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时间:2022-01-08 11:30:02

导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第一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摘要:为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必须通过加强重视、提高课程实效性、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等途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助力职业潜力发展,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效率劳动者。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程

一、前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可以预见,在此推动下,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阵地,更负担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等重要任务。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而如今,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又该怎样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呢?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2011年5月,辛自强在中国期刊网以“大学生”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词搜索发表的文章发现,1979至1990年12年间共156篇;1991至2000年10年间,共2019篇;2001至2005年5年间,共5411篇;2006至2011年共16956篇。然而,对于占全国高等教育人数高达40%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却严重滞后。2013年,彭赛红通过万方数据、知网与维普等检索到的以“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论文仅70多篇。这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关注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项通过信函对浙江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所做的调查研究显示,42.9%的学校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或“讲座”开设,重视度不够,而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仅占44.1%,且具备“双师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符丹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教学实效难以评估、教学科研匮乏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吴建斌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包括:重视度不够、管理欠规范、师资较薄弱、教法缺灵活、考核单一、教改匮乏。综上所述,笔者将影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从宏观角度看,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课程缺乏重视。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被压缩,课程管理建设落后,心理健康队伍建设落后的现象。因此,要解决当前困境,首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微观角度,即课程本身看,由于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影响;而考核方式的缺乏更加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评估;教学科研匮乏也阻碍了心理健康课程发展和创新的脚步。当前,随着政府重视的提高,职业教育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作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把握机遇,创新思维,跟上发展的步伐。

三、新形势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

1.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一项针对中国、日本和韩国数据(CHARLS,JSTAR,KLOSA)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受教育程度和身体健康等人力资本形式而言”,心理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会更显著,其中心理健康状况对自雇群体生产率的影响要大于对受雇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有效提高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将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与对国民教育、国民健康同等的高度。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专业技能水平。“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必修课形式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安排足够的课时。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师资力量,对现有教师队伍提高技能要求,加大培训力度,没有配备专任心理健康教师的院校要尽快配足一定数量且有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资质的专职教师。像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要努力科学架构课程体系,规范管理课程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必要的咨询室、实训室,将实训拓展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在专业技能领域里备受推崇的校企结合机制也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适应职场。

2.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对象是高职学生,因此,我们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教学推力,达到使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原理、掌握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技能的目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依次是人际交往(58.4%)、音乐治疗(48.4%)、情绪调节(48.1%)、爱情心理(45.1%)、心理电影(42.2%)、完善个性(34.2%)、常见的心理问题识别(33.0%)及性心理(21.8%)。而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主要为:团体活动(55.4%)、看心理电影(51.0%)和心理测试(55.4%)等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形式,而对于课堂讲授(17.9%)和课后作业(2.1%)等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冷淡。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也都提出,应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影视片段、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引入各类心理测验等,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强调学生对各种心理知识的内化和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除了教学形式与方法,很少有人关注到更深入细节的课程创新。只有杨婷对音乐与课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在课堂教学加入背景音乐,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降低大学生的非理性信念。

3.应用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效果进行考核

系统科学地评价与考核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考核方式仅仅是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来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事实上,心理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既然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对课程效果的考核评价应该落脚在学生各项心理指标,如情绪调控、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升上。杨婷的实证研究中采用了SCL-90量表、课堂反馈调查表和心境情绪量表对课堂效果进行前后测比较,并通过对SCL-90各项因子、正负性情绪、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中的非理性信念因子等项目进行比较,对课堂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张琴初步提出了二级评价标准的结构框架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该框架中包括课堂目标、教师、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课程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以及将近一百项二级指标。事实上,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量表与评价指标,我们只需将其系统化、标准化地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就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和创新指示方向。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关乎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专业课一样同等看待,安排充足课时,引进专业师资,加强培训,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科研成果、考核评价方面的创新。唯有此,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5):664-679.

[2]彭赛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职工教育,2013(20):93-94.

作者:陈智瑶 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原因

摘要: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断反思、改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长期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以此为基础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其重要性固然受到师生认可,但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工作机制不健全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仅有一些临时性的通知,缺乏整体性的指导方针、规章制度;学院即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也形同虚设,没有开展任何活动,更无活动相关记录;缺乏健全的学院、院系、班级、宿舍等多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导致工作缺乏条理性,参与的人很多,却显得杂乱无章。

1.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佳

一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不足,只有1~2名专职教师,师生比率偏低,约1∶5000以上,另外安排辅导员等兼职人员来充数,迎合各类检查,实际上这些兼职人员并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远远高于此。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专业的训练和督导次数不够,有些从业者的专业背景甚至与心理学、教育学相差甚远,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也很强,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队伍,没有定期的专业督导训练,就不能保证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此外,对该岗位定位混乱,不同的高校将其设置为行政岗、教师岗或专业技术岗,往往是一般待遇水平,发展空间不明确,职称评聘没有专职教师有优势,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1.3教学体系设置不够科学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访谈显示,高校学生一方面非常期望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增加,但又表示现有的课程较为理论化、枯燥无趣,教学方式单一。由于上课的普及性及纪律性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唯一的可以进行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此受到广泛重视。虽然湖北省教育厅已下发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2个学分,并对教学内容做了明确要求,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传统守旧,内容偏理论化,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学,导致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趣,收获甚少。

1.4活动体系流于形式

活动是支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各院校都会开展相关活动,数量不少,只是活动大多数流于形式,参加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是学生干部,普及面窄;活动组织不够严谨,学生干部召集部分学生参与,能拍些效果好的照片即可散场,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活动形式也缺乏创新性,每年都是讲座、电影展播、主题班会等,没有发挥各学院的特色,形成符合各自实际的特色活动。

1.5咨询服务与危机干预体系不够规范

咨询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专业人员在固定的时间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并不是每个工作日均有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放;缺乏完善的预约、值班、咨询、反馈、督导、档案管理等制度;缺乏完整的实名登记的咨询记录档案、详细的年度咨询工作量统计等。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建立通畅的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快速反应机制;通过现有的危机干预工作网络,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每年开展新生心理测查、访谈,却没有最终形成测评重点对象的访谈和跟踪记录;对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疑似病等没有给予重点关注,缺乏相应的药物治疗、愈后鉴定、跟踪干预机制;没有与校外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建立起高效、顺畅的转介、联动机制。

1.6工作条件得不到保障

提到条件保障,除了以上提到的师资力量问题,还有经费、场地等的投入,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生处或思政课部,进行部门间合署办公,这样的场所不太适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环境、布局、设施设备,应充分满足专业需要,比如安静、私密等;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没有列入一级经费预算,往年的专项工作花费也很少,离湖北省教育厅下达的至少生均6元的要求相差甚远。最后,场地面积不够,按照上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场所面积应达到150m2,房间6间以上,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却达不到。

2原因分析

2.1主观原因

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都有着积极肯定的认识,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作用等方面却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混淆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面对的是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故教育应该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注重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再辅以对少数心理问题学生的重点关注;而目前很多学校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少数学生的关注上,一旦有一名学生发病,从上到下都极其关注。因此大家都在关注少数学生,忽略了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第二,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概念、目标、重点关注人群、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有些学生只是思想状况或道德上出现误差,却经常被怀疑是心理问题。再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观念传统,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最重要是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第三,学校内部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意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全力配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他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职教师,那就应该负责所有的工作,因此该中心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全员育人的氛围;另外,中心与系部之间往往沟通不够,交流少,导致中心老师难以第一时间掌握系部学生情况,信息不能及时反馈,互相协助配合不够,工作的网络体系混乱。第四,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谈到心理问题便认为是精神疾病,甚至认为是会被人笑话的,即便自己有些心理困惑,也更愿意找朋友、同学倾诉,不愿意找心理老师或走进心理咨询室,害怕被别人笑话或贴标签。

2.2客观原因

首先,学院在人、财、物上投入不足。虽然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越发重视,但此项工作开展的成效却远远不够。虽然教育部、省教育厅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提出了实施意见,但各高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条件保障不够、投入达不到标准的情况,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仅流于形式。其次,工作方法思路不够明确,工作要求不够严格。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所吸收的观念和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其他国家,缺乏本土化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工作思路不明晰,缺乏全面的发展规划,教育内容缺乏科学性。最后,既涵盖理论也切合实际的应用型研究较为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即专业性、技术性和理论性较强,主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比较有技巧性,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善于解决实际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教师,工作的过程及效果都难以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实践不一样的教育方法。近些年,许多高校都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研究,相关部门也组织了很多供高职教师参加的课题及项目,能查阅到的相关论文不计其数,然而,实际的工作却收效甚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探索问题的发生发展,却很少关注学生该如何去处理或进行自助与求助。因此,目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离。从教育形式上看,有的学校仅重课程,有的学校仅重活动,或者仅重咨询,有些学校形式丰富多彩,却不能齐头并进,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些都与缺乏有效的应用型研究基础密切相关。

作者:肖晶星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化途径探析

摘要: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途径探究主要以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笔者在多年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发现,高职学生由于其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须探索符合其特点的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本文将以贵州省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取得的经验与感悟,探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途径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最主要的素质之一,本文将通过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基础,并以贵州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提出高职院校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部开始对高校心理健康进行宏观指导,并依次在2001、2002、2006年分别颁布相关文件,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以贵州高职院校为例,近5年来,以贵州省高校思政评估为契机,在思政评估硬性达标指标的要求下,贵州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陆续从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始,并先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讲座形式,或必修课程形式),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对新生心理测评并建立学生档案,(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测评档案),从新生开始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贵州省思政评估的东风已经开始,但是不能只是一阵风,由于后续性建设必须是持续的,发展的,及时的,并能根据高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开展特色性教育,才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心理成长。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以开设课程、建立网络、开设讲座、进行心理测量并建立心理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方式。但是由于形式化的建设,其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与实际参与实践为主,其实质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促进自我心理素质的提升。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亟待开发2013年开始,贵州省教育厅要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用贵州省统编教材。贵州省统编教材的编者基本上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本科高校教师,其所编教材的试用人群主要是本科院校学生。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该教材无论从理论还是案例都缺乏针对性,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最终使得该教材的使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为鸡肋。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在笔者调研的5所贵州高职院校中,只有1所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生师比3000--4000:1,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但是即使是这一所,心理健康师资也未能专业化培养与继续教育,教师应有的教育与培训均未能开展,行政化管理明显。

4.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但是却未能跟踪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困惑。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当前按照贵州省教育厅规定,在大学生入学第一学年学习此门课程。而实际上,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是分阶段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分阶段开设,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心理成长。

2.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开发高职学校校本教材高职学生除了有普高学生的心理特点,还由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所呈现的特殊性,因此,统一规划的教材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从学校层面支持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是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必备要素之一。

3.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与专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比,辅导员、班主任更容易感受到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因此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是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同时也是促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可以尝试奖励机制促进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中来,通过学习使关注学生心理成长成为责任和习惯,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在学生身边,随时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导航。

4.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常规化、系列化高职院校甚至是普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往往是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进行,而事实上,我们可以尝试走特色化途径,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常规化、系列化。

5.将开展测评,建立新生班级心理健康档案后,进一步开展后续跟踪、访谈工作测评的数据,档案的建立,应付各项检查,给以提供资料,不是目的和结果。有效跟踪与咨询是我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个体帮助渠道,也是以点带面,搜集整理案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更有针对性的途径。

6.关爱学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关爱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这支“心灵使者”队伍的每一分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需要我们每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强大的、积极的心理,因此只要求教师不断的付出无疑是杀鸡取卵,“耗尽”式的奉献不仅伤了这支队伍,也会使学生的心灵门户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2015年3月,学院已经通过制度建立的途径,为心理健康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定期接受督导提供支持,我们将试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走出去,定期“充电”并接收督导的形式为这支“心灵使者”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付先全.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4(7).

[2]田甜.生命教育视野下美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设特点[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2).

[3]钟庆文.大爱育心——论高职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作者:余彬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本投入及其效益

摘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防患心理疾病的产生。但当前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效益并不显著。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加大对心理疾病的防御投入、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形成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效益

1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益与成本分析

(1)社会经济效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有力补充。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是针对于学生心理疾病的治本工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防一个人不生病,要比治好一个病人所需的费用少的多。”———崔月梨。教育宣传工作是最大的防御,虽然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及效益,但如果能够做好,就能够给学校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2)直接成本。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很大一部分指学校支付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职工的基本工资。②固定资产。学校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添置的设备,例如心理保健室,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休闲活动中心等。③科研经费。教师的学术研究、出版的教材、课题的研究和专题研讨会等。这一部分费用属于教学成本。④办公费用。有关心理健康与卫生的期刊、杂志、书籍,让学生和老师免费阅读与发放,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⑤其他费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一些不定期的活动,如邀请专家作讲座、报告,心理调节培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以此让学生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保持积极情绪,这些项目必然需要成本的投入。(3)间接成本。心理健康教育的间接成本包括参与者投入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单纯从时间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成本是无法具体计算的,因为某些心理治疗需要长期的、不定期的开展。

2心理健康教育效益评估方法

(1)定性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减少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学校就会减少为此类事件付出的经济补偿,赔偿等。同时学生问题行为会影响学校声誉,使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度的下降等。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教育,同时提升教师质量,所以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教师素质提高,可以改变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水平,营造学校健康的心理氛围,进而提高教师满意度;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心理承受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就业率。(2)定量的角度。通过建立学生教师流失率、学生就业率、心理问题发生率、教师学生满意率等档案。通过与同类学校的比率相比,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益。同时可以每年纵向相比,将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作为基期数据,逐年对比。

3心理健康教育现况分析

(1)实际效益不明显。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从一般高等学校引进及学习而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于起步阶段,还不成熟。加上心理健康工作的隐蔽性特点,多数院校不能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多数学生和教师既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不能信任工作人员,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效益并不显著。(2)师生相互信任关系不稳定。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高中阶段的问题学生,他们学习兴趣不高,而且往往对教师有一种敌对的态度,和教师之间很难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影响心理健康工作者开展工作。(3)心理教育的校园氛围还未建立。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主要在人员和设施等硬件配备,忽略了校园软环境———心理教育的环境方面的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投入的硬件设施并不能充分被利用起来,影响了其实际效益。4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方向的建议(1)加大心理疾病防御的投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大对心理疾病的防御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帮助学生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在这一阶段,心理辅导教师及政工人员应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心理,在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抚慰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此基础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话,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2)对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力资源,节约人本费用。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每一位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各学生工作者,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之一。加大在任教师的统一培训,例如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讲座等,从教师的内在机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营造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许多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职生这个群体中,适应性与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适合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来解决学生共同的问题将是事半功倍,还可节约宣传及设施费用。(4)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如教育技术设备的更新,图书资料的充实;增加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组织编辑校报,建立文化艺术长廊等。虽然初期投入成本较大,这一系列的建设会沉淀为学校的文化,会对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5)形成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任性、自卑、孤僻、自私、悲观、依赖等,而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心理行为问题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要提高实际效益,应争取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才能提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玉红.高职院校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6).

作者:罗伟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摘要】随着当前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开展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育研究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内容,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心理性问题的出现是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教育性问题。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心理性问题的出现对于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确实解决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好的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发展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我们通过对专业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对高职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心理测量、模拟实习等多种工作方法收集数据与工作经验,并通过专业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开展分析对工作中的主要经验进行总结,开展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造成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调研

在高职教育实践研究里,我们首先利用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方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进行了实践分析。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了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与方式改变造成了心理问题

在我国的小学与初、高中教育过程中,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论为主的学习模式。但是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学生学习方式与内容以实践与职业教育为主、理论教育为辅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内容与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变化,进而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社会地位的转变造成的心理问题

在高职学校过程中学生从青少年进入了成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从学生成为职业者的变化、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变化等变化性问题。这种对于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感,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是较为严重的。

3、社会关系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学生的社会生活里,社会关系变化也是造成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因为与教师、同学、异性间关系的变化,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交往畏惧感。同时由于高职生活中,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交往不适应,进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在这些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学生的不适应性与逃避性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原因。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方法研究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建立教育中依然采用着理论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教育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利用以下的工作模式开展了教育工作。

1、利用有效地实践模式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当前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有关。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利用有效地工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类工作方法包括了团体咨询模式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种工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模式的开展具有以下实际内容。一是心理团体咨询模式。团体咨询模式的开展与传统教育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其主要的工作方法是按照咨询者心理问题的特点与需求,分为小组开展讲座、写体会、讨论、写日记、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等工作内容,利用小组内的互相帮助与沟通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成。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在他人的帮助下得到很好地改善。二是拓展训练模式。在当前的心理教育过程中,拓展训练的开展是我们经常采用的心理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拓展训练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集体合作意识等心理素质。

2、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学专业活动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与产生原因,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学专业活动,利用实践活动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活动一般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在专业辅导下由学生自身完成的活动。如组织学习进行心理剧表演、体验式素质拓展训练、班级委员培训、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实习实训中心理健康演讨会、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知识进寝室活动等工作模式的应用就属于这类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的控制性工作内容。如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活动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内容。

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解决高职学生因为社会交往、实际职业环境等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利用社会志愿模式,促进学生进入社会内,感受与适应社会环境,对其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如在职业实习过程中,利用社会实践工作,使学生可以尽快的了解与适应职业环境,解决学生在职业实习中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效地工作方法。

三、结束语

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结合实践情况,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工作,对于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有效地促进作用。我们高职学生心理教学科研工作中,开展了创新工作课题研究,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作者:王东 单位:吉林省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健康心理,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建设上,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飞跃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不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需求,而是要求全面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也要进行调整,不再只抓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在择业时有更好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很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及目的

(一)教育模式转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由于过去教育资源的限制,我国主要是以少数人受到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我国的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模式。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其生源的素质必然会产生下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增加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教学水平也在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实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产生变化。现在更加重视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团队的协作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在重视基础教学的同时,更加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二)生源问题

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多为在高考中“失败”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同时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职业前途的迷茫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的讲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的学制相对高等院校的学制要短,使得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和就业压力。这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和心理的教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目标,为此我们应当在技能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上能够持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道德品德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教育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为学生的道德品的的培养带来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培养学生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同时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应对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

通过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及课外实习活动,更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认同和认可,能够化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感。

(二)课程安排

根据高职院校的心理成长开展心理健康课程,针对性的对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心态来应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压力。同时采取专业训练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职业环境的模拟营造职业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职业模拟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

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责任心。应当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人才的培养和人员的配置,提高师生比从而适应高职教育的教育需要。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兼职人员为主,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应当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性培训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相关教育资格证书。逐渐使得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由于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更细致的关心和教育学生,所以每一位在校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应当发动全体在校教职员工参与进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对教职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工作,一边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我们也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平台,通过课堂的网络化教学和移动端聊天工具更加高效和快速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心理的成长和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不断对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陈立影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七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关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饿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其培养的必要性入手,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关系

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量剧增,因此求职者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得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这对于求职者尽快适应职场环境,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都既有裨益。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属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范畴,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首先在发展理念上,二者都是本着“以人文本”的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素质要求,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给予适当的指导。其次它们都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倡导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成具有创新性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加强学生的德治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都是属于学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需要的是各个职能的有机运行,而不是单靠一种技能。假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仅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则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发展的自我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度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问题,还有的关于道德的审判,这时候学校就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排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未来职场生活。

2.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今社会各类人才积极涌现,人们的竞争压力增大。在如此的背景下,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特不断提升。因此学生们不仅要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职场的各种压力和变化。同时职场的人际关系相处也相对复杂,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道德衡量,积极应对职场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学校人才培养的职责。高职院校承担起了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积极结合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就业,那么他们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就要注重学生的多层次的培养。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进行指导,从而培养多方位发展的饿综合素质人才。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两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辅助,人们在职场上遇到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疏导。其次,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了方向,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展开是围绕着职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在其他场合,更加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针对性。将二者结合起来,很好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指导。

2.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学当中。职业教育与普通的大学教育还是有区别的,普通大学是为了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就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决定了他们的培养方式的培养内容的不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其职场需要的人才。

3.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从而为学生的职场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4.积极接受反馈意见。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职业教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接受了新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将他在教学中察觉到的问题对学生予以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企业对录用人才的信息反馈,改进对这方面工作的实施力度。学校也可以采用定期回访和跟踪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职场上的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结语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职场生活的有序开展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同时,务必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周春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之学科渗透浅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92-94.

[2]洪丽,刘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04:46-49.

[3]王艳.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161.

作者:高磊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第八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辅导员工作要求和重心,就优化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成效作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和引领者,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疏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情绪焦点、就业方向、升学深造等诸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上存在的些许区分,这一现实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立足现状、分析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问题干预,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开展。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想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等问题的困扰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冲击,一旦未能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心理的困扰甚至造成现实性的悲剧。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比比皆是,从马加爵开始,再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事件、2014年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的学生砍人事件,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性事件已经备受全国瞩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从点滴做好大学生心理预警工作和疏导工作,善于发现,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悲剧的一再发生。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处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受到社会思潮、经济文化、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冲击,在阶段性的心理状况上具有共性,因此心理健康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提升自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的一员,但并非专业性的一员,在业务水平上,他们往往没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那么专业,也未必受过系统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性不强。但同时,他们又是教师团队中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最有机会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群体。所以,提升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是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做得好未必看得到成效,做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引发现实性的问题乃至悲剧。因此,如何在做好其他条线工作的同时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建构好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对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身处青年人阶段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应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操练。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相关培训,诸如心理专家讲座、督导培训等;在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时,多借鉴其他院校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通过各种途径完善自身在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并在工作中实践。

3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为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但又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及时合理的教育和疏导,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展开。

3.1社会、家庭客观情况造成的心理问题

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理出现失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外来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欧美一些略带腐朽色彩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同时少部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追求享乐等消极堕落的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感到愤恨、失望,一些学生继而产生对社会不信任乃至憎恨的心态,客观上阻碍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影响了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根据这样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阶段性、高频次的主题思想教育、心理团体活动、主题心理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日渐传输给学生,逐步扭转学生的不良心态。

3.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与难度加大,学习方法要求大学生自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分析性,这些都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产生诸多焦虑或困惑,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要领等,有可能导致神经症、厌学症等身心疾病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心理普测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组织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演讲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专业技能展览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厌学的情绪。

3.3来自不同地域、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离开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生源的地域混合,学生往往可能来自全国各省各地,贫富差距很大,经济状况导致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分化,一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家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如此大的经济悬殊带来的压力,到了大学以后,这一新增的压力给部分贫困生带来自卑、焦虑乃至自闭等负面心理状态,还可能造成部分贫困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于金钱的畸形渴望等负面心态。就高职学生这一心态,辅导员在心态上首先要端正态度,用尊重的态度与之交流,避免流露出同情或怜悯的态度。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毕业生报告会、多方位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信息等形式,从物质上、心理上为贫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针对贫困生自卑的心态,可以组织部分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让其在共同的团队中自我成长,逐渐摆脱自卑心态。

3.4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对于人才招聘存在着较为实际的选择,在高学历人才也越来越难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相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客观的劣势,而高职学生因为学制特点,接受的往往是专业文化和技能操作并存的教育模式,一年多的在校学生,一年多的顶岗实习或企业实习,造成高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能又未必精通的窘迫现状,让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已经对就业产生恐惧感,甚至更有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认为再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高职毕业的文凭现状,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肯定比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心理状况消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进度,另一方面增补创业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优秀就业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同时对于部分存在就业困扰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等。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从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完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晓园.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与开放,2009(10).

[2]陶成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祁佳毅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改变以往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转而以研究正常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个体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个性发展以及身心协调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大学生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于高职大学生更是如此。而如何能以最有效的形式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内容。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推翻了以往心理学界一直以病态的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的研究范式,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普遍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注重个体健康和谐的身心发展、注重预防大于治疗的教育观。在大力实施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更应注重将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塑造积极人格,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心理素质,这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的、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乐观主义及快乐,强调如何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二是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希望个体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如爱、人际交往能力、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工作能力、创造性、宽容、毅力、勇气、洞察力和智慧等品质。三是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建立积极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系统,如何培养公民的责任感、美德、利他主义、文明习惯、职业道德等。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积极的方面,强调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找发现幸福美好生活的途径等。

2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结合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系统的开展,课程内容丰富、连续、有系统,更重要的是跟学生日常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而目前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都是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意义且形式单一,仅仅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教学任务;课时有限,每个学生三年时间只上十几学时的心理健康课;内容枯燥,课程内容仅限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方法等,例如讲讲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等等。而高职大学生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心理问题,这些内容跟自身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不需要听,这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如课堂秩序混乱、课程效果不明显等。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关注问题心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准确,都以问题为中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零事故”,即没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没有学生出事故就万事大吉;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普通学生内在潜质的挖掘和积极情感的调动,即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2.3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阐明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当中,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教育模式。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将主要的重心放在专业课程领域,重专业而忽视德育、重技能而忽视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很容易出现精通专业但是无法适应环境、技能过关但是情商低下,也就是做人做事、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个性得到不发展、素质不高、品行太差等等问题的出现。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这样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相信个体内心当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消极力量,另一种是积极力量。如果一个人内心当中消极力量占主导地位,个体就会表现出自卑、冷漠、高傲、自大、贪婪、抑郁等负性心理品质;而如果内心当中积极力量占主导地位,个体则会表现出宽容、善良、勇敢、责任、乐观等正性心理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学倡导教育应该调动个体内心当中的积极力量,让积极的心理品质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同时,最大程度地遏制消极心理品质的发挥,这样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就都是阳光的、积极的、乐观的心理品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要做到的就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教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能力,以恰当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自尊,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心理学概念中,我们知道人的情绪跟主观需要相关联,如果主观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体验到正性的情绪体验,如快乐、满足、幸福、爱等;而如果主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体验到负性的情绪体验,如悲伤、失望、苦恼、压力等。而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生活状态、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任何教育当中,教育者都应该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幸福感如何。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中的主观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满意程度如何,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健全人格、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3.3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要以积极元素为主

心理健康课程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应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逐渐改变以往过多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模式,转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掘、幸福感体验等积极品质的形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和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自然而然就会避免或抵制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而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另外,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心理情绪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积极的眼光审视自己,善于发掘自身优势,开发自身潜能。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不足之处。但他们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思维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等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这些学生特点相结合,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已达到使学生学会善于用乐观的心态对人对事,并形成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再次,采用理论传授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讲授抽象、枯燥,学生也很难掌握和理解,更别说是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因此,理论讲授必须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将团体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小组活动、团队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受、领悟团队合作的力量、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记忆,而且也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19-21.

[2]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8,(2):33-34.

[3]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7-10.

[4]杨云.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1):82-83.

[5]任胜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生心理健康辅导[J].职教论坛,2012,(8):68-69.

作者:隋明兰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伴随就业趋势的日益激烈,我国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严重,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警醒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此时正是关键的转折期,必须要充分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大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较为偏好于专业技能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上较为忽视,加上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晚,这就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对此广大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

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休学、出走甚至的自杀行为的现象接连不断,受到社会广大群体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光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状况,还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目标有着就为重要的价值意义。当前我国需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进而成为我国社会奠定稳固的人才基础。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校角度。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前的重要时期,其人身价值观还未良好的形成。如果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无法解决,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思想观念都会发生扭曲。所以,从内在心理上说,如果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要不断的改进教育手段和方式,从行为、心理、思想等不同素质层面上去培养和促进,使得学生可以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二)社会角度。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工作有着直接关联,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作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专业的技能及健康的身心。首先,有效健全社会意志。学生通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心理品质,进而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和良好的社会意志,进而促进社会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增强学生社会独立和适应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私、依赖的心理,培养其在社会中的独立和适应能力,让学生可以以正确的姿态面对社会的挑战。

(三)学生角度。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加上学习方面、就业方面及情感方面的压力也在随之加大,难免会出现不良心理,此时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节和引导。其一,通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其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活跃在社会环境中。其二,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平衡心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良好的健康心理可以让学生平衡心态,以便未来发展中建立良好人际关机。其三,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状态和年龄的增长来调节心理,实现随着生理成长而心理成长,达到真正的身心和谐。

二、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忽视。虽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但是却没有引起部分院校的重视。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仍旧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对心理教育领域认识不足。有的学校虽然已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却只停留在表层,认为主要学生不会做出危害学校安全和极端的行为就可以,直到学生真的出现问题再去弥补已经为时已晚。

(二)心理健康教育重知识轻实践。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只关注与心理健康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会和经验,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选修课进行普及,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来说没有明显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反而会成为负担。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感官行为,需要结合实践活动进而让学生吸取经验,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个体的心理承受力。

(三)缺乏专业教育人才。首先,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意识不高,加上学院相关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学院内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人才不足,健康教育能力有限,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其次,当前高职院校内极少设立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机构,设立了咨询机构的学院中设施也不健全,等同虚设,完全没有将其作用发挥到实处,这就使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建议

(一)职业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科目是高职院校中主要的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到职业教育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心理健康源于用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将其作为学生教育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职业教育的心理教材资料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进去,进而为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层次化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在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时,可以根据学校学生自身状况和特点进行分层划分进行教育。高职院校在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时,可以根据学校学生自身状况和年龄特点进行分层划分进行教育。对于新生可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侧重对学校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对较高层年纪的侧重于培养职业道德、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需要加强就业准备、职业方向及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设计,丰富教育资源等。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意识、正确的职业思想,使其逐渐具备高职技术人才应用的职业心理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除了通过课堂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学院和学生需求,配备心理教育转型人才,进而对学生定期展开心理咨询和普查活动。其次,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建立心理辅导热线,让学生可以大胆通过这种形式来寻求心理辅导和咨询。最后,构建学生档案库,对于新生一入学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于存在心理偏差和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与正确指引和治疗,避免因忽视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加重。

(四)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力量的强弱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来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团队。对于师资人员还要不断的去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教学水平,辅导教师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生,以提高心理健康团队的教育水平,带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质量的提升,会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果,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院校心理辅导者还要采取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指导和帮助,尽力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五)构建良好校园氛围。首先,净化校园环境。以绿化、美化形式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校园氛围。其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问题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比如说,开展特色心理剧演出、成立心理健康协会等,或者定期发放健康科普资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优化心理素质,进而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岳媛.浅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4).

[2]古志华.试论新时期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策略[J].世纪桥,2013(03).

[3]赵丹.浅谈高职高专学院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

作者:卜剑莉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