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时间:2022-04-30 03:43:00
导语:小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探讨如何解决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摆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开展以大学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体育育人的两维原始功能不可或缺的理念,提出了实现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在内容、方法等方面应实现具体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与身体品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因,除了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应试行为以及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制约外,根本在于受到认知误区的束缚,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体育的附属功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往往重生理功能而轻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或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等同或混为一谈,使得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因没有摆正位置而缺乏相应的重视、研究、开发与拓展,也使得学校体育丰富生命力受到损害的同时面临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严峻挑战。摆正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在大学体育中的位置,牢固树立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与身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观念,立足于应用和服务于学生,探索融理论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体系构建,为体育在实现和达成最优的育人建设中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理论和方法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发展性意义。
1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1.1自我概念的树立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在协助学生身体活动中证明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养成健康、理性的自尊。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依赖性贡献因素。总的来说,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培养和获得包括良好的社会隶属、适时的心理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角色、理性的爱好与理想追求及其建设性的自我统合等是最为重要的几项建设内容。
1.2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社会化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生态体育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促进人类社会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毋庸置疑,更多的要依赖于有意识的开发和培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要设立包括以体育为首的促使学生良性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利用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体育运动优化人社会化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社会”的作用和效应,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见习服务、教学竞赛,体育节、课间体育、综合性运动会、集体性课余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协会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生态体育、野外体育、校际体育交流等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社会化的意识和观念。
1.3自信心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体验体育成功及失败培养和形成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达成自信与坚定。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后自我效能感都获得了提高,从而对以能力为基础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的迁移效应。就自信心的获取与培养而言,主要从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感、情感保障、自我认识、社会归属、能力感和使命感六个基本方面着手,基本途径有:(1)通过合理、科学的场地布置和设施布局、严密地组织教学,为体育教学、锻炼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2)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教学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协助学生根据自身体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实际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所赋有的使命感。(4)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组织形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能让学生张扬个性、能力、交往的不同舞台。
1.4进取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与锻炼中频繁、自然地品尝失败这种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结果,激发和挖掘“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方法有:(1)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2)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调学生达成学习与运动目标时要尽力而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自我挑战法、竞赛法、心理激励法、榜样法、反馈表扬法等;(3)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满足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4)挖掘和开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并注入课堂的学练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开拓、坚持努力的行为习惯。
1.5意志力的培养
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挫折、包容的心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基本的教育途径有:(1)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意志品质的陶冶;(2)教师要结合体育文化、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目标的解释、示范的讲解,说明练习要求、练习的提示与刺激言语等的同时内化意志的教育;(3)在日常的课余体育活动中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
1.6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适宜的身体练习为载体,生动、活泼、有效地开展,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途径有:(1)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2)对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与体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体化;(3)结合体育教材特点,或面向全体学生,或因材施教、个别辅导;(4)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5)通过学生自我的运动与心理体验来教育、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沟通说服法、温和运动法、接触性运动法、锻炼体验法、体育服务法、自我教育法、心理辅导法等。
2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发展对策
首先,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体育两大本质功能之一,两大本质功能和谐、协调、互动的发展是青少年学生习得和内化最优身心的关键。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的实际操作以及其评价均要以学生为本,切实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同时,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又是以体育运动为依托的,开展和实施必须与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而不能脱离体育实际,否则,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是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在职的体育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是必需和必要的。就我国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缺乏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概念、宗旨、内容的知识框架,也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有关方法论。因此,对于今天在校的体育教师来说,拥有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框架,了解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准备较充分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再次,进行综合全面的心理教育是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卓有成效的基础、支持和保障。综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校要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品性和健康心理的强烈使命感;要让学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中来;所有体育教师必须主动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断自我强化;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必须与学生体育成绩、行为的高标准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52-54
[2]申荷永,高岗.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17-19.
[3]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2):118-11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37-39.
[5]刘绍君,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37-40.
- 上一篇:小议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的作用
- 下一篇:民办中小学的办学主体类型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