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思索

时间:2022-03-30 05:02:00

导语:关于江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江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思索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自1995年以来,江西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全省学前教育机构由1995年的4600所增长至2008年的6620所,在学儿童由525330人增至2008年的924488人,3-6岁适龄入学儿童的毛入学率也由1995年22.46%增至2008年的38.43%,教师由18976人增至2008年的30447人。截至2007年教育部门主办的学前机构有367所,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则达到5878所。

一、江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1995-2008年江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从1995年到2008年,江西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指幼儿园)数量、教职工、教师数量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三者之间发展比较均衡。如图1,这三个学前教育发展指标变化轨迹相似,呈飞鸟状,形成了“先升后降再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到1998年,幼儿园数、教职工和教师数量逐步上升,上升速度基本相同;第二阶段是从1999年到2001年,三个指标突然急剧下降并跌至谷底,2001年幼儿园仅2894所,教职工18519人,教师12335人。这和全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基本吻合,究其原因是全国学前教育事业改制,企事业单位的附属学前教育机构被当作后勤负担被社会化、改制和剥离出去;2002年至2008年是第三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教职工、教师和幼儿园数量迅速壮大,三者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11%、11.43%和9.67%。

图11995-2008年江西省幼儿园、

教职工、教师数量变化折线图

资料来源: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整理。

1995-2008年期间,由于家庭生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农村优生优育奖励政策的实行,3-6岁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逐步下降(见图2),由最初的3098800人降至2405415人。

在入学适龄儿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在园幼儿数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2002年至2008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9.67%。江西省3-6岁儿童入园率从1995年的22.46%上升至2008年的38.43%。但是从江西省整个学前教育发展来看,发展脚步仍稍显缓慢和不平衡。1995年至2008年,在园幼儿数平均增速为4.12%,而相应配套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包括幼儿园数量、教师数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3%和3.43%,均低于在园幼儿增长速度。这说明江西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目前社会需求,幼儿教育机构、教职工数量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扩充。

图21995-2008年江西省3-6岁儿童与在园幼儿数量变化折线图

资料来源: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整理。

(二)与鄂湘皖浙四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考虑到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和教师数量三个变量均采用绝对数量的比较,适宜于一省进行纵向比较。而若用上述三项指标对不同省份进行横向比较时,可能会因各省的人口数量等因素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便于把江西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四省进行横向比较,我们采用每万人中拥有幼儿园数量、幼儿园生师比和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三个变量来对五省学前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每万人中拥有幼儿园数量可以基本反映学前教育机构的充足程度,幼儿园生师比用于比较各省学前教育师资力量,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可以用来反映该省学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学前教育需求程度。鉴于湖北、湖南、安徽与江西同属中国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口、经济、社会等省情发展基本类似,而浙江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属于发达省份,学前教育也比较发达,因此用这四个省在每万人中拥有幼儿园数量、幼儿园生师比和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这三个视角比较以帮助我们了解江西省学前教育在中国中部地区发展的位置以及找到与全国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同时,与中部三省和浙江比较,可能毕竟还是会因为各个省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省份太少可能显得普遍性不足,我们也把江西省与全国学前教育事业在以上三个指标的平均值进行横向比较。

1.整体情况比较

从以下几图可以看出,全国平均值和赣鄂湘皖浙几省在每万人中拥有幼儿园数量、幼儿园生师比和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等方面发展轨迹都有起伏,但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浙江省独居高位,整体水平遥遥领先。

2.单项指标比较

(1)每万人中拥有的幼儿园数量,江西波动最大,最高值时为1.81所,最低值为0.69所,但从整体来看,其发展轨迹一直处于湖南和安徽轨迹上方,和湖北则相互交错但大部分时间仍高于湖北,即使其最低值2001年的0.69所仍然接近甚至高于湖南和安徽两省的最高值,这说明该省所拥有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比这几省更加充足。(见图3)与全国平均值相比,从1995年到1997年,江西省每万人中拥有的幼儿园数量明显较低,在1998至2000年间,出现较大增长,随后高于全国平均值;但是2001年至2002年跌至谷底,低于全国平均值;2003至2008年又发展较快,这六年的平均增速达6.07%,且值大于1,连续六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图31995-2008年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五省每万人中拥有的幼儿园数量变化折线图图41995-2008年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五省幼儿园生师比变化折线图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及全国统计年鉴整理。

(2)在幼儿园生师比方面,江西省比湖南、安徽两省轨迹平稳,其发展轨迹和全国发展轨迹基本平行。从1995年至1999年期间,生师比持续缓慢下降,1999年降至25.95,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这说明这段时间该省和全国的生师比保持下降,教育师资一直在缓慢发展提高。在1999年至2001年间呈急剧上升态势,生师比大幅度上升,江西省和全国的最高值分别达到40.26和37.02,全国和江西省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受到较大冲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02年至2008年两者又继续保持缓慢下降的趋势,其年平均增速保持为-3.95%,但江西省生师比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生师比仍高达30.36,而全国为仅为27.54,这说明该省师资虽然在这段时间处于缓慢恢复阶段,其师资整体力量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见图4)

(3)在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上,江西省轨迹变化也呈飞鸟状,与湖北省轨迹保持平行,但整体轨迹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湖北省下方。而与湖南、安徽两省相比,尽管起点较低也有波动但整体发展态势较好,并最终超过这两个省。在1995-2008年这14年间平均增速达3.91%,1995年全省毛入学率仅为22.46%,远远低于湖南、湖北、安徽和全国平均值,但是到2008年,毛入学率提升至38.43%,缩小了与全国平均值的差距,已超过湖南和湖北,并远远超过安徽的27.70%。(见图5)

图51995-2008年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五省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变化折线图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及全国统计年鉴整理。

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及鄂湘皖三省在在每万人中拥有幼儿园数量、幼儿园生师比和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三个指标的比较,江西省的学前教育的三个基本指标整体呈发展上升态势。在每万人中拥有幼儿园数量和生师比方面,湖北、湖南和安徽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却出现下降趋向,这说明江西学前教育发展基本呈正常状态,而湖南、安徽在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浙江学前教育体现了比中部地区更高的发展水平,在园幼儿数量下降的情况下,在以上三个指标上均呈上升趋势,学前教育事业已经进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更高阶段。

二、江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办学效益不高并存

从纵向来看,由本文图1和图2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江西省在1995年至2008年的14年间,江西省在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数、教职工数量和教师数量上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仍然显得不充足且发展不平衡。如上文提到14年间在园幼儿数平均增速为4.12%,而相应配套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包括幼儿园数量、教师数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3%和3.43%,均低于在园幼儿增长速度。这说明江西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目前社会需求,幼儿教学机构、教职工数量都亟需进一步进行扩充。其次,从增长中的城乡结构来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更加不容乐观。在2004-2007年4年间,江西省农村幼儿园在园学生数由277004人增至450328人,平均增速为12.92%,幼儿园园数由1904所增至3590所,年平均增速为17.18%,而各方面资源充足的城市幼儿园在园学生数已出现负增长,由381089人减至367656人,但幼儿园数量仍在增长,由2430所增至2655所。

与此同时,江西省学前教育却存在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前教育机构规模较小。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密切相关。学前教育机构设置主要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设置在师资、生均占地面积、教室、功能性文娱学习场所等方面均具有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办一所幼儿园,不管规模如何,都要求“五脏俱全”。在有限的学前教育办学资源前提下,若学前教育机构规模太小,不利于资源的利用,不利于学前教育办学效益的提高。如表1,从1995-2008年,江西省园均学生规模一直较小,极值分别为2000年的82人和2001年的169人,14年的均值为127人,远远低于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也低于全国平均值159人。表1与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及全国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规模比较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及全国统计年鉴整理。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就数量而言,与全国相比,截至2008年江西省学前教育的生师比为33.20,比全国平均值30.16高2.14(见图4),比浙江省的22.32高9.78,教师的数量还是不够充足的。从城乡结构来看,城市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还是相对比较有保障的,但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状况实在令人堪忧。如2005年农村学前教育4649位教师,仅占全省学前教育师资的22.41%,却承担了占全省47.32%的339156位幼儿的教学任务;2006年占全省学前教育师资30.77%的7457位教师承担了占全省在园幼儿54.40%的438631位幼儿的教学,2007年占全省学前教育师资29.85%的8088位教师承担了占全省在园幼儿51.08%的450328位幼儿的教育教学任务。其次,从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07年,全省学前教育教师27093人,研究生3人,占0.01%,本科毕业的1146人,占4.23%,专科毕业的8524人,占31.46,高中阶段毕业的14933人,占55.12%,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2487人,占9.18%;与此类似,从职称来看,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2440人,占9.01%,小学一级的2636人,占9.73%,小学二级的1055人,占3.89%,小学三级的276人,占1.02%,未评职称的20557人,占75.88%。[1]如此多低学历、无职称、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全省如此沉重的学前教育教学任务,其教学质量不能不令人担忧。即便这样,由于学前教育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福利和劳动强度等与公办学校教师相差甚远等原因,大量青年骨干教师频繁跳槽,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就职,给全省学前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公平与效率冲突,教育功能退化

发展学前教育的效率与教育公平冲突。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江西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是在国家、省级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的背景下,为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要发展起来的。发展的路径主要是采取市场化道路,主要的形式是通过优质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改制、扩充和大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入园率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市场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私利,介入学前教育的资本也具有逐利的天然本性,加上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指挥失灵,导致在学前教育领域,效率与公平日益矛盾,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如高价私立幼儿园、豪华公办幼儿园、高额择园费和农村、城乡结合部分布广的“小黑窑”式的不规范劣质民办幼儿园等,这些都是人们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

学前教育事业的教育功能退化。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学前教育时,却把学前教育当成企业对待,学前教育改制变成“转企”,对学前教育的改制不是为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更没有把学前教育当做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退化,而营利功能得到强化。[2]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退化、异化甚至“反教育的”现象频现,为了迎合市场和家长,“重点班”、“神童班”、“超强记忆班”等在一些城市里泛滥,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并非教育的专业人士,对学前教育缺乏科学知识,在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下,极易受到蛊惑。而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则是更为普通的现象。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了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人为破坏了其自然发展秩序,是应试教育在学前教育的延伸,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三、发展学前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认清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兼顾公平与效率

在当前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的背景下,引入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把学前教育“甩包袱”式的简单推向市场,然后地方政府全身而退。市场机制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好手段,但它只是手段和机制,而绝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追求的目标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并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是学前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功能。同时,学前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来讲,是促进社会公平和阶层流动的重要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市场的逻辑起点是利润,原则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与消耗去谋求最大化的利益,在没有政府有形之手强有力的干预下,市场自身是不可能保证社会公平与社会整体的最大福利,也就不可能保障学前教育发挥其本质功能。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必需厘清市场机制和发展目标的关系,绝不能错把手段当成目标,清醒认识使用市场化手段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并配合使用有力的有形之手,处理好发展效率与保持社会公平的关系,保证学前教育发挥它的本质功能。

(二)增加学前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

办学经费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学前教育事业经费主要包括政府财政预算内经费、社会捐赠、社会资金和学杂费。在现阶段,由于中国社会捐赠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政策尚不规范,针对学前教育的社会捐赠数量非常少,在整个经费结构中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学前教育事业的办学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金和学杂费。首先,要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性预算内教育经费,切实解决学前教育经费。《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央政府每年的预算内经费中,却无法体现其重要地位。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从1995年到2007年,在绝对数量上全国幼儿园预算内教育经费由168344.00万元增至954946.70万元,但幼儿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家总预算内经费的比重却由1.39%降至1.25%。至于省级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就更显得杯水车薪。因此,应逐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学前教育经费的数量和比例,保障全体民众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民和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其次,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中,并规范管理。由于政府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足,社会资金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主力军,应当出台具有鼓励导向的地方优惠政策,如将学前教育纳入城乡规划优先安排、征用土地和减免配套设施有关规费方面,使社会力量办学与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待遇等。同时,既要承认办学者的正当利益,更要明确学前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应制定政策厘清两者的界限,刚性规定社会力量办学者每年必须从利润中预留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的比例。如此方能既保护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解决办学的后续资金问题。

优化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学前教育进行摸底,针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偏、规模小、成本大、质量低、设施落后、教师流动性大等不符合标准的学前教育机构采取撤并等措施,进行相对集中办学,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办学的水平、质量和效益。

(三)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尤其应使民办学前教育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职称评审、养老保险等方面权利平等。教师待遇是其专业化劳动获得社会认同的物化指标。在大多数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依靠学杂费运行,并受到生源和成本约束的情况下,公办和民办学前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尚存在差距,大幅度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是不现实的。但在教师的职称评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等方面应做到公办、民办教师权利平等。其次,要严格学前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底线。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师范生支教不少于一学期的要求,与师范院校联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实习环节,逐步建立毕业实习考核制度,不合格不发合格证书,没有证书也就自然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保障师范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建立学前教育师资职前职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专门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学院和中等师范学校要不断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教学师资。地方管理部门要抓好学前教育师资的岗前培训和职后业务交流学习,积极搭建优秀示范学前教育机构与一般学前教育机构交流沟通的平台,发挥示范学校的良性辐射作用,不断提高一般学校的师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