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对孩子自信塑造的意见

时间:2022-04-25 03:06:00

导语:小议对孩子自信塑造的意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对孩子自信塑造的意见

每逢大型考试之前,总会有不少的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说:“老师,我心里慌得很,想找您聊聊天。”在与她们的交谈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们想考好,但又担心怕考不好,患得患失,除了精神上的包袱过重外,还存在自信心严重缺失的问题。所谓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表达,是坚信自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心理状态。如平常所说的“我比你强”“我有把握”、“我能学好”、“我能解决”等等。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良好的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开朗、乐观等健康心理特征相联系,而缺乏自信心总是与自卑、被动、依赖、保守、软弱、忧郁、不求上进等消极心理特点相依存,自信心不足,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永远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从我们中学生目前自信心的现状来看不容乐观,自信心不足在众多学生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特别是面临高考的高三阶段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信心进行有效的探讨,分析其表现,原因,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寻找心灵的支点,开启人生的航船,达到理想的彼岸。

一、学生自信心缺失的表现

1、在集体活动中,上课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回答问题紧张,不流利,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参加竞赛活动,害怕与别人相比,害怕他人笑话,常要寻求别人的肯定,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绩。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上课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时,有相当部分学生总是埋着头,神情紧张,当喊到他人还没有轮到自己时,这些同学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自信心严重缺失的反映。

2、在人际交往中,不敢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常常表现为畏缩,退避,说话细声细气,不敢或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等,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抛头露面当领头羊,从众的心理倾向比较强烈。

3、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问题,惧怕尝试新的事物,新的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内容,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缺乏主见,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过分依赖他人帮助,较多地求助于老师或家长。如此种种,都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二、学生自信心缺失的原因

学生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生理特征的影响

有些学生由于遗传因素、生理特点,特别是封闭的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容易造成其性格、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说话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办事畏手畏脚,胆小怕事,总是感到“己不如人”,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怀疑自我价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2、交往范围狭窄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娇惯,遇事大包大揽,重视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我们老师也常常把学生视为柔弱的对象,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过头的照顾、呵护,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遇问题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更易遭受挫折和失败,造成自信心的缺失。

3、不恰当教育方式的影响

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分严厉、粗暴,甚至苛刻,缺乏关爱和积极的肯定。我们老师也经常以严厉的态度要求他们,发现问题缺乏细致耐心的教育,一味批评,过多否定,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容易产生无助与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存在着好心办坏事,时常在犯这种善意的错误。

4、期望值过高的影响

父母、老师对学生要有合理的期望,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成就感,促使其更加努力进取,然而,对学生的期望值必须恰当,要符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符合学生个人的自身条件,期望值过高,反而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加重其心理负担,就会使其灰心丧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家长不管学生基础好坏,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考试必须进入班上前几名,实际上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而产生信心不足,由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

5、评价方式差异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对自我评价往往缺乏主见,容易轻信和接纳他人的评价,有时父母和老师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甚至指责训斥,有时盲目地拿别人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拿好学生的长处与差学生的短处相比较,我们耳边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责问:“为什么其它同学能做到,而你却做不到?”这些不恰当的比较和责难,往往会比掉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确实很笨、很差,严重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形成。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那么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师应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呢?

1、信任

唯有信任,才能驱使学生付出巨大的精力和劳动去争取成功。学生因受教师的感染而相应地产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会因教师的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我曾试着分析试题时,采取每组、每条轮流回答问题,每个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发言,避免了总是要基础好的同学回答问题的缺陷,即使基础差的同学答错了,也要肯定好的方面,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效果比较理想。因此,教师不仅要信任优秀学生,而且要信任后进学生。因为,他们身上都蕴藏着“成才”的潜质,只是优秀学生的潜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而后进学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未能获得开发罢了,因此老师不仅要信任后进学生,而且还要启发后进学生相信自己,只要发奋图强,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2、关注

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因此作为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仅应当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特殊能力,如琴、棋、书、画,吹、拉、谈、唱,只要是有益的,都要积极的鼓励,大家知道,台球神童丁俊辉,从小不爱读书,经常逃学,但痴迷打桌球,他父亲发现其特殊爱好后,着力磨练培养,不到18岁,就赢得了世界台球冠军的称号,为国争光,享誉中外。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人也讲:生活中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识别天才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善于关注学生特殊的潜能,积极引导,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

3、鼓励

学生自信心的形成,离不开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总是渴求从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家长的鼓励会强烈地支配着学生对自己品质和能力肯定,会直接影响学生自我发展。如果经常得到他人积极的鼓励,就容易从这些鼓励中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性格特点一一自信心,而且适当的鼓励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进步都应当及时的鼓励,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说一说:“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你在这门课上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让我们的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会慢慢的滋生,如果我们对自己学生的闪光点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职。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自信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句鼓励的话说起,帮助我们的学生寻找心灵的支点,架起通往心灵的彩虹,走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