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7 10:16:51
导语: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弱。处于青春成熟期的高职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同时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也比较敏感,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行为处事方式的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些都使得人际交往问题成为高职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高职生与周围人沟通较少,一方面是与父母、老师不沟通或很少沟通,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与同学间的交流少,过多地依赖网络,缺乏现实中的交流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与人际关系的失调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高职学生自立意识较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生,会自我管理,自立意识较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进行管束,但缺乏意志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处理对待问题情绪化,情绪忽高忽低,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过于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因素。不少学生过于高估自己,眼高手低,说起来行,而做起来却相差甚远。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实际中不少学生上网成瘾,或整天睡觉,经常迟到旷课,少数学生还常因一些小事儿与周围同学吵架,甚至扰乱秩序。
3.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当前高职的生源主要包括中职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不少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习惯不良、缺乏意志力、网瘾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盼望着早点毕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补救、轻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补救式”教育模式仍然比较普遍,这种教育模式试图通过改变或消除人的消极面达到个体心理的完善,它习惯把学生都看成是有心理问题的人,从而用矫治的思维惯性去看待学生,所以关注的是少数学生的问题,却极大地忽视了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乐观、全面的发展。同时,“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诊断、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而忽视了预防、团体咨询和发展性的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涉及的只是少数心理问题外显的学生,而不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由于每个同学个性的差异,以及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惑,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具有多样性,而现今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普遍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课程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课程安排课时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有的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教育对象范围受到了限制。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每个高职院校都在开展,看起来已经普及,专业人员、场地、经费样样齐全,但实际上却不同程度上存在搞形式化、流于表面的问题,缺少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只是做心理测量,建立一些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和汇报。另外,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没有专业的心理教育背景和心理教育经验,专业化程度偏低,从事此项工作的很多是德育工作者,专职少,兼职多,缺乏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4.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有相当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应有的重要地位,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有的仅仅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走过场,流于形式。另一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知识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德育解决的是道德问题、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理清关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其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投入,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专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息息相关,解除对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的偏见,主动去做心理咨询。
2.建立健全课内与课外教育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首先,高职院校应调整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增加教学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教育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课外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宣传途径,如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百度贴吧、微博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报告等形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开展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3.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积极心理学是指积极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更多地选择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体验,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重视前摄性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由消除心理障碍为目的向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转变。同时,预防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工作的重心。预防是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特征而进行的发展型教育,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产生、形成、爆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只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4.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成长中心)主要负责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实施危机干预;院系成立心理辅导中心,主要开展院系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扰方面的辅导,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必要时参与危机干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工作和班级内部心理健康活动,并关注班级内同学心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向院系报告;宿舍内部选出心理护航员,主要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以及关注宿舍内部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四级联动,相互协调配合,保证信息的流通性和及时性,有效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服务网络。
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感染性和暗示性等特点,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等产生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积极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从而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我生存、控制、发展的能力。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力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作者:马广宇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林业局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要点
- 下一篇:林业局绩效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