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探究论文
时间:2022-01-26 04:30:00
导语:农村学前教育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三种机构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由原先具有的慈善性兼福利性色彩日益转变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成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笔者为了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详情,调查了三个县的学前教育机构。其结果让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担心。
(1)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缺乏全面规划和有力的指导,而且责任不明确,从而导致学前教育松散、混乱、无序。
(2)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决定了该地区的教育状况。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而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更少,尤其在农村是微乎其微。另外,农村部分儿童家长也尚未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学前教育的意义认识肤浅,甚至把学前教育机构仅看作是“看孩子”的地方。
(3)在调查时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所、班)办学环境较差,设施简陋,设备不完善,根本就不符合卫生、安全、教育的要求,无活动场所的幼儿园(所、班),尤为突出。
(4)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办学主体较复杂,以下岗工人、待业人员、退休老师居多,真正懂得专业知识的管理者难以寻觅。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入园的部分儿童家长用心良苦,要求孩子在这阶段识字、写字,学习加减运算等,错误地认为孩子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结果那些“门外汉”管理者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把学前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对儿童进行“正规”的“半年级教学”,迫使儿童承担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为了那个遥远的目的,迫使儿童做他能力不及的事,接受他不能理解的知识,给儿童制造出种种痛苦。”[1]
另外,由于多种原因,受聘于学前机构的教师资格一直没有被认可,幼儿教师被边缘化,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地位无法得到保障。还有附设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被学校认为“校办工厂”,高收费让众多家长处于望而却步的两难境地。
二、利用农村城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发展学前教育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然而,农村城镇化并不仅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空间意义上的搬迁。随着城镇化回事发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而这些“离农”的富余人员襀了向“城镇人”的转变,也对农村新城镇中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影响。
1.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多数就业于本镇或邻镇朝出暮归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子女留给祖父母抚养。这种家庭结构的临时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教育方式。祖父母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这种宽容和旅途造成家庭教育缺失,使得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迫在眉睫。
“人口流动引起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既包括流动者自身对教育的需求的变化,更促使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观念改变。”[3]人口“内流”和“外流”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到多读书的优势,少文化的苦恼,促使他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加深他们对子女教育投资意义的理解。现代文明的普及,经济的现代化、商品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使得新城镇变成了农村人财物的汇集地,让这些农村精英们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迫使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园(托、班),从而丰富了学前机构的生源。同时,经济的富裕,资源的汇集,也为新城镇发展学前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2.落实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
健全法制,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年)等法规,是新时期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保障。地方政府根据这些法规,切实树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先行”的时代观念,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以县级公办学前机构为龙头,以镇办幼儿教育中心为重点,发展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网络,努力使农村儿童在入学前接受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力争实现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的总目标。
3.坚持多元体制发展学前教育
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提高入学比率,合理布局,使学前机构在数量和规模上满足本地区的社会需求,真正实行学前教育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由于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性的,是社会福利性公益事业,所以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向上适当向学前教育倾斜,把学前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次,借助城镇发展的契机,结合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村小合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市场适应性,扩大筹资渠道,公办和民办互补,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和服务机构。再次,在城镇化进程中儿童家庭对教育需求增加,也提高了家庭经济对教育的供给,为快速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了经济支持。
4.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拓宽师源,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高质量学前教育必然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教师是儿童走入社会的领路人,是儿童观察社会的第一窗口。而师范教育是教育的“工作母机”。为农村培养足量的幼教,保证幼教队伍的质量,应建立和完善从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大专以上的学前师资培养的新三级师范教育模式,防止“先天性不足”。
保证幼儿学前教师合法权益,享受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克服“后天营养不良”。同时仿照义务教育阶段,在学前机构特设岗位,吸引有志从教的学前教育者来到农村,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支援农村教育的发展。
5.加强学前机构的自身的科学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应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保证教育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同时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率;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保证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保、教工作上,根据农村城镇的特点,树立适宜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探索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游戏下和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富有生活化。同时,加强园本培训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增强幼儿老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业务素质。
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关注儿童就是关注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希望和困难同在。只有结合本地实情,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借助社会转型时其多种综合力量,推动学前教育水平向前迈进,他农村新城镇的学前教育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43.
[2]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中国教育学刊,2003,(1).
[3]石人炳.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版社.125.
- 上一篇: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意见
-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综合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