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27 10:31:28
导语:美术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充分暴露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弱,无法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等心理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应当在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元素,如此便可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心情就会变得更加舒畅,马克思曾说“它比良药更能缓解身心上的疲劳与痛苦。”因此美术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美术教学初中阶段学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此时学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等矛盾会相互交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为:(1)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具象过渡到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事实,还需掌握学习规律。虽然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具象思维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对人与事物开始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因为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思维的独立性与评判性都还在发展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心理能力的滞后,会导致一些矛盾产生,加上同学间彼此情绪的感染性较强,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事与学习都很情绪化。(3)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明显,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尊心日益增强,渴望摆脱家长与教师的“管束”,此时学生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但学生的个性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美术教学。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欣赏一些人体雕塑以及一些人体绘画作品时,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所以很容易将美当作丑,将丑当作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应当如何正确看待人体艺术作品。此外,还能使学生了解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人的形体美,是对人类的赞美与歌颂。通过此种审美教育,学生就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正确地看待人体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打开内在感官通道,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生活中,五彩缤纷的颜色、抑扬顿挫的声音、酸甜苦辣的味觉等,都可通过感官传递到人们的大脑中。人们储存与运用从外界收到的信息,需要加强内在感官的参与。外在感官包括“视、听、嗅、触、味”,内感官有“内视觉、内听觉与内感觉”。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选择一个或两个内感官,如多用景象来思考的人,为视觉型;多用声音语言进行思考的人,为听觉型;多用感觉做思考的人,为感觉型。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内视觉,如运用背景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内听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觉,调动学生的内感觉,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活动完善学生人格对于青少年来说,绘画是最为简单的语言,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达利曾说:“儿童在情感与智力上都必须得到发展,当孩子可以通过绘画等艺术来表达潜在的情感时,就能够为他们人格的完善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完成作品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可转化为积极的人格要素。在专心致志绘画的过程中,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己浮躁、脆弱的心理,强化耐心、细致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美术作业是一项较为轻松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排除紧张、孤独等心理,缓解疲劳感。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从以下两点入手:(1)可采用自由绘画的方式。心理学家认为,看似凌乱的涂鸦都能够展现出当事人的情感流露。绘画没有威胁,当事人可将自己的潜意识随着线条与色彩展现出来,由此发展自我改变的能力。此外,自由绘画也是学生创造力与独特性的表达,能够促进学生联想能力的发展,此种积极的想象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愈能力。(2)创设利于舒缓情绪的学习环境。学生想要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愉悦感,就必须让自己的心灵融入艺术环境中。例如班上有一名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学生性格较为孤僻。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创造宽松,且易于被接纳的环境,不对美术作业做过多的限制。每节课只需要求学生自由涂鸦,接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说明即可。最初,学生经常使用灰暗的颜色来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两个月后,用一组与同伴一起玩游戏的场景图表达了内心希望得到认同的想法。三个月后,与同桌一起绘制了美术作品,分享了心中的喜悦。从学生的美术作品上看,学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可见,在美术课堂上恰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实施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在此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作者:熊菲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
- 上一篇: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 下一篇: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