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
时间:2022-07-11 09:13:25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对政府评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更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已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能够覆盖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高校借助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延伸至学生家庭,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扩展到社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背景下,政府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向着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管理者、监督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基础的重任也理所当然落到了政府身上。政府能不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管理、评比等环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可以由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联合起来对政府相关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政府更好地作为或不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2对学校评价,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然而,国家政策导向与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模和深度不够,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面上,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举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使得这项工作难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有些高校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轻视普遍防治与引导。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学校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共同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协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及时发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促使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3对教师评价,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和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使得有限的心理教育师资流失。从总体上看,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员以兼职居多,专职人员少。其中大部分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很多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熟悉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方法与内容,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因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并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此,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备、师资结构、培养培训,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系统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形成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各项技能。这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才能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对学生评价,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在个体或群体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实效性偏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够高,极少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由于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方法、手段参差不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能整体、准确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全面掌握,这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高效地开展。学校运用多种测评方法,如实验法、心理测量法、观察法、会谈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状态检测,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心理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跟踪测评,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部门系统地评价大学生在参与多样和综合的心理指导,如学业选择、职业规划、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后是否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和较高的心理生活质量,才能够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价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大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个性品质得到完全的发展。
作者:龚云平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由于各种压力,心理健康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格完整、统一,智力在正常水平发展,同时对自身能够进行正确地评价和认识,人生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此外,大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良好地控制并保持稳定的心境,快速适应环境且能够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主要特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在环境中的应激表现,例如自我认知系统混乱,人际关系不健康等问题。目前大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心,克制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高,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和持之以恒精神。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否符合标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具有相对性,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是由良好的心理状态向严重的心理疾病过渡;其二,发展性,它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三,理想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努力,追求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不断的发挥自己;其四,整体协调性,它保证了个体在反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最高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很多学校发现,体育课能够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利用体育课上的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满意度,并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高校体育课程首先能够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心理效益,它主要体现在人运动完能立刻保持一种舒适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不是很长久,因为这种心理效益是不依赖于运动负荷及生理方面的参数改变而变的。其次,它可以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从认知上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而且在运动中,使神经系统在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中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从而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增强学生反应的灵敏度;其二,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及意识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坚强、自立、上进等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此外,还可以王一存,长春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紧张心理,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通过合理科学地将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三、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对策
校方在配合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时,鼓励学生参加以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为主题的讲座,还可以设立体育活动俱乐部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推广和宣传。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的对策主要有:引导学生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提高其参与性与积极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及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各类体育锻炼活动能够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正确认识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的问题;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氛围,使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开设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加强学校体育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校方应积极从物力、人力及财力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研究相关课题,对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手段进行探讨分析,为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它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各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中,同时将其列入体育教学内容,并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师资方面也应积极对教师的人格、道德水平等进行培养,并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和教育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综合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一存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三篇: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而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太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要,有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和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之中,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双方很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做好
很多高校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大学生做了很多的调查,有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希望通过沟通和交流减轻他们的压力,所以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将压力与老师倾诉,这时学校可以在学生中选择一部分人,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与同学们密切的接触和沟通,这样可以更容易了解同学的心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教师与家长,他们之间容易沟通,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更有说服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目前,在我国,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经验水平,他们自身的经验不足,就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好的教育,所以说,必须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可以邀请专家来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也可以让教师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学校要对思想教育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要给予批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专业互补,才能不断的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的教育者必须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阿依努尔·买买提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与对策
1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是受到心理素质影响的,个人创造意识、自主人格、、适应能力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是抗拒环境诱惑、减轻个人压力、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处理解决好人际关系、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顺利渡过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发挥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健康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我的价值。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的心理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在一定条件转化为人格特质,使人格发展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使自己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人格健全,逐步提高交往的能力,主动融入并适应校园生活,增强自信。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有人因环境变化失去自信心,有人因人际关系不能适应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特别是大学生在高考竟争中,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学生心理脆弱、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一些挫折心理难以承受,采取不正确的极端行为。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产生失宠感。然而,高校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措施,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辅导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深入的开展。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增加,辅导员队伍人员缺乏,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不足,只是忙于日常的事务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长效的制度和机构,有心理健康补救性的教育。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预防性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可做可不做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予重视,学生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等方面受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易出现心理疾病。
(2)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认识的偏见,造成不重视或回避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回避咨询辅导。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的变化,使一些学生不能尽快调整个人的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3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远大的理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结合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变化,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大学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大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自如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应积极参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校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除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外,教师也应掌握基本知识,关心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师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老师在和学生交谈时,会对学生的意识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正确引导,或向相关管理人员反映,避免学生发生极端行为。高校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教学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高校主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长期以来,高校在心理咨询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只关注已经出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学校要提前采取措施,适时进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调整,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和方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治疗。在学生中推荐热心的联络员,让他们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关注了解身边学生心理状况,积极主动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联系,加强学生间的自助与交流。
作者:王延平 杨瑜侠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其运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人类行为中那些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以及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固定的、实际的以及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改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为那些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展开工作。
4.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况自然会好转;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同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作者:庄濛杰 奚晓岚 王珏 单位: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六篇:箱庭疗法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箱庭疗法的思想基础及方法
(一)思想基础
1.荣格的理论。荣格理论的要点,主要在于其“原型”、“原型意向”、“集体无意识”、“投射”等概念,以及词语联想、积极想象等临床方法,这些也是箱庭疗法运用的基础。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象征性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语言。箱庭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非言语”和“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中,来访者通过对物件的摆放使其内心世界具体化,象征物的意义和作用在无意识中表露和展示出来,进入意识层面中来使其内心世界得到修复。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物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投射的过程,由于不同的来访者选择物件不同,意义也不同,因而,对箱庭作品的分析不能把每个物件孤立起来,必须与整个箱庭作品的结构与主题结合起来。
2.中国文化。卡尔夫在《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一书中,把中国宋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阐述了其哲学思想。卡尔夫说:“在我研究中国思想的时候,遇到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在我看来,这与我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思想是相互应和的……第一个象征无极的圆圈,好比出生时的自我;其次是阴阳运作而产生五行的圆圈,这正蕴含了自我的表现过程,包含了形成意识自我与人格发展的心理能量;太极图的第三个圆圈,可以比作自性化过程的开始;而太极图的第四个圆圈,正反映了心理分析中的转化,一种生命的周而复始的象征。”在卡尔夫的书中,她还经常引用《易经》和《老子》来分析与解释个案的治疗和转化。
(二)基本方法
1.材料。箱庭疗法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一个内侧尺寸为57×72×7(cm)的沙箱。沙,是箱庭疗法中重要的媒介,沙子通常象征着土地和一些具体、物质的东西,一般个体通过沙子可以唤起儿童早期的体验,重塑自我;此外,玩具是箱庭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治疗有效性的因素之一,通过选择和摆设各种各样来自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玩具,个体创作自己的作品模型,有关原型、象征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2.过程。箱庭疗法可以分为创作箱庭作品和来访者对作品进行描述与讲故事两个部分。治疗者通常以“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这样的指导语开始实施箱庭疗法。来访者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说明就会做起来;咨询者只需要站在一旁表示支持和理解。通常来访者创作一个作品需要20~40分钟,咨询者不能任意结束作品的创作过程,而是咨询来访者本人的意见。作品完成后,让来访者对作品进行命名并讲述一个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咨询者与来访者一起探讨,通过理解、支持、解析、整合、疏通、启发帮助来访者澄清作品中所隐含的意思。来访者的作品能够体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中心则往往是自我象。在荣格理论中,理解自我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箱庭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19-23岁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步趋向成熟,但个性相对明显,在校园集体的生活背景下,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情绪情感、生活环境适应等等问题上出现心理偏差,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箱庭疗法作为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辅导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箱庭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发展。张雯的研究发现,在完成箱庭作品的过程中,给予成员间表达自我、了解他人及提高社交技能等学习机会,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陈燕的研究发现,对自愿参与实验的三对恋爱关系不良的被试参加情侣沙盘疗法后,情侣之间的情绪得到宣泄,促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情侣间的动力性增强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可见,箱庭疗法在个体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提升自我价值感
箱庭疗法实质上是通过作品来表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性的心理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给来访者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使自我与本我相连接,促进个体表现地更和谐与平衡,并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有学者认为,箱庭疗法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彭贤等人的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提升自信心、明确目标、增强生涯决策的能力;方航的研究发现,约90%以上的成员认为通过团体沙盘,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个人成长上有积极的效果。
(三)促进自我整合
箱庭疗法对个体自我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促进个体自我的整合。宋斌的研究发现,沙盘游戏的主题与个体自我防御机制有关,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出创伤性的主题,而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出治愈性的主题。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创伤性主题可向治愈性主题变化,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也逐步向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转化,从而促进自我的整合与发展。张红等人的研究也论证了沙盘游戏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该疗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借助象征、意象等与无意识进行沟通,从而促进个体内心冲突的表达,以达到身心健康与自性化的发展。
(四)促进人格成长
箱庭疗法充分整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想和中国文化,它深入人的潜意识,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成长。张雯等人使用箱庭疗法对一名强迫性思维女大学生进行治疗,发现箱庭可以处理个体的创伤体验,促进个体自我的建立和发展,从而达到缓解强迫症状,改善消极情绪,使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箱庭疗法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上也有显著效果。团体箱庭为大学新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和观察自我的平台,通过在摆放作品的过程中,个体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更好地探索自我,不断对自我进行认知和修正,增强自我对环境的适应,促进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研究展望
箱庭疗法是近年来在中国心理咨询实践和实证方面发展较迅速的一种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箱庭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心理分析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研究方法也从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到实证研究;治疗对象由儿童、青少年转向成人,从病人转向正常人;治疗形式也从个体箱庭治疗发展到团体箱庭治疗、家庭箱庭治疗;治疗的有效性涵盖了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当前,箱庭疗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还不够成熟,其理论基础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箱庭疗法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对治疗者创作的作品缺乏客观、可测量的评估和解析;此外,箱庭疗法整合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对于跨文化研究是否有不同的解析尚有待检验。总之,实现箱庭疗法在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领域中更广泛的应用,使箱庭疗法成为一种独立和完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黎艳 吴洪宇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电白春华学校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索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就会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凶杀等案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危害和影响,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乎国运的兴衰,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兴国战略的需要。
1.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既使学识渊博、能力超强,也不会利于国家和自身的发展,相反会呈逆向发展之势。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影响学风、班风的建设,引起班级同学的紧张情绪、猜忌心理,同学之间的相处象隔着厚厚的帘子,天长日久就会影响班级的团结、稳定。没有好的班风也势必会影响到校风的建设。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实效性,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1.3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问题更为复杂,承受的压力也普遍增大。而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缺乏应对和处理能力,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灵困惑、大步迈向成才成功之路的需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心理健康的教育机制有待加强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机制也不健全。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机构,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身上,重治疗而轻预防;还有部分高校尽管在大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课程多半是做为选修课或德育课的补充,课时量较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不高,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也大多雷声大雨点小,水过地皮湿,并没起到预定的效果;大多负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隶属关系不清,人员配备不齐,资金短缺,没有基本的设施和设备。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短期效益的思想。
2.2心理咨询机构的效能有待提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技巧性较强的工作,在国外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及两年以上的从业锻炼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也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在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专业设施的建设上与国外相距甚远。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只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咨询的技能和经验,加之缺少必要的心理咨询仪器和设备,使得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规范性、科学性不强;一些心理咨询教师在做咨询工作时没有较好地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给学生解惑释疑,咨询手段主要是与学生谈话聊天,对学生一味地劝解说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在咨询工作当中,缺乏全局性的考量,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辅导,缺乏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学生只能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却找不到根本解决心灵困惑的汤药。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2.3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较少、相对薄弱。一些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上没有固定的统一教材,教学内容一般定几个主题,教师根据主题自己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虽然课程中大都涉及到实用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很多内容如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能深入展开,造成大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有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对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指导性不强。有的教师上课只放一些相关心理咨询的视频,放完既不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讲解,也不对学生提问和启发,学生看完就忘,使课程开展流于形式。
2.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队伍的质量、数量不太稳定,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寥寥无几,部分规模不大的高校竟没有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是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有自已的学科背景,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操作起来难免肤浅;部分有心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和心理咨询的技巧,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经常束手无策。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素质不高,又缺乏专业的培训,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激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保持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需结合自己的特色,想方设法让励志的、勤奋的、充满正能量的校歌校训在校园中普及、强化,使人人都遵守,师生都拥护,校园中充满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风气;高校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高校还需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大学生们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2建设系统性的工作体制
高校应建设集筛查、教育、帮助、干预和追踪于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制,切实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尽力解决;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要畅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发现行为异常、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找根源,共同应对。要加强心理咨询及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联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心理历程等,使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咨询要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力量相结合,在班级中营造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氛围,师生同心协力以适当的方式关心和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同学;高校还要运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邀请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3.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应由专职和兼职的人员组成: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组成,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时间、知识、技巧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还应通过专兼结合等形式,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想政治等专业为补充,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丰富心理咨询内容,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兼职人员上岗前要进行集中、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学习网络课程和倾听心理专家的讲座,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高校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估、评优、评奖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科学的量化标准,经常以问卷调查或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了解和管理,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调动他们的责任意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4注重心理咨询、拓宽活动渠道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沟通技巧,通过观查、倾听来访者,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对来访者进行开导、启发和帮助,使来访者尽可能的直面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咨询部门做为主阵地,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设施,聘请专业强、技能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最好是博士)做心理咨询工作,加大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力度,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心理咨询教师能够走出去、引进来,经常深入心理咨询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在线咨询,开通热线电话,对学生进行心理与行为训练等。旨在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作者:李箐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展现状
1.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但由于此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教授的学生均是大一新生,且上课教室都只能大教室几个班合班上,所以,比较难以统一,进行小班体验式真正的学习。目前只是少数几个学校为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把课程按主题分开,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师来授课,但这种基本上是选修课。另外,在教学选用上,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各校使用的都由教师自行选择,所以有可能出现,同一门课程,教师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不同的情况,这样体现出个有的教师更多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本课程的最根本目的是心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流,一个是专业教师的缺乏,另外有的学校是教室不足,有的是教师还无法适应体验式教学,教学观念暂时不能转化,因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比填鸭式的教学更难。因此,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普遍情况是三、四个班合并在一起,采用大型公共课的形式进行集中教学。传统传输式教学将设计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真正内涵,无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前者所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通常都是被动角色,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更是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主动接受意思薄弱的问题,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度低,无论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热身环节、体验环节和分享环节,本来学生是有很大参与的空间和机会的,但是习惯了被动听,学生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有时教师想试验性改变教学模式,学生一旦养成被动接受,在转型中就会发现学生很难真正对体验式教学感兴趣。例如,在在热身活动被动参与,体验环节敷衍了事,分享环节只有少数干部参与。大学生本是求知欲很强、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群体,出现这种情况既有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需从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课的积极性。
4.客观情况导致重视度不高
大学课程较多,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公共课,所以在学生心理感觉重要性不如学好专业课对以后就业更有用。虽然有的大学生和教师均认可和向往体验式教学,但大学生除了必修课比较多外,还有其他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四六级考试过级,计算机考试过级,平时的社会实践和兼职等,他们不愿意也不重视在心理健康选修课中投入更多精力,无形中也就忽视人格培养隐形过程。因此,即使授课教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点,想将之运用于教学中,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水平无法深入研究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则无法无法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
5.教师专业化水平受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总体来说,他们都未曾收到专业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教学过程中重心仍是传统的观点,完成教学任务是首要目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内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环节中碰到有内心冲突的学生,无法化解情绪。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尽快更新,部分教师还是传统的教育观点,忘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新情况新个性而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课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实践
1.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
要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课前准备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课程情景设置的好坏,是体验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境设置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到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并非易事。具体地说情境既要要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又要考虑场地和工具等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景
体验的情景要新颖,对学生有吸引力,并且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就必须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在为自己解决自己平时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心理难题,在这种感知下,学生自然而然会很感兴趣,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教学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针对学生个体特征进行情景的有效创设,这个是个教学中的难题。一般教师在做情境设计时只能根据普遍情况设置,让大部分的同学配合做好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学生个体特点就忽视了,胆小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被动,所以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反应,适当解决突出的心理困惑,鼓励胆小的学生大胆参与到其中,然后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性,灵活操控情景的实施。
4.注意课程中及课后引导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把控,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在交流互动时要让学生注意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课后学生需要反思,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参与课程中的情景创设所蕴含的寓意。才能进一步思考那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透过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达到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建构合理
体验式教学效果是非常好,但是能否发挥它的功效,有一个精英式的教学队伍是关键,如果执行不好,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无用,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要求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能、热爱学生的爱心、把握课堂的调适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体验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观察能力、感悟力。因而,需要对这几方面的素养进行强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我学习和提高,学校也要给老师更多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学习学习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的好的技术、方法和活动,弥补自身不足,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团队,通过精诚合作,实现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
6.注意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案例体验法、榜样示范体验法、辩论式体验法,这些体验式教学法各具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适当的灵活选择不同情境,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教学常用的其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各种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优势互补,使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选择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原则和方法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通过体验式教学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目标,又在团体互动、相互合作中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并且能更加长久地把学习效果移植到现实生活之中,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李洁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第九篇: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剖析
1.社会责任感不足
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接触到的文化都比较前卫,对于许多事务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很强的成功欲望。但由于经历不够多,很多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等概念之间不能有很正确的把握。他们把自我价值、自我利用看得非常重,一味地向他人、社会索取,却不懂得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没有想要为国家、祖国、人民做贡献的责任感。
2.情感抗挫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相比于十年前的大学生而言,更加真切地体会了高校扩招、学费涨价、就业形势不佳、房价疯长等社会现象,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对于家庭、父母的依赖性非常高,又因为社会现实压力的刺激,他们对于自己情绪的把控显得力不从心,但凡遇到些困难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容易枯萎与败落。据可靠调查发现,有近七成的大学生在情感受创后会留下阴影,情感抗挫能力极差。
3.缺少信仰及理想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缺少信仰及理想,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或者部分学生持有过于不现实的理想。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觉得工作、进修等问题离自己还非常远,所以在大学生活的一开始只顾着吃喝玩乐,久而久之,这些人丧失了生活、学习的目的性,生活也开始变得索然无味,直至迷失自己。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提前出现了恐惧、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单一
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必修课、选修课为主,属于共性教育,但每个学生由于经历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往往不同。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书本中的内容并不能提供实际帮助,降低了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2.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当下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讲座、一对一心理咨询等方式。其中,一对一心理咨询由于是针对性辅导,所以教育效果最为理想。但是,由于其教育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受众较小,真正受到帮助的学生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反,课堂教学、讲座由于其受众广,可能帮助到的学生更多,但又存在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等问题。所以,当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针对本文的研究特征,以下概念较为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对被辅导人员,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辅导技术,帮助被辅导者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中进行的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团体内部的人员交流,使个体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学习、观察,从而更好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其作用
1.有利于学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以团体为单位,通常有几人、十几人甚至是几十人。由于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几乎都是同龄人,所以,心理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在分享问题时得到其他学生积极回应之后,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慢慢产生积极的想法。与此同时,团体心理辅导组织者通过对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依据情感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问题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之前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2.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一般是以组织者为核心线索,以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组织者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直面自己的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不加隐瞒。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之间的共同分享,发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类似,这样能够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与负担,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减少过于自负或者自卑的看法。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有分享环节,能让成员学习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互动,提高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益。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环节是心与心的沟通,所以一般都会有相当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独立思考、自我感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寻找自我与他人的行为、思想差异,迫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深思熟虑后选择自己认可的途径并实施。换而言之,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科学地选择、判断,最终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由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运用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培养了他们自我探究的习惯,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主动地调整自我的行为与思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压力管理上的运用
压力是指人由于内心冲突带来的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是一种认知行为体验,由心理压力源及对压力的反应共同构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真切地体会了高校扩招、学费涨价、就业形势不佳、房价疯长等社会现象,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所在。而压力管理就是促使大学生正面应对压力,不仅不能让压力打败,还要打败压力。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思维、行为都可以对压力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是最本质的决定压力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组织者可以让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还可以教他们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减压,最终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办法,使学生的抗压能力增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乐观、积极向上地生活。
2.情绪管理上的运用
情绪是人对于思想、行为产生的心理、生理上面的主观认知。情绪管理的办法是先教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通过不断的协调、互动,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高度培养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管理。近年来,情绪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多多少少都出现了抑郁、焦虑、自负、自卑等不良情绪,有些情绪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如果不加管控,很有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还能更加敏锐地感知自我的情绪变化,及时、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是自我情绪管理方式中的一种。
3.时间管理上的运用
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有限的时间,杜绝浪费,因而就出现了时间管理的概念。时间管理的首要要求就是对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提前做一个大致的规划,再通过一些技巧与方法来完善规划。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的角色过程中,突然间多了很多的自由时间,一般都会有一个迷茫的过程,不知道可以干些什么,因而很多学生选择了沉迷于网络、社团活动等等,对于时间没有任何的管理,所以,对于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辅导非常重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大学生明确自我的价值,树立自我的目标,根据任务的排序,一定次序地规划、处理事情,帮助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的概念与方式。
4.人际交往上的运用
大学时代是人们对于人际交往最渴望的阶段,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他们渴望平等,重视精神层次的交流,有关于情感的话题会占据较大比例。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能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归属感,实现一定的自我价值,从而改善了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紧张等,或者由于没有朋友因为孤独导致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给予人际交往过程中有障碍的学生一个平台,还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促进自我的身心发展。并且,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团体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学习对于他人的了解、认知与熟悉。
作者:刘新颖 宫小淇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第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索
一、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社会层面商,社会工作主要是强调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和一些社会冲突,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专业层方面,则是强调个人发展,助人自助,通过对其他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解决困难,最终也可以让自己从帮人的实践中获得自我心灵的愉悦,使得自己更加富有爱心,自强不息。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运用类似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但是跟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更倾向于单个的个体,而社会工作更看重个体在群体里的作用,整个社区,乃至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补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自身心理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同时也是心理咨询的拓展和延续。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的原因,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个别文科类师资队伍较强的院校能做到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由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以及少部分心理学教师等组成。兼职人员缺乏专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教学和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学生进行辅导,难以形成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在社会工作方法中,个案工作可以由心理专业教师联合兼职教师进行,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有所交叉,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完全可以由专职辅导员来完成。
2、以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紧缺,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必须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这就使得教师授课只能进行在100-200人的大班中开展。这种情况下,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教学可行性较弱。而实践体验式教学在学生人数多、教师力量薄弱的困境中,往往难以采用。社会工作方法里,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大部分都是实践和体验式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互帮互助,能够极大的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忽视学生主体性,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心理调试方法,从而在面临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试,理性地面对和解决。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和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中,按小组的功能,可分为社交小组、成长小组、教育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意识提升小组、任务小组、社会化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极大的发挥出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三、社会工作方法理论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弥补性作用为预防性作用,是当前课程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对个人的关怀和关注,及时了解到个人最新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有助于帮助个人及时排解心理方向的不良情绪,这使得二者具有很强的相通性,这种相似性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社会工作提供了基本前提。
1、小组工作方法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方法
通过在实际的心理课题上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心理任课老师可以和同学们之间相互建立信任和了解,还可以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都获得一种归属感,帮助自我排解心理上的孤独和恐惧。通过这种方法开展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相互认识、了解、沟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团体心理辅导所不同的是小组工作方法不一定要针对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普通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在某方面进行提高或者学习,教师只需要从旁进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分享感悟。
2、个案工作法的特点
个案工作方法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展开的,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变化的,尤其是人的心理状态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个案工作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不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是环境带给人的影响而产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仅只通过咨询简单的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而是通过了解对学生个体的全面了解,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而带来的一些解决办法和想法,充分结合个人家庭、所在的环境等因素来展开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制定专属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学习应对困难的方法,重新开始自信的生活,以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
3、社区工作方法的引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举措
此处的“社区”区别于传统的社区,此处的社区是指学生集中生活的场域。心理健康课教师通过整体教学、分别交流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以及种类繁多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真正具有校园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一个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诸方面的关注和关怀,让学生心理不在有孤独、恐惧,心理感觉暖暖的,使得自我精神状态处于积极,愉悦的状态。同时,从大学生身处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入手,持续不断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因素,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课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强大心理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持久有效的办法。
作者:陈皓琳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政法学院
- 上一篇:英语测试素质教育论文
- 下一篇:高职教育管理论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