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7 03:47:54
导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建设意义的策略及手段,探讨了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的国内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在理论层面,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瓶颈亟待解决和突破。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分析
随着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负面信息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因此这一阶段心理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必须要给予重视的。但是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划概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校方与教师并不太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对于心理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也并不具备系统化的认知。如果要确保心理教育在这一阶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校方与教师需要先对教学体系的完善提起重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1]。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措施
2.1明确心理教育目标,确保心理引导针对性。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先天弊端,许多教师都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视作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以教学过程的完成为目标,这样自然不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引导作用,更不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思想基础,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先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心理教育的主旨是维护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不是单纯去完成教学任务,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去规划教学,才能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视,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教师在规划教学时,应当摆脱固定思想的限制,融入更多交流、沟通、开导的环节,引入体验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引导与开导,情绪和心理都得到定期的保养和维护,真正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2.2改革心理教育方式,保证教学符合时代趋势。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为确保学生在投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顺应社会趋势,应当审时度势改革教学方式,融入更多符合时代趋势的要素,增加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让他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要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的融入便是十分有利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便能够为师生搭建起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交流平台,确保学生在遇到任何思想与生活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教师达成沟通,得到及时的开导与帮助。其二是对网络思潮的引导。在当前信息繁杂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削减网络负面思潮的影响,并确保正面的思想传播开来,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想,不被负面信息所误导,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培养至关重要[2]。2.3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教师作为学习生涯的领路者,至关重要的一项作用便是标杆作用,要给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认知,才能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完善自身的重要性,并开始自省,开始自我约束,这是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一言一行都应以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为原则,才能让学生也意识到自身应当怎样去做,自身的思想目前存在怎样的问题。有了自省与自我完善的意识,学生的思想自然会有更大进步。例如教师在平日可以更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用自身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公益性的活动当中,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学生的思想境界自然会不断提升,成为思想更加积极正面,懂得包容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3]。
3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正规化、系统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心理基础,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会适应,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此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自然也会促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广泛的校际和校企合作中,为院校建立起优秀的教学形象。
作者:姜言波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春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31-134.
[2]王国光.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2-84.
[3]蓝琼丽,王勇健,熊少青.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4):175-177.
-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 下一篇: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