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异同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点

时间:2022-02-08 02:19:13

导语:文化异同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异同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点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区别明显。在我们现在心理学的追逐者中,很多人对西方学者们的心理学非常崇拜,例如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等等,其实反观我们中国文化,实际上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实践技术。中西文化的异同点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各不相同,就目前影响力来讲,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做的较专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心理学教育方面的潜力巨大,只要分析出其中的差异性,合理引导中华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然能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更有特色的养料和新思路。中西文化差异显著,尤其在对于一些事情的判断和认知方面,都有各自独立的应对方法。西方文化在古希腊时代的之后,经历了文艺复兴,由此影响下,对事物的判断整体由多到少,也从复杂开始转变的越来越简单,看待问题的角度逐步发展成为还原论视角。西方文化普遍认可只要是复杂的事情,都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变得简单,在这期间可以把一些符合逻辑推理和证明嵌入到全面的思维模式里面,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因此西方逻辑清晰观念,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科学性,结果的获取更多要符合客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自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演化而来,结合了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各种思想融合。传统的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不断融合道家、法家等各种思维,通常对于事物的了解,需要将复杂的事物整体化,很多鉴定的方法都依靠直觉、实践和一些传统经验来认识世界。因此中华文化注重实践经验性,对心理学发展更多的是务实,只有发现其中的作用才会逐步推动它的发展。两者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心理健康的不同发展。

1中国文化发展心理健康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其中蕴含的精华数不胜数,但是在心理健康发展上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导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长远发展。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哲学体系中,一直流淌着这一文化,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展现着。也许是它身上的两个问题,让它变得没有那么容易被人们看到。1.1“宿命感”的执着行阻碍心理学的发展。首先是归于宿命,在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风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心理学的理念和艺术,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它往往存在于一种宿命论的理念根基之上,比如信老天,如对天、地、君、亲、师的供奉,比如祭祀活动和婚丧嫁娶,乃至于很多民俗、民风、民间的一些谚语等等,都能体现很多心理学的内容与疗法,而且这些心理疗法,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情感经营里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是人们常常朗朗上口,张口就说,闭口就忘,而且总是归于宿命,所以把心理学的东西淡化了而已。1.2中国文化在心理健康发展中系统不完善。问题之二,就是中国的心理学还不构成体系,不够系统化,科学的渗入相对较少,这也是中国心理学的一个弊端。中国文化对与事物的包容性很大,其中的特点导致,并不执着于“吹毛求疵”的个性,因此在中国心理健康发展,并不能形成一种系统且完善的流程。中国人在教育上面也很多时候强调“三省吾身”强调内在提升,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更强调个人内心的强大,因此也没有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视,综合以上的内容,也充分表明,中国在心理健康的系统专业化发展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间接的也说明中国文化的有效应用对心理健康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2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异同

中西文化对心理健康处理方式的不同点来说其实当我们认真对比、审视,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疗法,在中国的这个哲学体系里、在几千年的传承里面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情景,并且在一些事物上面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一个人出现了心理问题,按西方心理精神分析学说,会说这个人有了内在小孩儿,不够成长,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会把这个内在小孩儿通过心理学技术催眠或者自由联想等等,引导到这个人的心里年龄退行到受伤害的年龄段,多次体验那个时候的感受,把情绪表出脱敏,从而进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种偏西方的方案和理念,那么在中国治疗这样的情况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假借一个第三方的出现,如民间的跳神、明眼儿,这个人不会去触动它更多的伤痛,而是会对他故去的父亲或母亲进行一个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出现了之后,这个心理年龄退行的孩子,他就会和这个虚拟的父亲(母亲)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勾连,产生这个情感上的勾连的时候,就会有情感上的表出,那么这种表出,表面上看是把他治愈了,实际上在处理的时候是一种外归因,不用让他内心有多少的自责,通过这种外归因,当父亲或母亲的灵魂到来,和他进行沟通的时候,他的情感表述就更强烈,在这种外归因的作用下触动他的心理成长,在中国的传统治疗手段里,这种往往是一次性见效的,而不像西方的心理咨询那样,要多次的情感表出,多次的、频繁的刺激求助者的情感。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它说成是治疗手段,说成治疗手段的时候,我们就等于承认了这个宿命论。在这些民间巫医、神汉的治疗过程中,求助者的情感表达尽管很强烈,但大都是在可控的范围内,求助者首先在清醒状态下被介绍人催眠掉,然后产生一种强烈的感知,强烈期待一个人像救世主一样来拯救他,这就是中国的心理治疗,几千年流传的一种民间的治疗手法。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仍然有些家长如果孩子有了病,不会急着求助于心理医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民间的“明眼或神医”所以说中国的心理治疗和西方的心理治疗更类似于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法,例如一个人患了癌症,中医的治疗手法是用中医中药的调理方式、推拿按摩经络疏通等,让癌症能够逐渐的消退,或者肿瘤越来越小,但是在西方的癌症治疗种,更侧重于做手术,通过手术刀扒开身体,然后把身体内的病灶拿出来,再用药物去平复,这是西医的治疗手法。记得有一个中医老先生曾经明确说过这样的话,中医治疗癌症只要不死就是治疗的成功,这也是有哲学道理和医学道理的。中国和西方的这种对癌症的治疗手法,如果把他放眼到心理咨询的治疗技术手法里面看的话,也是完全可以共通的。

3与西方文化对比下中国文化在心理健康中的特点

3.1发挥中国文化对比西方文化更多的实践性优势。相对来说中国的治疗方式更灵动,更维护了人的一个认知体系、身体的完整性,也维护了思维意识的完整性,并不是把伤痛扒开,所以说中国的心理治疗和西方的心理治疗在这样的治疗体系不同的情况下,也给我们心理学的同仁提出了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如何更科学地脱离宿命论的理论,或者说脱离这种中国几千年的顽固不化的体系,运用心理学知识,把西方心理学的技术手法和中国宿命论的技术手法更好的整合到一起,灵活运用,达到真正做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这或许需要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去完成中西方心理学技术和文化的整合过程。那么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心理学的话,西方和中方的技术、思想的冲突,如何能够有效地契合到一起,这个难度会相当大,因为中国民间的治疗技术手法他更偏向宿命论,而恰恰这种宿命论的东西,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又是根深蒂固的,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看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民间的巫医、神汉的这种技术手法只是一个方面,同时中国的心理学理论在中医治疗方面,应用的也是很深远的,例如中医往往在给一个病人看完病开完方子之后,他会再次嘱咐几句话,如:“近期不可以动气啊,和小孩子不要生气啊,夫妻之间不要动气啊”等等这样的嘱咐,而恰恰这样的嘱咐,就是中医除了运用中药治病外,同时从情绪上情感上在帮助病人调治和调适,教病人如何更有效地在心理上缓解自己的病痛,这就是中医的技术手法。还有中学课本里边的《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典型的西方说法叫认知疗法,再如《周处之死》,“朝闻道,夕死可矣”周处他最后认知上明白了,我不论他的早晚,应该改变的时候,我只要去做,就已经在解决问题。就是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症状的人,潜意识里面会认为我既然已经错了这么久了,现在我如果清醒的话,我对不起这么多年的自己的坚持。实际上我的坚持是错的,但是这个朝闻道夕死可矣,恰恰就是针对这样的人的一种认知疗法的技术手段。中国心理学共有三大板块,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医、民间的巫医神汉外。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应用,在语言沟通中的民间谚语、俗语、俚语也蕴含了很多心理治疗的技术手法。例如我们最简单的一个“呸!”字,可以说是典型的行为疗法,从行为上的一个“呸!”让人感觉和麻烦事儿拉开距离了,把说错的话呸出去了,同时暗示不好的事情也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而恰恰是这样的最简单的办法,它也是最简单的行为疗法的一部分。它渗透于田间地头,锅台炕沿、扯浑打趣等等,不胜枚举。3.2儒家思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引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长期的学科,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很多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充分借鉴引用到心理健康指导中。一般来讲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要有比较强的自制能力,对于事情的自控能力要有,遇到事情要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客观的对待外界事物的发展,保持内心平衡。对待这些标准也可以解释成任何自然社会要和谐,人和人之间要和谐,个人自我内心要和谐。这三种和谐共同协调人的成长发展,也和儒家思想追求的和谐有共同性。心理问题的形成就是这三点中的不协调才诞生,在心理健康的使用中,儒家思想的精华可以充分结合其中,让受访者不仅能解决心理问题,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内心协调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融入各种各样的有益点,抽取其中贴切的精华融合到其中,让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有立体性,对受访者的治疗也会更有效果。因此,心理健康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有效结合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不断将其完善,让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有针对性,不同国家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如果都是一味照抄照搬,并不能起到特别好的效果,要根据每个文化特点、每个受访者的特点适时引导发展。

4归纳总结

面对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些所有的中式疗法,它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更离不开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的一种普世逻辑理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曾经在发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各自特点,作为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我们要为来访者尽职尽责,解决他们内心深处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不断分析如本文中西方文化在心理健康上的特点,找到其中的内涵,合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更好的为来访者服务,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王连发 单位:邢台市心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