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03 03:35:51
导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个孩子的幼儿时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阶段,从这个时期起就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几级的教育,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也会为他们将来的交往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健康的心理也会对他们的人生之路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从幼儿时期就应该培养他们全美达发展,不仅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还包括对心理健康的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幼儿时期就能培养一个心理积极向上阳光的孩子,为孩子的未来就能打下好的基础,对于未来超负荷的压力也能够迎刃而解,体现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非常有爱有包容学习氛围很浓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非常有自信的、有爱心、乐于助人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和养育方式的改变,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间题较以前增多。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孩提时起。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从出生到小学之前的时期就是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时期。
2.1增加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好多家长在孩子开始哭泣的时候,总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你是男子汉不要老是哭哭啼啼的。其实家长们不知道这真的是对孩子非常的残忍。孩子心里受了委屈虽然哭泣太多不太好,但是至少应该让他们将情绪发泄出来,当然是合情的发泄不是不加控制的任性发作。用正确的方式将总觉得感情表达出来,这是对情绪的一种抒发,是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的作用。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孩子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重在让他们能够参与的过程,不要计较结果,只要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很好的抒发。也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和绘本及时化解孩子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疏导,家长和老师要多去鼓励孩子,让他们更自信更阳光。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多去鼓励肯定孩子,快乐元素多一点的孩子自然会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家庭教养的积累得到发展。`其次家长和教师要多创造一些情境,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合理的情绪抒发比如可以给孩子聆听优美悦耳的乐曲、朗读一些精美的诗歌,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好绘本。闲暇时间也可以做一些亲自小手工,增强亲自关系的同时,也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抒发,如果遇到了不好情绪的出现,刚好在这样美好的氛围去教育引导孩子是非常好的时机,还可以根据一些故事和孩子们演舞台剧,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最大化的抒发。从而形成积极的情绪,并且积极地情绪体验必须在时间中的得到满足才能深入幼儿内心,影响他的积极心理的形成。
2.2关注和培养积极个性特征
人格塑造、个性培养包涵很多内容,占主要地位的问题是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关系的平衡和协调问。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使组成人格的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每隔幼儿的个性发展都和幼儿自身从小的社会化发展过程是细细相关的。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之间的交往。一个幼儿当他具备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后,他才会变得更加自信,才能够大大的满足孩子的交往需求。这样也会对日后成人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和奠定基础,从而形成更加唯美的个性。
2.3培养自理能力和意志力
学前儿童由于受年龄和生理机能的制约,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比较弱,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存在意志力比较软弱的现象,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普遍的心理问题。现在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包办一切,孩子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吃饭有人喂,穿衣有人穿,这样下去只会害了他们,让孩子在独立能力方面发展的很不好,所以家长要想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爱才能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有些东西是看不到的,但是作为有心的家长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改善。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关系到我国新一代人口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以上我们从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关注和培养积极个性特征、培养自理能力和意志力三个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作者:田甜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03).
[2]王佩佩.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01).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6).203-204.[4]钟洪.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今日南国,2009(02).
[5]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 上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