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探讨
时间:2022-08-24 11:13:21
导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我们落实具体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的时候,有时感觉力不从心或者是做了很多却收效甚微亦或是感觉自己在孤军奋战没人理解和支持……这可能是我们所有心理教育工作者都曾有过的困惑和迷茫。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心理工作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即使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也要把我们放在教育的大环境下进行衡量和考究。
关键词:心理;教育;常态化
学生有问题来咨询室,咨询结束学生回到自己的环境里,他能和整个“大环境”进行较量吗?这个“大环境”可能是他的父母、班主任、他钦佩的教师、还有可爱的同学们,回归到自己的环境中,如果这些对他有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没有变化,那么他的成长可能只限于你的咨询室内,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一件事啊[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老师处境。
1.孤军奋战型:平时有课上课,有咨询做咨询,很少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进行业务方面的交流。久而久之,心理工作变成了一个人的战斗的局面。
2.被神秘化:有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们往往认为简单几句话能让人痛哭失声,只是画一幅画,就能知道你内心的秘密,通过你的动作就能知道你内心的想法……看似很神秘,其实心理学没有那么神秘。
3.心理教育万能化:心理学无所不能。现在人们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当学生有了问题时有的教师会想到这可能是心理问题,那就给心理老师吧,只要去你的咨询室,几乎所有问题都能被解决。这是一种被万能化的倾向。
(二)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方面。我想主要是通过学科渗透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的目的。比如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如果你帮助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做这些活动,他们还是很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的。
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
(一)三独问题——主要指在中小学校园里,教师是独生子女(我们称之为独一代),学生也是独生子女(独二代),学生的家长也是独生子女(独一代)。不同的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方法夹杂在一起,是学校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案例学生小奇上课时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多次批评不见效,情急之下告诉他周围的同学:“别搭理他”。不料,第二天家长来到学校认为老师的做法是“孤立孩子,让他失去朋友”。最后闹到校长那里,几经调解,才平息。这些事都有着雷同点: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事人中的老师、家长、学生,均是独生子女。其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三独”正在挑战学校教育传统,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另一方面,“独一代”教师显得很有个性,学校管理难度大。如何运用年轻教师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让新老教师互相良性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二)青春期教育问题。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青春期提前又延长。所谓提前,现在已经提前到小学高年级,延长——到高中末期。厌学、叛逆、早恋及性教育、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都是青春期教育的主题,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学校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过所有事情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也是这样,抓住了规律,找到“病因”才能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
(三)单亲、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孤儿的教育问题这四个群体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亲情的关怀,才导致各类问题的发生。无论是学生的问题还是问题学生,我们都能从家庭的角度寻找到一些答案。家庭好比上游教育,学校好比下游教育。现在很多的问题出现在上游,而恰恰是学校把这些问题承担起来。这些问题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引发社会热议的也不少,面对这样的群体或是个人,我们还是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来做一些调查和统计工作。
(四)小升初的衔接及入学适应问题。由小学到初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方法有被动到主动,学科增多应付不过来,人际交往需要适应,尖子生易遭遇大滑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很多初中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题挺简单,怎么就不会;学科增多是个必然现象,但是在小学阶段科目也不少,不还是一样去学吗?都挺大的人了,一说就哭……其实初中老师不知道小学是怎么教的,也不知道学生是如何去学习和生活的,而学生也没有建立起来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的学习、生活策略,所以引起了对初中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思考
(一)心理工作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单单的以心理学科为主,要同学校的整体工作融合、配合,其中,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最为重要。因此,心理教师要打破自己角色、专业、方法的限制,了解学校大局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学校全局工作中,才能得到关注进而受到重视[2]。
(二)心理教师要寻求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心理教师的力量势单力薄,应加大与各学科教师合作的力度,将更多教师纳入到心理教育队伍中来。可以先寻找与班主任合作的机会,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出谋划策,增强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然后开展班级的特色活动。常态化的模式就是如何让心理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学科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找出一些规律,探索一些方法,提供给其他教育者,这才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将心理学沉淀到教育学里,会成为主流的教育趋势。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说过:心理学离开教育学就不会走路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刚才讲了一些专题,罗列了一些教育现象,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方法在哪里呢?在常态化教育里。
作者:万里 李鸿婷 于佳琦 单位:吉林省孤儿学校 吉林省孤儿学校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皓.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
[2]王崇宝.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个案研究.鲁东大学,2013.
-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究
- 下一篇: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