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5-23 04:24:35

导语: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心理问题引起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以及恶性事件越来越多。艺术类学生自身有着明显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点,关注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艺术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成因,有助于更好地帮助艺术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方案

1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1.1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培养与学习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父母一般能够支持得起自己的孩子花费时间以及金钱来进行艺术类专业的培训。艺术生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环境当中,基本没遭受过金钱所带来的困扰,没吃过苦,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小挫折就会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也有一些学生家庭比较贫困,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身边的同学穿戴等都比较高档,经常性的对比也会让他们处在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因为物质条件所引起的自卑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因为相貌原因引起的自卑,因为专业以及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一般比同年龄段学生在容貌上更“成熟”,更擅长打扮自己。但是也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先天的原因对自己感到不自信,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从而对事对人都变得敏感多疑。

1.2自我中心化明显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就是焦点,但是进入大学后,进入到一个相对松散的环境当中,身边的同学也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即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也很难有人天天围着自己转。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很强的心理落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一些人就会另辟蹊径。要么就是染发,穿着奇装异服,以博取别人的眼球,获得关注。要么就是在一些艺术类学生当中频繁地出现旷课、不守纪律的行为。一些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有一些明显的行为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关注自己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而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要求人人为自己,却不愿意为别人付出,想要从集体当中得到利益,却不讲集体纪律,这是目前很多艺术类学生,甚至在校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1.3功利心、目的性强有一些艺术生学习艺术专业是出于自身的爱好,从小就接受专业的训练,并且希望从事相关工作,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文化课功底不行,才转学艺术专业,以弥补其不足,最后为了能够考一个大学。这种方式从高中开始就带有很强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不管是出于主观动机还是被动的被家长安排,对于他们个人性格等的养成都会带来影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学会了投机取巧。等到上了大学,有很多学生参加社团或者参加学校的活动就是奔着某种目的去的,因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现成的利益收获。在班级活动中,跟自己利益相关的,学生就非常上心,甚至争着抢着要参与,但是跟自己没一点关系的,就很难在活动中看到学生的踪影。虽然学生能得一时的蝇头小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在大学当中养成的行为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1.4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艺术类学生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些学生关注自我多于关注他人。在与他人相处过程当中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却不愿意为他人服务。这种相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带来矛盾,造成了艺术类学生与人交往困难,甚至引发人际关系冲突。在与他人情感相处的过程当中,很多学生非常容易走极端。虽然很多艺术类学生在打扮上看起来很成熟,但是实际上心理还没有“断奶”。尤其是在两性关系处理当中,一些学生非常容易走极端,很多高校也出现过极端案例。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巩飞(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122)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871/j.cnki.kjwha.2019.05.072

2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电视上选秀、娱乐节目的井喷式增长,在提供给人们繁忙工作后的消遣、给予更多普通人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带了一些浮躁气息。一些人急功近利,渴望一夜成名,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同时网络的发展、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等,又给予想要成名的人提供了条件。这些潮流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是学习艺术专业的艺术类学生。模仿成了一些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一些学生在宿舍视频直播,不顾是否影响他人,还有一些学生借着所谓的参加艺术活动的名头,天天翘课,严重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这背后都是浮躁心理的直接反映。

2.2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现在的很多家庭当中,离异、重组家庭变得非常的普遍,很多学生在重组家庭中成长,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活中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其次,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庭已经有了二胎或者正在准备生二胎,虽然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到了成人的阶段,但是心态上未必成熟。从小就是备受全家人的关注,但是突然又多了一个人分享父母的爱,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未必能够及时转变过来,所以也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最后,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方面,很多学生的家长做得并不是非常的好。很多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任由孩子在大学当中“自由生长”,从高中、初中教育的严要求,到大学以后的绝对自由,这其实都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青春期当中,心理有着丰富的情感需求,一些家长对此不够重视,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3个人自我因素艺术类学生本身就更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也更加的情感细腻,所以他们的心理动态也比同年龄段的学生丰富。丰富的心理情感对于他们感受生活,学习艺术专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丰富的心理情感也会让他们变得十分的敏感,再加上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就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并不是十分的成熟,又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辨不清是非,分不清对错,走入歧途。

3改善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3.1建立有效的心理排查渠道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且出现心理危机事件都会出现一定的征兆,所以有效的心理排查对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全国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后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排查,排查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重点关注。当然心理调研只是排查学生心理问题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有效开展很重要的抓手就是充分利用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职能。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地利用以及组织好班干部,建立心理委员、宿舍长、班级主要干部为一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很多学生出现突发事件,表面上看似毫无征兆,实际上已经有潜在的征兆,而这些征兆,辅导员一般很难察觉。所以首先应该建立宿舍长为主的及时信息沟通渠道,宿舍长是加强宿舍管理的重要角色,宿舍长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团结宿舍成员,带领舍友搞好宿舍卫生,也应该及时地关注宿舍成员的心理动态,对于出现隐性心理问题的宿舍成员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其次,应该建立心理委员为主的日常沟通渠道,心理委员往往在班级干部当中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心理委员的作用不言而喻。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一方面让心理委员明白其自身责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心理委员业务上的指导,发挥其作用,有效地帮助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阴霾健康成长。最后,应该充分发挥主要班干部的职能,统筹协调好宿舍长以及心理委员的作用,使得工作开展的及时并且有效。

3.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首先,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心理危机等级进行分类指导,而不是采用笼统的方式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新入校的学生更多地是面临着适应以及角色转变的问题,所以更多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适应性教育当中。大二、大三的学生可能在学业规划、大学生活规划等方面产生困惑,所以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引导。大四毕业的学生面临的更多的是职业选择、考研、考公务员以及就业等带来的压力,所以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压力疏导等方面的引导,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更有针对性。其次,积极开展朋辈引导教育。艺术类的学生通常来说,个性比较鲜明,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心理疏导以及教育的时候,有一些学生甚至会有一些抵触情绪,从而疏导效果不明显。所以可以利用心理问题学生的身边同学来开展有效的心理帮扶,这样作用会更好。因为同学之间相处,没有心理的防备以及抵触,学生会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心情。

3.3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机制家庭在学生的成长当中自始至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应该自学生入校时起,就建立学生的信息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信息以及家庭背景,对学生信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单亲的或者重组的艺术类学生的家庭,加大关注力度,掌握心理动态。对于心理排查出的有问题的学生一方面应该及时与本人谈话交流,建立心理档案,另一方面,应该及时的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多方配合,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白文刚.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河北部分高校艺术生为例[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83-86.

[2]谭利佳,刘云龙.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8):223-227.

[3]李阳.艺术类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广西教育,2014(5):58-59.

[4]杨涛.浅析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学改革,2014(2):117-118.

[5]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委员培养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11(5):62-64.

作者:巩飞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