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18 10:30:17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研究

摘要:纵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应构建并实施“以学生主动自助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受训、全方位渗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端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辅导员、党团组织以及学工部门的作用,推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组建相对较晚,在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社会形象、大学生的发展设计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相当差距,并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立足高职院校之际,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构建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针对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提出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受训、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文简称“一自三全”模式)。

一、“一自三全”模式的内涵“模式”

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施加积极影响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什么模式来开展呢?我们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相信学生,大力提倡学生自助,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依靠咨询员、辅导员和科任教师三支队伍,构建以高职生主动自助为主体,教育者全员参与、大学生全程受训、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突出高职生主体地位,倡导大学生主动自助。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并力求实现自身素质优化的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教育者应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2.强化全员育人观念,确保教育者全员参与。被教育者的成才依赖于教育者集体的共同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同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单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的应尽职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全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3.从入学到毕业,做到大学生全程受训。提倡高职生自助,并非对其放手不管。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重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对大学新生要进行以侧重新生活适应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大二的学生应侧重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的训练,大三学生要侧重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另一方面,对高职生进行的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自我设计、恋爱与婚姻心理、就业择业心理的训练要贯穿于高职生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相互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4.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因素全方位渗透。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工作机制建设和软硬件投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系统推进。一是建立家校互动机制,通过辅导员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既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的教育功能,将心理保健意识渗透其中;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性。

二、“一自三全”模式的基础条件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条件: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等相应机构;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选派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并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保证必要的经费投091周刊入。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生人数、专业、年级、性别构成比例、工作开展情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四是保证固定、够用、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办公场地,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购置相应的测试软件。

三、“一自三全”模式的实施

1.端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心理素质属于核心素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但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心理素质的优化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理健康、有道德的人,要将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在将来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职业竞争。2.确保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大学生的身心实际,具有针对性,突出大学生的参与性。如拓展训练、心理运动会、心理剧展演等心理类社团活动;二是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与互助小组,挑选热情开朗、具有助人意识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担任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同学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并及时关注问题学生的情绪动向,如心理委员选聘与培训等;三是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针对经济贫困、学业困难、择业受挫等特殊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立。3.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作用。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有针对性的动态监控;二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三是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报告,立足学生心理实际,帮助其解疑释惑;四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做到校园环境优美、教风学风优良,对大学生心理实现潜移默化的保健作用;五是通过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形成由“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医疗机构”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制度和运行机制。4.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在关注对象群体方面,要不断优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心理素质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学校教职员工群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二是在关注的方法内容方面,要做到善于观察,精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信息;三是在家校合作方面,应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为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保健。

作者:苏坦 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第4期.

[2]李玲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3]韦朝忠.《学校主导、内外联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构想》[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下),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