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生心理亚健康问题

时间:2022-12-23 08:19:00

导语:当前高校生心理亚健康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高校生心理亚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显著,每年因此而退学、休学学生不断增多,甚至出现了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与极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亚健康问题更值得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具体化,国外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和罗杰斯的“功能充分发挥者”模式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项基本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工作报告心境良好;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为:第一,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豁达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宽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思想、信念和行动都能与社会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有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精神。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一般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多为描述性的,例如“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心理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频繁出现的情绪躁动、论文参考兴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过分敏感或行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亚健康状态使人们在家庭生活、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困惑、压抑、郁闷等心理感受,从而导致家庭生活失调、工作效率低下、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现:

1.人际交往弱势心理状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退缩、消极、敏感,常常难于与人沟通。由于不善于与人交往,这部分学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际交往时担心不被别人理解,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意见,产生危机感。此类学生自我封闭,不愿找人倾诉,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对人处事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见,不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经常责备别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交往弱势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学习焦虑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感到学习困难,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还表现为放大自己的心理问题,把问题看的很严重。此类学生对外界的反应有极端化倾向:一种是亢奋型,另一种是压抑型。此类学生往往过去取得过较好的学习成绩,思想汇报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自卑感强烈,对事物有畏难情绪等。部分学生表现出周期性的情绪波动,情绪高涨时充满活力,低落时则异常消极。这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4.情爱挫折心理状态。这类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主要是因爱情不顺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情绪并走向消极状态,但又不能自我调节的心理反应。在不同的情况下,情爱挫折心理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情爱问题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失去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追求。

三、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适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义的教育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因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形成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子女进入大学后只重视对其提供经济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

2.社会不良现象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诸如未通过公平竞争而赢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心得体会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学生价值观。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人身心疲惫,也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3.网络带来的心理压力。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网民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31%,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浏览网站信息,其次是消闲娱乐、与人沟通及阅读新闻。网络上信息泛滥,心理活动规律表明,当外界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容易造成压力和混乱,妨碍深层思考,而且上网减少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际情感匮乏,进而产生各种情感冲突。而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容易丧失自制力,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导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的大学与他们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思想汇报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精英,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学生或自暴自弃,或自我封闭。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5.家庭贫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的援助也可能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此外,现行的就业制度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没有金钱做后盾,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四、应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免费范文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通过正常方式宣泄情绪。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常常通过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宣泄是在大学生调控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则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让学生的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4.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是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极端表现,表现为个体应对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地干预,就可能出现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反应。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向心理疾病转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