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及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时间:2022-04-05 10:41:00
导语:体育教学及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对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对于五年制大专学生,在校的五年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然而现在的社会和校园环境比较复杂,动力和压力并存,机遇和风险并存,前进和迷茫并存。如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的发展。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体育教学,不仅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为重要任务,还具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这一功能。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各高校过于追求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和提高,往往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内在作用,仅仅是停留在锻炼学生身体这一基本功能上。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困扰着许多高校、学生和社会,教育部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体育教学应该发挥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在宪章中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合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到底如何呢?据相关部门调查,目前国内大学生中16%-26%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神经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可见,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五年制大专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他们的年龄正处于容易变动的时期,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大学里激烈的竞争,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年龄段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通常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当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而失去中学时的学习优势,导致学生情绪紧张、焦虑或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三是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化人格障碍;四是因毕业后就业难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产生各种消极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笔者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如下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三)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四)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五)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六)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三、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强化集体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的项目都是集体活动,需要团结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游戏、竞赛等教法,诱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进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有利于学生增强集体感、责任感,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互相信任,培养乐观情绪和开朗性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拓展训练”是现在采用较多的一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课程,可以运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合理的引导,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鼓励,能充分缓解和治愈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如“信任背摔”,就是锻炼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和团结合作精神的一种常用方法。再比如现在流行的“盲人眼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的去完成。运动会中的拔河比赛更是团结合作的范例。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体会到了信任的威力,使他们的心理走向更加健康的状态。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设置复杂程度不同的困难条件和障碍,使学生在渐进中不断挑战自我,认可自我,增强自信和抗击苦难的程度。在这种情景下,在成功中体味超越的乐趣和困难的渺小。在失败中,也不会自失,因为在集体这个大环境下,可以包容失败与弱小,但不会孳生懒惰。日久天长地经受这种压力锻炼,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同学们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
(三)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
由于五年制体育教学中未开展专项选修课,往往采取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满足不了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为主。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开展娱乐性较强而学生又愿意学的体育项目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调节和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例如通过教师优美的示范和讲解,使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得以提高;在学习中接受竞争和挑战,如篮球投篮教学中安排投篮比赛、排球的扣球练习;健美操表演中的优美的动作与姿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篮球教学在练习“原地肩上投篮”动作时,学生可能由于初学和力量不足投不到篮板上,可以采用缩短投篮距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投篮命中率”;田径“跨栏”教学时可以采用适当降低栏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成功过栏”的喜悦和正确的技术动作。通过教师和团队的鼓励、自身的努力,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四)优化课堂环境和课程设置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是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选好场地,准备好体育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喜爱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乐趣,这是体育锻炼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最重要因素,若不喜爱或者不能从中获得乐趣,就不可能产生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
- 上一篇: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意见
- 下一篇:计生依法行政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