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30 03:04:00

导语: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研究

台湾学者陈武镇说过“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1]106COX关于教师为3~8岁儿童绘画提供帮助作这样的阐述,即,教师直接把方法交给儿童或无任何批判地“什么都行”的态度都是不可取。教师应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提出有建设性的帮助才是真正有助于儿童的创造力发展。[2]

总之,在思考儿童绘画教育时,过分强调儿童绘画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仅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绘画技能教育避而远之,放任自流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应讲究两极之间的平衡。可许多成人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为儿童绘画提供有效帮助之间无法很好地掌握平衡点。“学前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相比,就像现代人与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画的差距一样,是难以比较。可许多成人往往无法承认这区别,总是把成人的画灌输给儿童。成人的画虽是面向儿童的画,但却是成人的画。儿童从成人那里学到画,看去似乎高兴,但自己独自作画时,只是画成人教给他们的画,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却无法自由地表现,无法体验表现、创造的快乐。”[3]15不能自由地表现,创造性不能得到绽放,这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本质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创造欲望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4]341儿童绘画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可将儿童绘画活动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溶入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创造,形成独特的内在图式,并在主体的一定创造欲望的推动下,最后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其表达之的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AnneCambier认为儿童的绘画性质及意义是:绘画伴随着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画手,勾勒出画,另一方面是欣赏人,看了画,给予画社会性意义。关于第一方面,画手勾勒出画,也就是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因为绘画的动作是自己的动作,所画的线条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在瞬间的发现。关于第二方面,欣赏人赋予画社会性意义,也就是画是对客体的描述。这里的欣赏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比如当儿童关于自己的一幅画,“这是妈妈”作这样的解释时,儿童给予自己的画社会性的意义,画成了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画的命名总是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儿童的绘画具有二重性,即绘画是欣赏人与画画人间对话记号,是社会文化要求与自己内在空间要求的混合体。绘画这视觉领域中的“语言”和语言领域中的语言一样,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形式。“只要是身心发展正常的儿童,在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就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1]25

二、影响学前儿童绘画的因素

(一)绘画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1.绘画与表象

高橋たまき在儿童的绘画与象征性游戏作对比中阐述到,绘画是存在于儿童脑中的直接表象或是被变形的表象输出的频道。绘画是把在内心的三维空间中自由存在的表象压缩在二维空间纸上的表现活动。表象是绘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支撑物。[6]鳥居昭美在阐述表象在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时,引用英国DesmondMorris的《美术的发生》中的观点:当儿童在无意识状态下所画的涂鸦线,只是满足运动机能发展的需要,它还没有实际的意义,称不上画的。1岁半猴子就可以达到2岁4个月左右孩子涂鸦线的水平,并且画的更有力度。不同的是,猴子的画只是停留在涂鸦期,不会有发展变化,即使到了4岁或者是8岁,所画的涂鸦线都是一样,称不上作品。而人类的孩子随着象征机能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当儿童给自己的涂鸦线赋予社会性意义时,儿童的画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画。[3]48-69因此,可以看出象征机能在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常锐伦所认为的,“学生从幼儿时就习惯于运用以线画‘心像’轮廓或再涂染装饰色彩的画法。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双基”[7]一样,学龄前儿童的绘画是“心像”的绘画,而不是成人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绘画与情感

在儿童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并积极地将外界事物形象内化为表象过程中,个体的情感起重要作用。正如罗恩菲尔德所阐述的,“儿童只会把他所知晓及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作为创作内容,而他之所以认为重要,是因为他对那些事物多少建立了有所感应的关系。因此,情感的作用在他的创作过程里非常重要。儿童的画并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表现了喜欢与厌恶,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情感。”[8]7孔起英在阐述审美创造的反思阶段引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阐述审美个体的主观体验的重要性。“明显的体验状态中的个体面对特定的视觉对象,其表象活动也显得较为活跃,而且,表象相互辉映烘染和浸润。当个体内心的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借助某种物态形式将情感表现之。”[4]340因此,主体在与外界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能不能赋予感知觉所获得零碎表象于意义、生命力,取决于儿童的情感能否与外界的事物产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才有表现的冲动。

(二)绘画与教育

PhilippeWallon从临摹样本,方法指导等方面论述外界各因素对绘画的影响,阐明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是消极的观点。[5]159-178

1.临摹样本

在阐述临摹样本时,PhilippeWallon参考Samier的实验,论证临摹时遵循的一些法则。Samier对3岁半-5岁半幼儿的大象临摹画作了实验。起初,让幼儿自由地画大象,然后出现大象的样本让幼儿看几分钟后,再画一次大象。被实验者分为三组,其中,样本分别为:立体的大象模型;图案式的大象画;成人的没有缺陷的大象画。结果,Samier发现实验组第一组的画没有改良,第二组的画有改善,第三组的画出现退步的现象。这现象说明第一组的样本对幼儿没起作用,幼儿没有观察到任何东西,第二组的样本最接近幼儿的画,所以幼儿可以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得以改善,第三组的样本幼儿察觉到了,但超过幼儿的理解范围反而妨碍幼儿的绘画。[5]161

PhilippeWallon采用同样的方法做实验。他用的样本是浸泡在水中只有一部分看得见的河马和一只脚被另外一只脚遮住了只能看到三只脚的长颈鹿的相片。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提示的样本只有符合幼儿发展水平时,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如果提示的样本过于复杂,会让幼儿的绘画产生特殊的改变。[5]162-163在解释这种现象时,他联系Luquet,所说的“内在的图式”的概念,阐明幼儿在绘画时“内在的图式”是主要的力量,是绘画的基础,但外部的样本是第二力量,只有当这二者力量统一时才有利于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相反,当这二者力量相互斗争时,就会妨碍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2.绘画的方法指导

PhilippeWallon参考Lurcat的观点,阐述过于强调教师的指导和期待,儿童的画会被扭曲,成为形式美的画。不过这外在的影响不能成为促进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绘画还是跟幼儿情感成熟有着深厚的关系。[5]168PhilippeWallon通过Lurcat的实验,即让幼儿模仿电视的人物作画,结果证明即使电视的模特能促进幼儿绘画内容的发展,但幼儿的画从根本上并没改变。这是因为幼儿的内在世界中存在着一种“顽固的图式”,它总是抵抗着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那么,儿童是通过什么方式从外界的环境中获取新的图式,来修正自己内在的图式呢?PhilippeWallon通过Fresard的对儿童的透视画法的研究,阐明几个儿童在一起作画比独自一人作画更容易掌握透视法的规则,年龄越大,透视法的样本对儿童影响也越大,儿童对外界样本的感受力受到其年龄制约的观点。[5]168-170

三、个案幼儿绘画发展年龄特征

(一)个案情况介绍

个案幼儿为笔者的儿子,2002年出生于日本,智力等各方面正常。2006年8月从日本回到中国,回中国前讲的是日文,听得懂一些中文。

(二)个案幼儿

0-6岁绘画发展年龄特点

1、1岁半时画的线条是以身体的中心为起始点向外,同时还可以看到因随胳膊的伸屈动作而产生的反复来回的线条。

2、2岁3个月时画的画,如图1。

图1封闭的圆(2岁3月)

随手腕的回转与拇指筋肉发展的介入,出现了旋轮状等线条。特别是,随着手的运动机能发展,视觉的协调,语言的使用,2岁左右个体可以很好地控制起点和终点。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即“未分化涂鸦(无控制地涂抹,满足动觉经验)”和“经线涂鸦(重复性运动的控制到手眼协调性加强)”的阶段。[9]

3、2岁前后,个体在象征机能的作用下可以给图形命名。这时的绘画符号,总是要满足于个体现在的需求,比如,刚刚说自己画的是飞机,一会儿又变成画的是鸭子。这时画的画代表着什么,不是事先确定好。这时期的绘画就如Luquet所说的是潦草的“乱画”阶段。[10]这偶然的不安定的画,因儿童的语言被确认,因儿童与外界的交流慢慢成了安定的绘画语言固定下来。这时期的线、形,还有线形的组合的绘画的语言,是幼儿建构绘画的材料。如图2所示,个体通过把自己已有的图式与文化相融合,不断地进行组合,改良,并产生了新的图式。这时期绘画的发展,即“图形涂鸦(重复画图,用它表示一切事物)”和“命名涂鸦(认识到绘画与外界存在之间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而命名,显示初步手、眼、脑的整体协调)”的阶段。[9]

图2草莓,棒棒糖,男孩(3岁2个月)

在这个时期,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尊重幼儿情感体验,并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刺激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为自己的绘画赋予社会性意义,使幼儿体验到建构绘画语言的乐趣。这时期的绘画教育目的在于“鼓励新的想象,而非刺激他们画出可以辨认的物体,因此,我们完全满意这个小孩受了思考的刺激后所作的反应,然而,这种刺激也会鼓励涂鸦与表现的世界发生关联。”[8]93

4.4-5岁时,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特别是在形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形象信息的对比,抽象和概括不断趋向完善,个体的绘画语言呈现丰富与完善的趋向。比如在绘画中可以看到个体对水平垂直的重视,注意上下空间的调整,注意要素间的对称和包含关系的表现,如图3-4所示。这时期,幼儿的图式不断得以锤炼,并更加接近所要表现的客体,更符合文化规范。

图3相扑、雪人、苹果、蛋、树、高速列车、船、树、可爱的人(4岁4个月)图4郊游(5岁4个月)这时的画是幼儿最有创造力的表现,在绘画的指导上,通过丰富生活体验,与幼儿一起阅读等方式,以丰富幼儿带有语言的表象,同时准备了各种各样材料,使幼儿的绘画潜能得以舒展。

5.6-7岁,个体已慢慢脱离自我中心的影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思维更趋向逻辑性。这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调整对客体的认识,根据时间、空间来调整客体间的关系。因而,绘画中的各要素不再是零乱地呈现,同一个客体的各要素不再出现矛盾,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绘画的要素也不断的增多,绘画的各单独的图式不断出现融合趋势,使得图形更具有整体感和表现力,如图5所示。

图5美丽的风景(6岁2个月)

这时期外界的信息给幼儿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幼儿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把各个要素拼凑起来的画法,表现为对绘画技巧的渴望,在颜色上选择接近原本事物的颜色。因而,这时期特别要关注儿童绘画上遇到的困难,通过交流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纵观个案幼儿的绘画发展过程,正如高雪梅等人提出的“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说”[11]一样,即幼儿遮挡图式的内部心理结构包括“要素”和“关系”两部分,二者都表现出逐渐形成的过程。个案幼儿的绘画发展过程体现出绘画的内在要素不断趋向丰富,同时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不断趋向协调的过程。

四、启示及思考

首先,绘画与游戏,语言等一样,都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绘画是儿童精神世界形成的学习手段之一。特别是,幼儿语言还处在尚未成熟阶段,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绘画教育,让幼儿感知,丰富其内在世界,并能把自己内在的世界表现之,以达到精神生活的充实,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其次,在幼年时代,不断地把积累的表象,或是在这些表象的基础上生成的新表象,通过适当的频道表现,这种现象直到成人后还是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存在终生。这是一种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绘画作为儿童内在的表象向外输出的频道之一,是儿童的表现力、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有必要让绘画成为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绘画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是儿童的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我们必须在尊重儿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给儿童以最科学的引导,促进绘画事业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学龄前儿童绘画教育提出的参考意见。

1.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给儿童的绘画以肯定的评价

经常看到某些幼儿园开办的绘画展,通过所谓的儿童间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然后由教师给儿童的画评等级的现象。对于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世界,不能把自己的行为放在社会性范畴中考虑的学龄前儿童来说,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儿童的绘画受到其年龄特征的制约,我们必须正视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差别,尊重儿童的绘画。“艺术是美的概念的反映,当我们欣赏作品时,因美而感动、欢喜,这时,作品就成了艺术。因而,艺术不是绝对的,会因时代,地域不同而不同。”[5]174我们要学会控制住我们所谓的标准,即“美的期待”,学会热爱儿童的绘画。再说,在成人的作品中所期待的艺术元素,在儿童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比如,毕加索的一些画在外观上非常接近儿童的画。

2.创设适当的环境,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绘画活动

绘画是儿童内在的需求,是儿童生命力的表现。让儿童自由作画,通过其自身不断探索、尝试、练习、补充,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

3.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语言刺激绘画欲望

绘画内容来源于生活,让儿童感受生活,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语言交流,形成丰富清晰的表象,让儿童产生绘画的动机和欲望。特别是通过儿童间语言的交流,促进儿童绘画水平的发展。

4.根据儿童绘画发展水平,提供适当帮助

儿童通过把已有的图式与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相融合,进行不断的组合、改良,使自己绘画活动得到不断创新。我们应该在尊重儿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外界信息,以支持儿童的建构、创新活动,促进儿童绘画水平的发展。比如,我们会经常看到大班的孩子因意识到自己所画的画与自己想要表达的画之间存在差距,感到不满而自暴自弃的现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尊重儿童绘画发展的水平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包括样本的提供、绘画技巧的传授等,为儿童的绘画发展提供信息刺激,使儿童通过自己的重新建构,取得进步、感受成功,从而保证儿童绘画兴趣的持续,保证儿童产生深层次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