共创社会服务品牌。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泉州幼高专与14个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同时还深入省、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开展服务工作,探索实践政行园校共同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举措,有效促进我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学校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品牌优势,以专业建设和专业服务为引领,积极整合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功能,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幼儿园实践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科学拟定服务计划,精心安排指导内容,精心设计工作流程,精心组织研讨活动,开展了多形式的精准服务。其次,学校通过完善和创新统筹管理的机制,多举措激励广大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各部门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凝聚工作成效。最后,学校还积极发挥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作用,形成“人才—成果—平台”“发展—实效—互动”“宣传—推广—应用”等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评价体系和推介渠道,不断扩大辐射推广范围,在学前教育发展规模、质量内涵和品牌影响等方面全方位地推进服务工作,助推学校、政府、行业和幼儿园互促共赢。如:泉州幼高专与厦门市同安区开展的合作中,采取置换培训、送教下乡的机制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同安区教育局根据本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由学校安排高年级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再由幼儿园调派出一部分教师到泉州幼高专参加继续教育,一部分教师到农村送教下乡,由此获得三方共赢,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更好服务各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
综上可见,基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遵循“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基本原则,构建学前教育“政行园校”育人共同体,可有效推进高等学校产教融合项目深入开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有效促进区域幼儿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办园质量,可有效推动区域学前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等学校应以此为重要抓手,整合政府、行业和幼儿园的优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苏白茹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