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健康有效预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教育
时间:2022-04-12 12:00:00
导语:谈健康有效预防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基于这些不舍常理的反应,给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增添了不少的麻烦,教育者也应正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加强交流沟通,全面、客观地分析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从而有效预防和调节其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论文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中的孩子常会发现个别人中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型”。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矫正和指导,也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少男少女青春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的逆反;对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逆反;对班级管理规定和对班级多数人的排斥;对学科教师的逆反;对家长短时期教育行为的逆反;对成绩优秀者产生无以名状的逆反妒忌…。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谈起某种现象,他们马上表现出你还没做到怎么能要求我做到,有的同学家长管教孩子学习,孩子却说: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啊!你还没有我学的好呢!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他却认为自己身后还有比着的呢?有的对理想、确立目标及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一听就反感,还有的就是当前社会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孩子反叛心理就更加严重,难以说教。如些等等。
纵观青春期中的逆反表现,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盲从性:在些事情,不管是否正确.都盲目跟从或抵制,或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只要我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由于感情用事的多,理性分析、思考的少,理智被感情所支配,所以,逆反心理的人常常表现出很大的跟从性。
2.抵触性:即任何逆反心理,都与社会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
3.放纵性:由于盲目跟从,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是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劝阻、批评,我行我素。
4.从众性:看到人家那样做,他也跟着去做。如人家有文曲星、MP3,他也要有文曲星和MP3,甚至是有了这些后还不够,还想拥有kIP4或更好的,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这一从众性逆反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
5.极端性: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极端性的表露。你止、我这么干,我偏那样干,干吗非听你的。就是不听能怎么样?不撞到“头破血流”是绝不回头的,如有些父母离异后再婚中的家庭矛盾多数是因为孩子的叛逆造成的。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假如不加消除而任其发展,那么就会导致种种逆反行为,带来很大的危害性。
二、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或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
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从思想方法上来看,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加速。他们思维敏捷,敢作敢为。对世界和生活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但是,易走人偏颇,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但易主观武断,以偏激,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尊心强。但由于过份自尊,往往是固执己见,爱强词夺理,缺少逻辑说法,只用自己的一种思维方法去想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感情代替理智,因而,就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三、如何走出逆反心理
1.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丽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4.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5.加强感情的投入,密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有经验的教育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者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改正。教育者思想开通、方法得当,就能有效帮助青春期孩子解除各式各样的逆反思想;为了孩子的健康,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理念,让教育者的方法更现代、更贴切,更符合孩子的实际。教育者应当在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中发现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寻求学生的理解。只有对学生逆反现象认真分析,认真对待,才有可能发现人才,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 上一篇:有关地方举债相关问题的探索
- 下一篇:移动分公司市场部经理竞职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