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瓶颈与路径
时间:2022-06-21 09:07:17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瓶颈与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从而降低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率。然而,从课程、师资、宣传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有效融合,存在课程内容缺乏、师资队伍庞杂、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制约因素。通过充分落实政策、妥善充实课程、培训专业师资、做好活动宣传等路径,可以使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找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突破口,促进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虽然在大学生中发生比率相对较小,但一旦发生,且不能妥善处理,会对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1]。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提升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有效性和干预工作的针对性[2]。从目前看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并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主要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缺乏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缺乏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内容;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危机意识,缺乏应对心理危机的知识体系。因此,认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探讨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明晰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与路径,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与抗挫能力,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均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对于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当大学生群体面临困境时,自身心理能力不足以面对,进而出现短暂、急性的心理失衡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对自身、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严重危害[3]。目前,在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从生理层面来看,他们多已成熟,然而心理方面却未真正成熟,这种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易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完善,他们会思考诸如生命的价值、意义等问题,在寻找与追寻意义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矛盾,若这些矛盾不能顺利化解,也会导致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具有相对隐蔽性的特点。因此,若能在心理危机的隐蔽期对其进行识别和干预,就能避免很多心理危机事件的爆发。2009年,王晓刚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危机调查时发现,在1390名大学生中,有44.4%的人在大学期间曾经经历过心理危机,经历过心理危机的人中有25%有自杀、自伤、伤害他人的想法,30%的人认为心理危机给自身留下了阴影或伤痕,甚至认为心理危机直接导致了心理障碍或不良事件的发生[4];2015年,杨振斌、李焰对部分高校自杀数据进行整理,发现大学生自杀致死率为2.37/10万,每年自杀死亡的大学生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47.2%[5];2019年刘小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进行梳理时发现,使用UPI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测试,严重心理问题的平均检出率为16.24%[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00后”大学生,较少经历磨难和挫折,从小被父母宠爱,心理脆弱性较强,同时大学是个体独立生活与探索的重要时期,加之心理危机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给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找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突破口,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需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和社会稳定的前提。
二、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心理危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群体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群体之一,而大学生群体在遭遇心理危机时,没有学过专业的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应对演练,往往会不知所措。例如,失恋是大学生常会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每年因失恋不能正确应对而产生极端行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不知道在失恋后如何去处理和面对自身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以后的生活,从而走向极端。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心理危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给学生讲述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的知识,开展相关应对演练,有利于大学生识别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危机状态,从而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或是进行自我干预,进而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大学生往往是发现同伴出现心理危机的第一线人员
舍友、同学、朋友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朝夕相处的对象,因此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往往都是他们。心理危机的发现与处理是一个过程,如果大学生们具备相关知识,他们就可以给予正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充分的陪护,帮助其舒缓不良情绪,从而避免极端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心理危机事件后期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被干预对象进行追踪,这时发生危机学生的舍友、同学、朋友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其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被干预对象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心理危机发生和扩大化起着重要作用。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并非大学生自身或者某个部门就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多形成了“四级二线三基点”的体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基点[7]。古人曾经说过“上医治未病”,意为最好的医生不是等病人有病了才去想办法治病,而是在还未生病的时候就对疾病加以预防。心理健康教育正具有这样的功能,可以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大学生如何认识与应对心理危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本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身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角色,进而对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起到促进作用。
三、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课程标准要求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8]。但纵观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讲述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部分可谓寥寥,例如,冯宪萍、张洪涛主编的教材中没有涉及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知识[9];吴凌燕、戴丽主编的教材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知识只占了第9章生命教育中的第二小节,书中对大学生如何识别心理危机,如何预防、处理自身发生的心理危机等均没有提及,也没有涉及最为严重的自杀事件的应对[10]。当然,讲述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情绪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很重要。但当大学生们缺乏心理危机知识与实践,在真正面对危机时会不知所措,进而易演变成严重的危机事件。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庞杂,缺乏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知识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可谓庞杂,主要包含心理中心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系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其他兼职人员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庞大,但真正具有心理危机应对与处理知识、经验的专业人士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性缺乏。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均未开设心理系,在学校做心理健康教育最专业的队伍是心理中心教师,但根据数据显示,高校心理中心教师严重短缺,目前,师生比能达到教育部要求的1∶4000的高校并不多,而我国台湾地区平均为1∶1500,香港特别行政区平均为1∶1000,可见我国大陆师生比与港台地区相差甚远;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而均由辅导员或者学校党政干部兼任,从而使该工作边缘化。况且,目前大多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系统培训,不能真正胜任这项工作,从而也给高校心理危机处理埋下了隐患[11]。
(三)心理健康活动宣传中对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避而不谈
每年各个高校都会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大学生们普及了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意识到了自身心理保健的重要性,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中,似乎很难看到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身影,好像心理危机不应该被提及。而实际情况是,王晓刚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危机调查时发现,有44.4%的人在大学期间曾经历过心理危机[4];随着2020年初疫情爆发,全国各地出现多起大学生自杀死亡事件,可见大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的知识。
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政策层面应细化引导
近期教育部、各省教育厅针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出台了多份通知与文件,显示了国家、省、市层面对此工作的重视。目前,已有相关文件明确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包含危机干预的内容,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需要多部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要专业化等,这些政策无疑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12]。但是,目前政策还需细化,例如:尚没有政策规定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比重,这就造成了目前课程、活动宣传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内容缺乏;也未有政策规定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人员需参加培训的学时,这就造成了目前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因此,这些细节问题需要更详细的政策引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融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获取心理危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教材编写层面,应该增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内容的比重,抑或是单独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进行教材编写。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加入可实践、可模拟的案例和场景。从授课层面,学校应增加心理危机内容的课时,保证每名大学生都学习过系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知识。同时,在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不应仅仅是理论课程,还应加入实践、实操课程,精准还原心理危机出现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真实处理心理危机[13]。
(三)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培训
面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庞杂的现状,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规范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性,从实践上把政策落到实处[14]。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危机干预师资需要主修或者辅修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才能担任,各高校要落实省教育厅提出的1∶4000的心理教师师生配比,各个院系要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层面配合等。同时,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专业化非常高的技能,因此要保证在岗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保证相关工作人员都参加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系统培训,并定期接受更高级别的督导师督导。
(四)心理健康活动宣传中加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内容
面对心理健康活动宣传中对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避而不谈的现状,从高校层面来说,要“打开天窗说亮话”,在心理健康活动宣传中,多普及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的知识,并把其作为宣传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15]。同时,可以开展多渠道、多样式的宣传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晚会,在晚会上对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知识进行宣传,或是开展与其相关的知识竞赛;可以成立与心理相关的学生组织,在学生组织中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团体辅导,提升组织成员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技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推送相关的知识、视频等,方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总之,宣传活动需要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上医治未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52—53.
[2]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80—83.
[3]姜土生,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98—103.
[4]王晓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7):602—604.
[5]杨振斌,李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5):698—701.
[6]刘小玲.2015—2018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9,40(2):84—89.
[7]黎齐英,李旭.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制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5):8—10.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05-28.
[9]冯宪萍,张洪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10]吴凌燕,戴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11]丁笑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21—123.
[12]叶子青,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40—147+171.
[13]骆莎.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代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07—111.
[14]方鸿志,潘思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9(8):91—96.
[15]周莉,徐紫薇,雷雳.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和精致化的研究及启示[J].心理研究,2014,7(2):76—80.
作者:皮陆杨 莫欣欣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 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的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