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28 04:17:00

导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定位的偏差——重诊治,轻预防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认识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两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甚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德育则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其任务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德育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之处都是对人格进行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教育目标不同。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三、对象的偏失——重补救,轻发展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字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这就使一些人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为少数存在着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与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无关,这显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事实上,相对于少数异常学生来说,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之分。发展性教育主要是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补救性教育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使之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状态。发展性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发展的大部分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补救性教育面对的只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承担的是矫正性的工作。可见,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身上,势必会降低教育的目标,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数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较少,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在当前注重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背景下,心理辅导教师的学习和在职培训却显得相对落后和迟缓。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以下几类: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德育教师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因此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也有待商榷。未经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德育工作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可能会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心理产生副作用。另外,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不懂教育理论和咨询理论,或者是不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也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作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数量少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每10000名学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直接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五、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保障机制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最重要的方面。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偏低,这将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失。如果说工作量的计算只是表面的,那么,其职称系列上的保障则是深层次的,许多教师因为职称上没有保障而不得不最终放弃心理辅导工作。有资料表明,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心理职称和纳入德育系统的学校还不到学校总数的1/3,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更反映了心理辅导教师所处的不良环境。只有切实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

[3]李新华.大学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文章从定位的偏差、认识的偏差、对象的偏失、师资力量、保障机制五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6题,以期能引起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