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时间:2022-10-19 08:31:00
导语: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据国家教委1995年10月公布的数字,全国高校有28%的学生一般经济困难,有10%的学生特别困难。就是说,全国有100万人之多。到1999年,教育部财务司调查统计认为,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中特困生为8%~15%。
我校物理学院现有学生150人,家庭特别贫困的同学有十人左右,占总人数的7%;困难学生有3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20%。如果照这个比例推算,我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3000人左右,其中特困生800人。贫困生的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往往容易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新鲜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与同学交流很少,常常郁郁寡欢。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又常常感到自己没什么特长,处处不如人,自卑感油然而生,缺乏自信。他们有一颗特别要强、敏感的心,宁可自己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贫困学生不肯递交补助申请的现象。
从整体上讲,贫困生有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如肯吃苦、坚韧的毅力、独立的自理能力等。但从个体来看贫困生的心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使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心理。贫困生每年都要应付对于他们来说很高昂的学费和各种各样的杂费、生活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每花一分钱,常常要精打细算。有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寻找各种机会打工赚钱,同时还要应付紧张的学习、考试,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3.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动,极力包装自己,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更大的心理压力。
4.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心理。由于自卑和焦虑,贫困生很容易产生封闭、沮丧的心理,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生不逢时,因此对社会不满,牢骚满腹。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素质教育的匮乏。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2.来自同学群体的压力。由于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可靠的经济保证,大部分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对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的花费更是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忧虑中。看到周围有经济实力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交友广泛,关系活络,在校园里风光一时,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3.来自家庭的压力。贫困生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而这个家庭却把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全部寄托在这个贫困生的身上。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希望通过这个有出息的孩子来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因此,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
4.来自社会和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使一些贫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而无所适从。另外,贫困生大多家庭背景简单,面对人才市场当中择业竞争所存在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没有太多可依赖的社会关系,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孤独无助的心理压力。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有积极的行动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学校所做的工作大多体现在奖、贷、补、勤、免等经济资助方面,较少注意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理成长的影响。上学期我校举办了“自立自强教育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说明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目前高校贫困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怎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具体地讲,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从解决经济困难入手。立足现有的“奖、贷、补、勤、免”等资助政策,切实做好各类补助的发放工作。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基础还相当薄弱,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3.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改善育人环境。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支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4.助人与育人有机结合。事实上,无论是奖、贷学金还是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都只能是缓解贫困生一时的经济困难,这些措施只能为学生提供“输血”的功能,而真正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真正做到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建立自我“造血”的功能,才是育人的根本。为此,一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尝试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贫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要使勤工助学与成长成才有效结合。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三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以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使贫困生将社会的爱心化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回报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上一篇:水务局扶贫调研报告
- 下一篇:独家原创:对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