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时间:2022-08-18 09:08:30

导语: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本文以陕西省内8所高校中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为服务对象,通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对部分少数民族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并开展了针对所有少数民族新生而不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数民族新生调查研究现状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新生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通过测量有助于学校和老师及时了解问题学生,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档案,实施心理健康的动态管理,以便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本人近六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了解到,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了提前干预,但针对全体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并没有开展,这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基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学习方式改变,同时由于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不好,来到大学后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适应等因素都会使他们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心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自卑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上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就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理素质脆弱等心理状态,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对陕西省内8所高校共300名少数民族新生(涉及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壮族、苗族等26个民族)SCL-90和UPI两个量表调查结果的收集统计,显示出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异常情况占全体少数民族新生52.4%以上,明显比汉族心理异常新生比例偏高,引导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新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完成心理适应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将着眼点只放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新生身上,虽然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但缺少从积极视角上关注和拓展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这不能不说是少数民族新生群体研究中的一个缺憾,运用积极心理学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教育的范围,让每一名少数民族新生进入大学阶段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意义,发挥出他们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并非要全然否定传统心理学,而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有效补充,针对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实际,站在更加全面的心理学角度上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少数民族新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形成了一些如认知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高校少数民族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经过第一阶段的调查分析,综合考虑新生的院系、专业、民族、地域、性别等差异因素,随机选取50名新生进行第二阶段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他们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三个月后再次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其中的89.5%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接纳,人际关系转好,自信心增强,心理健康程度相较之前的测量明显升高。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健全和完善三个维度:即主观上,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个体上,发掘和拓展积极人格品质;群体上,营造民族和谐、师生和谐的积极校园环境。1.增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积极情绪。首先,针对少数民族新生,专门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发掘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人的力量和美德六大类24项内容)、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国家、学校和家庭等支持)及情绪管理、自尊与自我实现等,帮助少数民族新生找到自信,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其次,以30人为单位,开展如人际交往、新生适应、压力应对、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生动独特的小游戏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学知识,帮助少数民族新生树立学习目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接纳和应对日常生活的难题,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2.发掘和拓展少数民族新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人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进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向全校师生展示少数民族的才智和推介不同民族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既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在此时走进适应困难的少数民族新生的内心,给予心理上的指引和帮助,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方法引入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从积极视角上关注和拓展少数民族新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发现自己人格中的积极品质,不仅可以提升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促进新生入学教育的深化和持续性,在教育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理解并接纳少数民族新生,打造一种温暖的、不带偏见的交流空间,使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打开心结,积极融入到学校生活中。3.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发挥专业学习优势,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搭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平台,搭建学校老师、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民族大学新生彼此的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积极认知,培养和拓展对生活的积极感受性,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须要为他们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带领少数民族新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参加各项文艺、体育活动,施展他们的才华,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环境熏陶、氛围陶冶,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同学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教育活动中,增强学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和拓展少数民族新生积极人格品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作者:陈珊珊 倪娜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缓解的作用.文旆.心理医生[J].2016,22(23).

[2]浅谈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性格的塑造.刘昊.发现(教育版)[J].2016,(12).

[3]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肖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17,33(1).

[4]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现状与教育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分析视角.陈铭彬.学术论坛[J].2013,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