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时间:2022-12-23 10:42:35
导语:基于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思想,这种“灌输式”和“单向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体地位,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随着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逐渐转型,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型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教师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办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前者从原有的经验型教学逐步转向科学型教学,这一转变不但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更确保了高校办学的实力和水平,有利于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均较为单一,教育成果收效甚微,随着近几年各地高校逐渐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转型。1.教育主体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一是学生拒绝认同老师的观念;二是学生难以将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和价值导向。心理学强调关注人的内心,尊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引入心理学观念后,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感受得到重视,老师开始倾听学生的心声,这种教育主体的转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2.教育内容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给学生传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思想,内容过于局限。心理学作为一门起源于西方的科学,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并不如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心理学这种充满神秘感的科学具有很大吸引力。转型后的思政课堂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新颖的心理学知识相结合,令学生耳目一新,增加了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汲取知识,也能帮助老师提升教学能力。3.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使用“灌输式”教育,枯燥单一。转型后的思政课堂通过加入一些心理游戏或是团体辅导,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
二、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心理活动过程是思想活动过程的基础,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人的心理机制、心理构成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才能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供心理依据。因此,心理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容忽视。1.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学科支撑第一,学科自信需要心理学。只有充分挖掘并借鉴心理学成果,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学科自信。[1]第二,学科自觉需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每个公民的“中国体验”,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具体化需要心理学的支撑。第三,学科自强需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学知识的融入有利于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根基,助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学科自省需要心理学。要保证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借助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2.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研究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应该同时具备多种要素,而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仅把关注点放在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上,忽视了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要素。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视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学科,刚好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及对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不但提高了教育成效,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从对教育内容的静态研究扩展到对教育过程的动态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
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面对充满竞争而又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时,精神负荷颇为沉重。这种客观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关注教育对象的政治思想层面,还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值得重视。1.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一种兴奋的状态,维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2]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激励一个人来提高他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高低又决定着他的行为效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教育对象的过程,激励水平越高,个体被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取得的成效也就越大。2.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转变功能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反应。心理学中的认知平衡理论和认知说服理论,都强调态度转变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很好的体现。如教育者的威信是决定教育对象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教育者的言行对教育对象的态度转变起着示范作用,教育对象的表现也会反过来对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后者属于心理学学科。尽管所属学科不同,但二者之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1.心理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前提人的心理发展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心理发展更多的是强调个体,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其心理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及对社会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倾向不同。2.重视“人”的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行为过程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结合后,产生了一门交叉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品德塑造的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主观反映[3],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诞生二十余年来,初步建立了自身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基本范畴、理论依据及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两对基本范畴:心理与思想、心理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在于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内容体系简单拼接而成,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以二者结合点为目,科学构建而成。
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心理学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成效不如预期,其科学性和实效性仍有待提高。1.理论创新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详细了解二者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关理论。首先,借鉴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合理利用联结学习的三条基本规律,即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促进学生的思政学习效率;其次,内化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学生,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再次,运用发展心理学理论了解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根据学生心理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学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帮助其实现低层次的需要,进一步转入精神世界的提升,因为个体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去关注高级需要。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理论创新,必须做到从学生出发,从现实出发,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借助心理学理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升华。2.方法创新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例如按照心理学中个案研究法的操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或由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各方面的完整的客观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评定谈话等,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特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及过程。[4]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具有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凭一次对话或短暂的接触很难发现学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个案法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学生环境因素和人际关系等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其思想发展变化过程,有利于找到最正确、最合适的思想疏导办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心理咨询的技术,比如运用倾听技术,让学生充分宣泄情绪,表达自我,运用共情技术,让学生感到被理解,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摒除错误信念,树立正确信念。3.模式创新改变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在内容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包括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穿插进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思政课堂为大家普及心理疏导小常识,在心理健康课上播放有教育意义的道德宣传片,提高大家的道德培养意识。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思政工作者可在主题网站和相关论坛上设置特色栏目[5],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直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4.人员创新健全高校教育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后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一交叉型学科,由于它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研究人员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组织或机构来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播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人员对彼此的专业知识都不了解。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成立相关部门,将思政老师和心理健康老师召集起来,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培训或学术交流,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专业教材,补齐在职老师的知识短板,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并不存在角色冲突,高校思政队伍应有意识地吸收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和专家化。[6]除此之外,还应为思政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做好教师队伍的储备工作
七、结语
习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在引入心理学知识后更是成了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心理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心理学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84(12):146-150.
[2]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董杰,姜昱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范畴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27-30.
[4]刘毅.个案研究法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2(7):41-43.
[5]高艳丽,朱勤文,乔芳琦.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163-167.
[6]张树辉,周少贤.高校思政工作积极引入心理学理念和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8(7):48-50.
作者:乔芳琦 胡婷 高艳丽 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 2.中国地质大学
- 上一篇: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探讨
- 下一篇: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