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演进
时间:2022-12-16 03:06:56
导语:漫谈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演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民国初年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第一届教育总长。在他的领导下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临时教育会议,制定出了《学制系统案》。同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学制系统案》和《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学制”。自“壬子学制”公布后,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大学规程》等,由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制系统,合称“壬子葵丑学制”。“壬子葵丑学制”中规定: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招收未满6岁的儿童。1913年教育部有颁布《师范学校规程》,其中规定“女子师范学院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附设女子中学校,并设蒙养园。由此蒙养园附设于其他教育机构,从而脱离了福利机构,归入了学制系统,彰显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壬子葵丑学制”的颁布,促进了学前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中国的学前教育向社会化更进一步。同时,加强了幼稚师范的建设。1912年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的课程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理论科学等知识。幼稚师范教育中重视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的培养,促进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北洋政府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建立
193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有关内容如下:幼稚园教育的总目标——将尊重儿童自身的快乐、竭力追求儿童身心健康和幸福及为人生发展奠基作为重要内容根本,并以“增进幼稚儿童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之幸福与快乐、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四个方面为最终目的;幼稚园的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七项,每门课程都详细规定了授课目标、内容大要和所要达到的最低限度;罗列了17条教育方法。《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幼稚园课程的法规,是我国学前教育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建立的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儿童身心特点的课程理论体系。由此,结束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幼儿课程外国化、宗教化、非科学化的混乱局面。这些法规有力推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三、新中国幼儿园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召开了第一次去昂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1951年10月,中央人们政府政务部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它规定了当时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中首先设立,然后逐步推广。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试行的《幼儿园暂行规程》中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族主义教育方针教育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1952年2月内务部、教育部、卫生部发出《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通知》中指出:随着国家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今后将有更多的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为了帮助母亲们照顾和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托儿所和幼儿园必须有相应的增加……在城市中由厂矿、企业、机关、团体、群众举办。在农村提倡生产合作社举办(主要是季节性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在可能条件下,应有计划地办一些幼儿园。卫生、教育部门应办好几个托儿所和幼儿园,使它们起示范作用。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比较落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单靠国家投资是不可能的,因此确定了公办和民办并举的发展方针,依靠群众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作者:程淑珍工作单位: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政府水利项目质量控制策略
- 下一篇:远程教育督导的理念和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