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异常心理种类以及了解与干预
时间:2022-11-17 04:53:00
导语:小学生异常心理种类以及了解与干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其服务于全体适龄儿童。小学生的心理世界是丰富多变的,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小学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行为的示范者,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美容师——心理保健者。许多一线教师熟悉并了解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但对于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却缺乏了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时也会对小学生造成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甚至会因为不能正确识别小学生的异常心理表现,错失干预时机,使其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当前,小学教师亟须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一、小学生的异常心理
如果小学生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并表现出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那么,我们就说该小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出现的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许多小学生在遭遇父母离异、亲人死亡、人际关系冲突、中途转学、考试失败、重大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雪灾、海啸、泥石流、台风、车祸、空难、战争)等事件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或表现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表现出愤怒甚至冲动报复等行为。这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果长期持续,得不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和调适,使其不能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按照心理疾患的轻重程度,可以把心理障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轻微的心理失调;2)轻度的心理疾病(有少部分小学生属于这种情况);3)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类小学生是极少数的)。
二、小学生异常心理的类型及其识别与干预
小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焦虑障碍、恐惧症、儿童强迫症、创伤性应激障碍、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沟通障碍和学习障碍等。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心理障碍。其明显特征有活动过度、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品行不端、适应不良、神经系统存在某些功能性失调等。
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等症状往往会阻碍他们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友好关系,同伴问题以及来自父母、老师方面的频繁的消极反馈,常常会导致这些儿童形成低自尊。当然,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小学校的教室中。他们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所以老师常常是最早发现他们问题的人。小学老师会发现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分散症状,导致其学习效率低,容易分心,条理性差,难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无法实现对社会的承诺或对同伴的许诺等;小学教师还会观察到他们在自我照顾、个人责任心、可信任度、独立性、社会关系及学业表现等方面正经历着困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了全世界几百万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该障碍发生在男孩身上的几率比女孩大。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原理进行了研究。有证据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神经生理性异常,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脑部某些区域的结构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或者活动减少。生理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表现形式,它具有遗传性,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常常来自于一些分裂的、不稳定的家庭,比如经常搬迁的家庭或父母离异的家庭。而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父亲更倾向于不负责任,甚至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面对教室里坐着的这种类型的小学生,作为老师首先需要正确识别多动行为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于那些具有多动行为的儿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是否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学习环境的干扰过多;儿童的个性特点是否属于易冲动、脾气急的胆汁质类型。如果是,可针对具体情况制订辅导方案,对其进行行为调控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如果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门的机构进行治疗。尽管目前国内外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尚没有彻底治愈的好办法,但有多种方法能够缓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症状。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家长管理培训、教育介入和心理咨询等。
2.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即儿童的品行问题和反社会行为,是指与儿童年龄不符的、不恰当的、违背家庭愿望和社会规范的、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为和态度。品行障碍的外化行为可以分为违法行为和攻击行为。违法行为指纵火、偷窃、酗酒、吸毒以及破坏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攻击行为包括打架、破坏、不服从、挑衅、威胁他人以及在学校捣乱等。
小学老师需要了解品行障碍的主要特征。对于品行障碍儿童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1)对人和动物攻击方面的表现: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他人;经常打架;使用能导致他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器械(如球棒、砖头、破瓶子、小刀、枪等);曾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残害;曾对动物的身体进行残害;曾面对受害者进行偷窃或抢劫(如背后袭击抢劫、攫取钱包、敲诈勒索、持凶器抢劫等);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2)破坏财产方面:故意纵火,目的是造成严重危害;故意破坏他人财产(除了纵火)。3)欺骗或行窃方面:曾经破门而入他人的房子、建筑物或汽车;经常撒谎以骗取物品或好处而不履行义务(“哄骗”人);曾经偷窃价值不菲的物品,而没有面对受害者(例如商店扒手)。4)严重违反规定方面:在13岁前就开始经常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外过夜;住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家中时,曾经至少两次离家出走,在外过夜(或有一次离家很长时间未返回);在13岁前就开始经常逃学。如果有证据表明,某小学生的行为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以上特征中的3项(或更多),而在过去半年内至少出现其中的1项,就可以判断为品行障碍。
10岁前就患有品行障碍的小学生中的大部分是男孩,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症状,由此引发了一些与其年龄不成比例的违法活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反社会行为仍然存在。研究表明,大概有40%的品行障碍儿童,长大后会形成反社会的人格障碍。小学老师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群体是儿童品行问题的亚群体,这些小学生表现出一种冷漠无情的人际风格,其特点是缺乏负罪感、没有同情心、不表露感情,同时表现出与自恋和冲动有关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他们特别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品行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家庭原因。父母婚姻发生冲突、被家庭成员所孤立、时常发生暴力事件的家庭、行为约束不正确、家长对孩子缺少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出现危机的依恋关系、心中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的儿童、结构复杂且不稳定的家庭、父母有犯罪行为、父母心理有问题或障碍、父母有反社会的价值观等。2)社会原因。如崇尚暴力、低俗、功利、道德混乱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校风、社会黑势力的教唆引诱、媒体的负面宣传等。3)生理原因。有专家研究认为,低水平的皮层唤醒和低自主反应似乎对早期开始的品行障碍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上一篇:强化工商所基层基础建设
- 下一篇:学校党建工作个人述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