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时间:2022-05-24 10:43:30
导语: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传统心理学的革命和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内容的新兴科学。它运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积极取向的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30年代,刘易斯•麦迪逊•特曼关于天才及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卡尔•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中就提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Humanitarianism)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Humanpotentialmovement)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应有提高,精神追求也相对落后,负面心理频繁出现,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似乎只把人视为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2]。积极心理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99年11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即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斯里格曼和斯克森特•米哈利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topositivepsychology)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提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总会有类似这样的描述:“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性格不佳、品行不良、情绪波动和学习困难四种类型。”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多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排查,从而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引导与辅导,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现阶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把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个别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格”与“潜力开发”,其目标远高于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把“只有体质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一个人身、心都健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作为工作信条,这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健康是指有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良好的心态,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是对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补充,在积极干预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同时,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比例,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发展,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体验”和“幸福感的获得”,不仅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研究“缺失”“缺陷”与“伤害”等予以过多关注,还应将关注点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力量的获得”和“美德”上。(一)积极人格的引导与培养。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期,人格特质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是形成积极人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成功与美好生活的基础形成期。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人格形成的途径是通过刺激与强化,使个体表象及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成功、成绩、成就、自我满足、创造价值和他人积极评价中,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现阶段,高职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原因多为“成绩期望不高”或“高考失利”,而非个人高考的第一愿望(不是志愿)。因此,高职学生自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起,就存在“低人一等”的负面情绪,再加上初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向受到影响,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倾向)。主要表现为生活目标缺失、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薄弱等。2015—2017年,在某高职院校的入学心理测试活动中,心理工作者使用SCL-90心理自评表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校生绝大多数人状态正常、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上。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引导学生加强反思,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为自己与他人创造价值,增加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认知方式;②注重家庭和谐与团队合作,加强高职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注重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与分享意识;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完善的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施展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和担当意识。(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筑心理健康保护机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和保证,它主要包括满足、满意、乐观、快乐、愉悦、希望、认同等。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首先,通过宏观认知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宏观教育就是对相关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个体的思考,在(潜)意识层面重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包括曾经的‘伟人’也都是沧海一粟”。宏观认知能够使人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人生,会改变人的价值观,淡化不如意之事。其次,通过点滴错误的纠正与积累的“心理创富技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参加有益的活动或运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体育锻炼,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团队合作、果敢坚定的品格;可以是艺术活动,通过创作与欣赏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使学生形成高雅的情趣;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的提高,认识社会与人的积极方面,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三)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上述两个措施是从高职学生个体角度构建积极的心理,而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则是从整体,即组织系统出发。正面、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是高职学生构建积极心理素质的基础,是其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载体和营养的来源。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是深远的。学校教育及其附属设施,如校风、学风、管理体制机制、住宿、饮食、卫生等,直接影响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与效率,影响着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延续。学校可成立“校园文化领导机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齐抓共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为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将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与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应通过校园的各种媒体,如网站、新媒体终端、校园App或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墙报、黑板报、展示橱窗等,通过“控制我的小情绪”“自信心的培养”等主题或积极的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介绍与渗透,帮助其适时调整心理状态。除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转变工作作风,改变传统观念,鼓励教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心理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始终被包围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之中,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四)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第一,修订教材,完善教学内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具有“普适性”,没有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针对性教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编写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积极心理学特色教材,着力从幸福感提升、生活满意度提升、心理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情绪管控、自信、人格完善、价值观引导等方面进行突破。第二,使用更多积极案例,尽可能消除学生负面情绪。第三,创新考查方式,将烦琐冗长的作业转变为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第四,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可以将实践活动、影片赏析、游戏等引入教学,使教学活动积极生动、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探索、践行,依据积极心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兰君.浅析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286.
[2]沈晶.浅谈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6(34):185.
作者:丁文娟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 上一篇:美术教学德育教育思考
- 下一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