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残疾大学生的运用
时间:2022-08-21 09:58:19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残疾大学生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但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将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究其是否适用于残疾大学生。
一、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在残疾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2]GreenbergMT,KuscheCA.Promoting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inDeafChildren[M].Washington: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93,24:10~11
[3]刘在花,许家成,吴玲.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8:91~95
[4]Kirk,Gallagher,Anastasiow,etc.特殊教育概论[M].韩福荣,曹光文译.台北:双叶书廊,2011
- 上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探索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