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综述

时间:2022-03-07 03:15:00

导语: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人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综述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城市。理咨询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远未达到满足人们需要的水平。加强。理咨询行业建设与管理、普及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咨询师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建立完整的心理卫生预防治疗体系,以推进城市心理咨询业发展,提高城市人心理健康水平,使城市人生活更加幸福。

关键词:城市人;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收入差距拉大以及突发事件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的社会问题反映在个体身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更经常地体验到焦虑情绪,身心疾病发病率提高、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下降、婚姻家庭关系与人际关系矛盾增加等等。要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一是通过制定与调整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使政策更具公平性与合理性;二是在微观层面调节人的心态。前者,即社会经济政策的完善无疑可以惠及多数人群,但其缺点是出台速度较慢,且政策有硬性标准,难以契合不同个体的具体需要;后者,即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针对个体的,对那些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个体进行直接指导与帮助,化解其内心焦虑与矛盾,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产生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心理咨询是通过在微观层面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康人格,通过构建个体心理和谐以达到维护群体的社会和谐。

一、现代城市人心理问题不断加剧。心理与精神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后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需要,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了物质生活;二是经济发展中竞争日趋激烈,加大了人的心理压力;三是社会不平等加剧,带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失衡,所谓“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不是因为我没有,而是因为你比我多”;四是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并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心理痛苦的人中不乏百万富翁或是高官显贵。

从中国的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但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凸显。从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年轻人购房、结婚问题、人到中年的晋职升迁到退休综合症、丧偶者孤独寂寞等等,人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心理危机;加上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住房搬迁、亲属患病、职业变更以及意外的灾祸(如车祸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冲击,加剧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社会改革与制度变迁改变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则需要个体自我的心理调试。一项新政策对每个体产生的影响性质(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及影响大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遇到心理问题的人需要得到心理慰藉与支持,除了从家人、亲属那里获得社会性支持外,有的还需要心理咨询人员的危机干预与专业性支持。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很可能发展成为严重性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

引发精神困扰与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如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动)、政治事件、信仰危机、战争爆发、经济波动及失业率、离婚率的变化等;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丧偶、晋职、退休等)、各种社会角色变化(如从“为人子”到“为人父”、从下属晋升为上司)以及年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个体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人格结构造成冲击,使人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如果长期无法得到调整,就会引发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与预测,大约八分之一到一半的人(12%~48%)会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受到某种精神疾病的侵扰,其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得到治疗。抑郁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精神致残的首因,有大约12亿人患有抑郁症,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在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和围产期死亡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同时,世界上有20%的儿童和青少年遭遇精神障碍等问题。

根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2009年初的统计,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总数超过1亿。另据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20年间,我国精神残疾人数量从194万增长到614万,增长率为216%。全国精神残疾者占残疾人总数的7.4%。在天津市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精神残疾患病率为3.4‰,以天津市总人口计算,约有3.4万人患有精神残疾,其中重度精神残疾大约有1.6万多人。目前,在中国,神经和精神疾病已排在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占20.8%,而全球则是14.1%。口有专家预言,精神疾病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近30年来,中国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职业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剧、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个人的心理素质却在降低,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抗挫折能力较差,在负性生活事件面前,人们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沮丧、逃避、焦虑等消极情绪。根据1988年和2007年天津城市居民调查数据显示,人们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许多数据指标上升。例如,对下列负面感受和情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的,和1998年相比,2007年调查百分比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1998年为43.1%,2007年为60.6%;(2)“我觉得做什么事都很吃力”:1998年为43.7%,2007年为46.1%;(3)“我的人生是失败的”:1998年为19.5%,2007年为24.5%;(4)“我感到害怕”:1998年为12.4%,2007年为18.2%;(5)“我感到悲伤”:1998年为14.5%,2007年为29.6%;(6)“做任何事都不起劲”:1998年为23.3%,2007年为28.2%。可见,经历20年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天津市民总体上对负性心理感受有所提高,心理问题与困扰增多。

二、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人群的增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按照国家要求,目前,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均需成立心理科,各中小学学校也都要配备心理老师,心理咨询行业逐渐走向职业化。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地震救援中,数千名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专家前往灾区进行心理康复援助。民众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作用与影响,提高了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了解与接纳。

自2003年起,国家劳动保障部开始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每年进行两次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统一考试,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国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数已接近12万,但其中,真正以心理咨询师为职业的并不多。按照我国人口总量,至少要有一支70万人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心理咨询行业仍需大力发展。

下面以天津心理咨询业发展状况为例,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简略分析,以了解在中国现代城市中,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前景。

1.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尚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

天津的心理咨询行业和全国一样,是在20世纪末才逐步走向职业化的。以往从事心理治疗的大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如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大夫,这些医生以医疗模式为主,拥有处方权,以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但目前心理咨询更多是以社会模式,即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以个体咨询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问题。在行业发展之初,存在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宣传、提高民众接受力、规范咨询行业基本要求(如收费标准、咨询时间等)、从业人员资质鉴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与素质提高、咨询机构业务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成立了“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隶属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聚集了卫生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部队、司法、企、事业单位从事心理咨询及相关工作者,但尚不能起到切实、核心的作用,其活动范围还非常有限,不能起到专业指导、业务交流、规范监管、宣传推进等作用。今后,专业委员会在促进天津市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2.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多,但机构正规化不强

目前天津市比较正规、规模较大的心理咨询机构大约有十来家。这些机构大多经历了艰难起步、勉强维持到活跃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天津市咨询管理机构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师资格考前培训的机构,如天津精诚心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二是面向企业服务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天道涵和(天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三是主营个体心理咨询的机构,如良友、康桥、心航路、格莱德、惠慈、馨颖等心理咨询公司。当然,随着业务的扩展,不同机构的咨询种类也相互交叉,如面向企业的公司也兼作个体咨询,以个体咨询见长的机构也开始涉足团体服务等。

除了这些稍具规模的咨询机构外,还存在着大量个人注册的“心理工作室”。由于国家为了支持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在工商机关注册一个心理咨询工作室,手续比较简便。近年来天津注册登记的心理工作室、心理咨询机构数量较大,但能够顺利渡过初创期、开展咨询业务、获得良好咨询效果并得以长期发展的机构并不多。心理咨询机构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咨询师管理不善,许多咨询师属于兼职性质,有的还在不同机构兼职;(2)收费标准混乱,除各大学为学生做免费心理咨询外,其他机构的咨询费用以市场为导向,一般在200元至1000元一小时;(3)不能保证咨询效果,由于许多咨询师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与咨询经验,因此在咨询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来访者,使来访者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情感宣泄、共情理解、认知矫正与深层自我探索,反而受到心理二度伤害。当然,这样的咨询机构与咨询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3.许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咨询师缺乏咨询经验与专业培训

之所有存在以上提到的咨询师伤害来访者的问题,是由于当前咨询师队伍建设还远远未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这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进入咨询师行业的门槛较低。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医生是成熟的职业,要想做心理医生是很难的。但在我国,职业成熟度不够,要从事心理咨询职业比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容易得多。虽然国家对申请资格者有规定,如要求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背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并且有职称要求,但由于一些培训机构为赚取考生考试与培训费用,对此并无严格审查。只要是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考取资格证书就可以做了,甚至还不如培养一个理发师的要求严格。二是咨询师培训不足。“大陆心理咨询师行业专业化不足是导致众多有着迫切心理咨询需求,却不愿、不敢寻求此种帮助的根本原因”。在国外,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至少需要10多年时间,要经过专门严格的训练与各类测试,但我们这里通常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到医院实习也不过是走走过场,没有真正的培训。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在实际咨询中“拿来访者做练习”。

4.学校系统内心理咨询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有名无实

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重心,也是家庭的希望;由于被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孩子从小就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最关心的就是考试与升学,这使得孩子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同、独立感与成就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理,长期积压会使孩子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在就业、婚姻等方面出现心理问题。目前,在大学新生中有30%的人存在适应不良、失眠、焦虑等问题。在国家教委要求下,各大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但学校咨询室长年“只挂牌没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中小学,一些老师用德育工作的思路来从事心理咨询活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品德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对待处理,其结果往往是来访者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心理问题。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无人重视,心理老师多为兼职、无法得到正规培训,在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在大学心理咨询费很低,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心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经常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只好去咨询机构寻求解决。

5.普通民众开始逐步接受心理咨询,但仍存在认识误区

心理咨询行业在发达国家是非常成熟的行业,人们心理有问题主动去找心理医生求得帮助,企业也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全程参与员工的心理辅导和评估。在美国,看心理医生非常方便,平均500个美国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存在于各大医疗机构、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中。当人们觉得有必要看心理医生时,只要打个电话预约,然后按时赴约就是了。而在国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承认自己心理问题,很少有人主动去看心理医生。虽然许多人存在心理困扰,却不懂得及时求助,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最终导致精神残疾。中国精神疾病致残率偏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求助不及时、病情延误所致。

许多普通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如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病,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一些人在咨询室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还有一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就像算命先生;不少人认为去心理咨询,应该看一次就有效,要立竿见影;有的人则把心理咨询当作是思想教育工作,如许多家长在带孩子来咨询时常对咨询师说:“您给好好教育教育”;还有不少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等。这些错误认识常常导致来访者对咨询师抱有过度期待或要求,从而导致咨询效果不佳,往往使来访者对咨询师及咨询行业产生失望。

三、推进城市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营造心理和谐构建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并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通过各项社会政策调整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心态与健康心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以下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城市心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行业建设,提高心理咨询管理水平

在中国当前仍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内,没有上级主管机关的行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目前心理咨询业既不属于卫生系统,也不属于教育系统,这使得无论是医院精神科以心理治疗为发展方向的心理医生,还是学校里的心理老师,在职称评定、职业晋升等方面都存在无归属状态,大大挫伤了其积极性;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对各地心理咨询机构只有业务指导上的权威性,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各地方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任何评定指标与行业监管,这些都大大阻碍了心理咨询业的发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行业的管理归属,对推动该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另外,一个行业要发展,单靠一些人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完全依靠政府、上级机关也不行。行业自身的建设十分重要。行业内部的规范管理,行业内人员的团结与沟通,适度提高行业门槛、严格把关行规要求、积极维护行业声誉,从根本上杜绝不法、不良行为与事件等是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许多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应鼓励成立非官方、民间行业协会,同时给予资金或政策扶持,使其能够积极开展活动,以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

2.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

心理治疗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越来越有力的证据。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随即对照试验,即将接受过心理治疗与未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比照,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心理治疗的疗效通过脑影像学扫描已得到确认,面对心理治疗后大脑发生改变的证据,人们已不能否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效果。目前,国际上许多心理疾患实证治疗手册中,心理治疗已经是优先于药物的治疗方法。如四川地震后的应激反应,心理治疗就是首选的方法。HTtP//:

关于此类知识,应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向更多民众进行广泛传播。事实上,各地电台的心理热线,以及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都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认知,但是由于栏目主持人的水平限制以及节目时间的限制,也造成了人们的误解,比如认为“不管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在30分钟内解决”,“所谓心理咨询就是给出建议”等。目前前来咨询的人群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年龄在25-45岁之间,有较高收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性格内向且敏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自身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已做过相当的了解等。通过加大宣传让更多市民关注心理卫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化解心理冲突是保证广大群众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3.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素质与业务素质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问题是咨询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据国外心理治疗学家的观察,在心理治疗中,大约有42%的患者出现移情。而反移情,在心理医生中也达16%左右。这说明,心理医生不是圣人、神仙,心理医生也不都是十全十美、人格完整和心理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要求是非常高的,要同时具备完整健康的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综合性的社会人文知识、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对各项咨询技巧的娴熟运用。因此咨询师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体。而提高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从业后的业务培训、个人体验与成长、案例督导等都是提高咨询师素质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和条件。因此,应当在行业内制定相关制度与规范,严格规定咨询师培训时间、严格个人督导制、严格资格审查等,保证和促进咨询师人格完善与业务素质的提高。

4.建立完整的心理卫生预防一治疗体系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更加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度,美国进行了分级分类合作管理,即社工人员负责社会上的事情,心理治疗师负责心理治疗和咨询,精神科医生负责药物和某些心理治疗,三支队伍共同为人们服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卫生的完整的预防—治疗体系。我们也可以尝试借鉴这种方法。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已经逐步健全,社工人员队伍不断增强。但是,我们尚没有将社工工作、心理咨询与精神科医生联系到一起,没有将他们统合成一个为人们服务、为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网络。目前,往往是社工人员也在做个案咨询,心理咨询本身发展不完善,而精神科医生只管开药,甚至对求治病人贬低心理咨询的作用,如告诉他:“这是病,就要吃药,咨询管什么用?”这种误导无疑强化了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误认知,无益于患者的治疗。今后,政府应当通过政策与制度调整,将社工人员、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统合在更为完善的体制内,这样,人们就更容易得到最佳的心理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