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诠释
时间:2022-07-10 04:55:00
导语: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家庭因素。父母离异,对子女尤其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时期的影响是较大的,这段时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温暖的家庭环境更可能给予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是非观,而破碎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人格和偏差的观念,消极的对待人生。
2、自身因素。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只是他们较之于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能够很好地调适心态,能够自强自立,但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离异,甚至完全不接受这一事实,想法和行为较为偏激,有的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对父母的离异作出抵抗,感觉自已是被父母抛弃的人,从而自暴自弃,回避现实,认为人生是灰暗的,没有希望的,出现价值偏差。
3、社会因素。中国人传统的婚姻观念,使得很多人对离婚现象存在一定偏见,周遭人的议论和评价都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压迫。他们一般不愿意让他人知晓自已出身于离异家庭,往往认为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见不得人的,这种社会环境给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暗示就成为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性格敏感,人际关系问题突出。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完整家庭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试图发展这个方面的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以便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困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1而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初次尝试社会交际圈的阶段,常会感到一种无措,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十分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对他人产生防卫心理。
2、自我成熟度低,自控能力差。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待孩子多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孩子十分严厉,家长即兼母职,又兼父职,对待孩子缺少耐心,缺少交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但并没有告诉孩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么做?孩子对事物少了一种理解,多了对家长要求的执行,这就导致孩子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较弱,成熟度较低;另一类家长则采取无原则的补偿式的娇惯,导致孩子从小在学校和在家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这使得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面对。
3、怯懦自卑,疑心较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并且他们多数疑心重,嫉妒心强,对人不信任,爱斤斤计较,总喜欢揣测他人对自已的评价,对待事物缺少热情和激情。
4、叛逆心理、抑郁倾向严重。他们不爱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的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对周围事物存在戒备、厌烦心理,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他们不爱表白自己的心愿,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三、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离异家庭大学生系统档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及心理测试,并且辅之以辅导员深入谈话,排查特殊学生,定位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教育,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诊断和干预,预防这一群体心理和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心理健康档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体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然状况、家庭自然状况、学生既往病史等;其二,应体现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智力发展状况、个性品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以及综合评定建议等。其三,学生择业期望、自我意向、心理咨询教师根据根据心理测试及心理问卷调查提出的建议等。
2、鼓励离异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脱离了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然而,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突然变故、父母离异,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在家中是多余的、无足轻重的,从而自我否定。这也会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不愿与他人交往,尤其是自己处境的突然变化在遭同伴的非议、讽刺和挖苦时,就更会对同伴敬而远之。甚至产生一种极端情绪,因此,强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交往需要的紧张度和迫切性,并使之迅速转化为亲合动机,是使他们的社会性关系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
3、教师的关爱。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的人。离异家庭大学生大多自卑感较强,教师在对待这部分学生时更应该有爱心、耐心,尤其是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线教师,因此,他们的关爱对于做好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成长成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辅导员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辅导员老师应深入学生课堂、寝室,通过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和信任;第二,,辅导员老师应积极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让同学们和离异家庭学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受到亲情和友情,引导和教育这部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家庭。第三,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老师还应为他们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的体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找到生活的乐趣。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5、建立和完善离异家庭大学生学校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
辅导员老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上一篇:市外经贸工作大会主持稿
- 下一篇:心理资本对企业的启发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