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策略
时间:2022-03-04 04:46:34
导语: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农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突出,农村小学生频繁发生离家(校)出走、校园欺凌、自虐自杀等极端事件。课题组对衡阳地区多所农村小学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了解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提出了改善这种现状的建议。例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敦促农村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紧抓师资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等,助力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培养和教育,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目前,我国各省市、地区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少地区甚至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后太多,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这一现状不尽快改变,势必会影响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学校重应试科目教学,轻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后,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十分突出。学校对应试学科“夯实吃透”,学生的作业“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考试有“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而且对学生的作业优劣、考试排名先后还要“公示”,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根据依然是“分数”。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作业基本上需要至少两小时才能做完,高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有的甚至写到深夜,不少学生叫苦不迭。这种违背教育规律、揠苗助长的做法,使不少学生不堪重负,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造成离家出走、自伤等“极端事件”。不少学校把应试科目搞得“风生水起”,升学率屡创新高,却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作可有可无。有的学校违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阳奉阴违,平时上课是一张“真课表”,主管部门来检查时是一张“假课表”;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一个学期开设了10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课教师兼任,而且其他科任教师可以随便“侵占”这节课;部分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纯粹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考核,主管部门来检查时,学校的“台账”“宣传栏”等“面子工程”做得相当漂亮,一旦检查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被“束之高阁”。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呈无序状态,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据调查,在城镇学校有25%的学校没有教材,在农村有90%以上的学校没有教材。另外,相当一部分教材的编写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和框架结构,没有体现出该学科的特点,没有达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部分农村心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思想品德课程混淆,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授相关概念、定义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学期末结课时出试卷考试,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完全违背了国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没有起到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开设课程只是单纯机械地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总之,大部分农村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教材,还缺乏时间保证和监测的手段。(二)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制造了不少“问题孩子”。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观念逐渐多元化,加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心逐渐浮躁,“赚钱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在农村盛行。有的学生家长本身三观不正,从事“黄赌毒”等不正当职业;有的家长为了赚钱,父母可以不顾,夫妻可以离异,孩子可以不要。“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农村小学“问题孩子”逐年增加。据问卷调查,某镇某公办小学某班级总共46个学生,父母离异的学生就有8人,占总人数的17%;隔代教养的16人,占总人数的34.78%;还有“空巢孩子”40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寄居在亲戚家),占总人数的86%。此种状况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不少农村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更谈不上疏导。即使有个别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心理异常,因为缺乏相关知识,也不知该如何去解决或者向谁求助;甚至因为对孩子的问题处理不当,致使孩子出现更大的问题,如2018年12月益阳沅江市六年级小学生弑母案,就是因为母亲“过度管教”引发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常识,重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工作质量难以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虽然农村地区中小学也在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当前,大部分农村小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心理教师,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成了该课程的“主力军”。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各科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每年分配给农村学校的学习培训名额有限,大部分教师都无法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无法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专业性、实践性强,对从业者的观察分析、人际沟通、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堪忧,大多由非专业人员临时兼任,他们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少农村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自杀、抑郁的事件屡见不鲜。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近年来,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就是这种不良情绪的宣泄,造成了一些师源性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首先,增加心理学专业教师编制,为农村小学配齐心理学专业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边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不断为农村培养和引入大量的有经验、有资质的专业教师。其次,政府财政部门每年财政预算中应根据当年具体需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为偏远农村的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立心理咨询室。(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危机预防常态体系——“农村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开展工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校制定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标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课程计划当中,规定学校必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专题讲座。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农村小学校积极拓宽工作途径,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配合。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大考核的权重指数,要像考核学校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来考核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情况,一旦发生“校园极端事件”,一票否决学校的评优、评先权。规范农村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少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无故延长教学时间,频繁举行名目繁多的考试,给教师工作施压,按考试成绩排名,以分数“论英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对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时刻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行为进行督查,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为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通过墙报宣传或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例如,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便于教师追踪学生的心理变化。设立专门的活动室,购买一些必备的道具、器材等。建立激励机制,要求心理教师参加专业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来调动心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心理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全体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优化农村学生的成长环境。(四)净化家庭环境,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媒体要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大力宣传“教育孩子是最伟大的事业”的理念,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净化家庭氛围,为农村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们交流“教子经验”,打破家长那种“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的旧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观,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与此同时,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三、结语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切实有效地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联手,共同推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助力。注:本文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课题号:XJK17C086。
参考文献
[1]何贵瑞.西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9(5):91-92.
[2]王喜运.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6):297,286.
[3]张敏.浅谈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赤子(下旬),2016(6).
[4]王铁英.共享心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农村心理健康教育“送教下乡”新路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31-33.
作者:刘彩笼 单位:湖南省衡东县吴集镇完全小学
- 上一篇: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建议
- 下一篇: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