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研究

时间:2022-11-27 11:01:18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研究

摘要:作为新形势、新常态下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形式与评估反馈都在迭代更新。本文从项目式学习理念入手,分析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从研究现状整合、建构理念论述到实践路径分析,通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得出项目式学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组成,其内容从传统教学强调心理健康的知识、关注调节消极心理,转化为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发展;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实践应用;形式上从之前的专题讲座、面授课程,转变为体验式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和参与式的互动课堂;反馈方式从之前的试卷答题转变为人生故事、实际操作、问卷调查、项目成果。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项目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通过自主学习并完成作品的方式达成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过程。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启发好奇心,激发学习活动,产出项目成果,强调学习者的合作与实践。项目式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内容、活动、情景和成果)与六个步骤(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二)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微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创,其发展与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紧密相关。微课程一般是指长度不超过10分钟,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且短小精悍,结构相对独立的视觉化教学。微课程的模式引入高校时间较短,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微课程十分缺乏。(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国内教育界对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从理论探索阶段逐步发展到教学应用阶段。以“项目式学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8月16日,共552篇文献,其中较多文献针对工程、数学、设计、英语等应用专业的研究内容,而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十分缺乏。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1)心理健康微课程构建研究,主要分析微课程构建的过程(沈宏颖,2012);(2)微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介绍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模式(王玉洁,2015;冯桂梅,2015;黄文杰,2016);(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行性分析(胡晓,2015;韩希,2016);(4)高校心理健康微课程素材选择与使用分析(刘笑,2015);(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APP的建设策略研究(徐玉兰,2017)。值得关注的是,仅有的12篇研究中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原则、过程、模式、策略等探索,但并无相关开发的尝试。当前学术界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的理论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微课程构建提供了基础性理论参考,而基于项目式的心理健康微课程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才刚刚起步,有针对性的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研究是下一个阶段研究的关键。

二、课程构建理念

(一)科学通识教育。科学的通识教育成为心理健康微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科学是基础,在课程设置中精选兼具科普与积极的知识、工具和方法,尽可能通过课程学习,将科学的心理学进行推广,化解大家对于心理学的误解,辨析大众心理观念与科学心理之间的区别。第二,通识是关键,课程内容需要生活化而非专业化,是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科普教育,尽量减少专业心理学术语的使用,更多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新闻与日常生活实践。(二)以学生为中心。每一节内容都讲清楚一个问题,有一个互动,完成一个项目内容。课程的建构基于开放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成员可以相互监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他律机制。(三)目标学以致用。项目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工具与方法只有应用于现实生活与学习之中才能有益于大学生培养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与高效的行为习惯。形成合作学习项目组,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线下实际操作完成项目。完成项目,产出作业的过程就是培养心理健康素养的过程。

三、课程实践路径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心理健康微课程实践路径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前期筹备工作、微课程的制作、微课程项目互动、微课程教学效果验收。(一)前期筹备工作。1.量化调研课程主题编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内容调研问卷》,凭借“培训宝”测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调研。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共计437人,有效问卷410份。其中59%以上的被试对心理学感兴趣,23%选择已经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70%选择项目式活动学习方式,47%选择团体心理活动,36%选择参与式沙龙。2.教学框架结构化针对心理健康微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匹配项目式学习要求,将课程框架设计为结构化分明,层级递进的“五个一”结构化教学框架(见表1)。(二)微课程制作与实施。微课程制作主要从课程主题与内容的结构化建构,到脚本撰写、课件制作、课程制作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步,选定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八节课程主题,选择匹配主题内容的项目。项目选择标准应该匹配课程主题内容,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第二步,制定计划。匹配课程内容的项目主题,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匹配教学目标的达成,增强学生参与课程互动的程度。计划主要包括学生对项目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规划,项目设计需要匹配大学生真实生活学习情境,项目结果是有益于学生终生学习所掌握的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第三步,活动探究。结合心理健康微课程内容,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的引导与推进环节,启发诱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项目。活动探究要明确活动目的和流程,匹配课程内容与项目最终成果。第四步,作品制作。作品制作的关键部分是表达清楚最低的标准。针对每次作品的最低标准与考察学生的胜任力、心理健康维度进行量化指标的确定成为作品制作的前提。第五步,成果交流。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作品制作的经验、教训并分享完成的过程。期中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如“人际促进课”还可以邀请被调查者加入学习小组,一起分享讨论拓展思路。第六步,活动评价。评价先定性再定量,项目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项目结束进行总结性评价,并且对学习小组内每一位同学付出的工作内容、工作效果进行评价。评价需要依据评价表格,由专业教师、小组长、学习者自己三个方面进行。依据作品、学习产出、学习收获等方面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划分,再从等级中量化具体的分数。(三)教学效果评估。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数据搜集分析,针对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微课程的8个主题课程时间、学习状态、学习人数、作业提交人数、平均得分与学习进度进行数据分析(见表2)。对体验项目式微课程的班级进行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前后测,评估课程前后的成绩显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微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尤其是“心理健康自助知识与方法”和“心理健康困扰的知识与误解”两个方面的前后测得分具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沈宏颖.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构建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2]徐玉兰.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APP建设策略探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7(1):91-95.

[3]夏彦灵.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资源设计与开发——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王微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开发初步探讨[J].时代教育,2015(1):238.

[5]张娟.Moodle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研究[J].远程教育,2015(2):40-42.

[6]韩希.微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可行性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17):382.

[7]王玉洁.微课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9-62.

[8]赵晓磊.PBL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158-159.

作者:孟凡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