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讨
时间:2022-12-23 10:31:14
导语:高校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它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内容决定了其具有自我认知、社会适应、精神动力、人格塑造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重视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深入社会实践、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等路径,实现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思政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思政课功能之一,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等教育的同时,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康人格。探索高校思政课的心理健康功能,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认识高校思政课作用,提升其整体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中,专家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政课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1.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决定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1]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思政课的任务决定其必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高校思政课内容决定其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是由多门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和法律素养教育,这些思想观念、品德修养等都和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所涉及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等根本问题,是其他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回答,对人的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崇高的理想信念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对心理健康起积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人生的潜能。这些思政课程的内容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康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自我认知功能。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认知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自我认知能力水平高的人对自身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更好地规划未来,克服思想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迷茫,战胜当前的困难和压力。大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自我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大学生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的认识,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也是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指导,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作业帮助大学生辨析错误的思想观念并自觉更正,强化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个性特征和能力特长等,从多维度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2.社会适应功能。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既包括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社会环境适应自己的需要。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积极关注社会现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社会发展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努力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思政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积极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个人进入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许可证书。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2](P3)思政课帮助大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国际国内形势,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准备,提高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预知,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减少现实环境的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思政课积极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教育并帮助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焦虑,拥有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这些都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精神动力功能。精神动力是人内在的精神方面的驱动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积极乐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都是精神动力的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课程,以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必然具有精神动力的功能。思政课既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帮助大学生明确个人职业理想,积极进行职业规划,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将大学生爱国之情化为未来的报国之志。4.人格塑造功能。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积极健康的人格可以表现为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积极的行为方式、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等。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格塑造的过程,也是人格不断完善和塑造的过程。思政课以培养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思政课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帮助大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通过法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和尊重,完善法治人格;通过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政治人格。
三、发挥高校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功能有效发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教学的硬件条件、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等都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需要,除了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外,更多是内在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心理发展、精神发展、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思政课要以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切入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成长中各种矛盾冲突,思政课应关注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困扰,缓解压力,了解并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诉求,要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帮助他们个性发展。思政课激发了大学生的精神发展等高层次的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追求、坚定的意志品质等都是大学生高层次的需要,这些高层次需要是大学生成长的动力,可以让大学生的潜能更充分地激发出来。2.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教师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宣讲,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了解学生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思想认识基础,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甚至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以诚相待,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学生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3.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环节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形式,发挥思政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突出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一些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心理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帮助大学生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使大学生有能力清晰地规划未来,减少压力和对未知世界的焦虑;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在社会实践中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之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等方面。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理想、个性、价值观等,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完善。4.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教师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教师的消极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懑、冷漠等心理状态,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因此,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十分必要。一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意识,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要能正确地进行调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梳理心理困扰。二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综合素质要求。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达到内心和谐,就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课堂上由内向外地散发人格魅力。三要建立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人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受多方面影响,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一员,他们也会遇到来自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烦恼。社会支持为教师提供物质、精神、心理上的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帮助教师克服困境、锻炼心理品质、获得满足感、增强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张琪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研究透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陈君 李莉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传统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契合
- 下一篇:制造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探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